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艺”     
“武艺超群”的“艺”字是个会意字。甲骨文“艺”,像面朝左跪着的一个人,手中拿着小禾苗正要向地里栽种。金文“艺”与甲骨文“艺”字形完全一致,人的形象很逼真。小篆“艺”字,左上部仍然是小禾苗,禾苗之下增加了一个“土”字,表示禾苗植根于土;其右边的人形则不太像了。这个字古代也写作“埶”。又因禾苗是草属,所以楷书“艺”的上部增加个草字头。后来因为这种形体不能显示读音,所以又在下面增加了一个声符“云”(“云”与“艺”读音相近)。这就由原来的会意字变成了会意兼形声的字了。  相似文献   

2.
林格的博客     
《天津教育》2011,(12):60-60
教育就是生长,这和甲骨文中“教育”二字的含义是高度一致的。“教”字,上面是一个棍棒,底下是一个子,引喻为“上对下”的影响。影响靠什么实现呢?靠右边的“文”字,甲骨文的“文”字中间有一个“心”。“育”在甲骨文中则是“孕育新生”的意思。从本源上看,教育就是用心灵去感应、孕育、温暖另一颗心灵,让学生的心灵充满温暖与阳光。  相似文献   

3.
甲骨文的“爽”字是个会意字,它像一个人双手拿着火把,表示明亮的意思。金文的“爽”寄是个“大”字——也就是“人”字形,腋下有两个火球状的图形。  相似文献   

4.
甲骨文的“本”字,下面根部的三个小圆圈是指事符号,表示这是树木的根部所在。金文“本”下面变成了三个小黑点,意思一样,上为“木”,下面为根。小篆的“本”字下面是一条线,同样是指事符号,表示根部。楷书的“本”更明确,就是“木”下加一横。由此可见,“本”是个指事字。后世把“根”“本”连在一起构成一个复音词,叫作“根本”。  相似文献   

5.
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字,那是3000前商朝的古文字,刻在龟甲、牛骨上,上世纪末在河南省安阳小屯村被发现。学者们经过搜集和研究,估计甲骨文大约有3500-4500个字,已经认识的还只有1500多个字,“美”是其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6.
郭锡良先生《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是对古汉语虚词进行个案研究的一篇力作,但文中对甲骨文、金文中“于”字用法的归纳还有可补之处。喻遂生师据此做《甲骨文介词“于”用法补议》,对甲骨文“于”字的用法做了详细的补充。对西周金文“于”的用法尚可做以下补充:“于”带谓词宾语;“于”引进时间;“于”字结构的状语用法;“于”字结构的连用。另附“于”的动词用法。  相似文献   

7.
说“小”     
“小”,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又经常使用的字,但仔细探究一下,也有不少的可说之处。首先,“小”这个字,我们的祖先在创造它的时候是很有意思的。我们看下面甲骨文中的“小”这个字,好像是三个细小的点,是不是古人就用这些小的点来表示“小”呢?不完全如此,在《说  相似文献   

8.
说“福祉”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句话中的“福祉”是什么意思呢? 要解释“福祉”,先得说说这两个字共同的偏旁“(?)”。“(?)”在古代就是“示”字,“示”在甲骨文中很像我国上  相似文献   

9.
杜鹃 《语文知识》2003,(6):18-19
“兄弟姊妹”是汉语里常用的亲属称谓,产生较早,其中“兄、妹”在甲骨文时期就产生了。这四个字在文言文中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构成复合词“兄弟”“姊妹”。作为汉语的基本词语,它们虽然具有很大的稳固性,但历经三千多年发展,其词义也产生了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10.
《家教世界》2014,(10):48-48
我们常说:“一咸三分味,一辣到十成。”其实,这个咸淡的“咸”字,在古代,不挨盐的边,没有一点“咸”味。它是一个人拿着武器把另一个人的头砍掉的意思。 “咸”的甲骨文右边是一件叫“戌”的兵器,形状像个长柄斧;左边是一个人的“口”,就是“用大斧砍了人头”。“咸”是一个会意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一直到现在,它的“戌”“口”结构都没有多大变化,只是稍微移动了一下“口”的位置。可见,“咸”是一个汉字古化石,已经经历不少年代了。“咸”字的结构没变,字义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凶残的动词“杀”慢慢地变成了今天的副词“都”。  相似文献   

11.
释“玉”     
葛力力 《文教资料》2011,(29):25-26
为了深入探讨“玉”字的起源与发展,以及“玉”族词语的文化内涵.作者从甲骨文入手.对“玉”字在纵向的字族发展与词族义的横向扩大.尤其是对词义的文化内涵做了一番探寻,对玉族词语做了一个较完整的叙述归纳.有利于人们更加广泛深入地了解词语“玉”和玉文化.  相似文献   

12.
"(虫刂)车"考     
吐鲁番出土墓表中习见“车”一词,其义颇难索解。经考证:“车”实即“虬车”,义同“龙輀”,指车辕雕饰有虬龙图案的运载灵柩的丧车。其车辕饰以“虬龙”形,殆愿死者能乘龙升天,化为仙人,常居极乐。  相似文献   

13.
    
“川”字在古文字中指较大的河流.或指涨大水。在甲骨文中.“水”和“川”没有太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七”(7)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写作“十”,因与后来的“十”(10)字相混淆。结果在古代文献中造成了混乱,出现了许多的“七”、“十”互讹之误。这些错误,有些已经被前人所指出,有些还没有得到后人的纠正。因此,用“七”、“十”互讹这把钥匙去验证古代文献,将会大大提高古籍校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释"召"、"招"     
本文通过考察甲骨文、金文以及古今汉语文献资料,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考释了“召”、“招”本为一字,并论证爬梳了“召、招”的本义及其引申发展的词义系统。  相似文献   

16.
惊蛰过后便是春分。春分的时间是每年3月20日或3月21日,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在二十四节气中,有两个名字里带“分”的节气--一是春分,二是秋分。那么,这里的“分”是什么意思呢?“分”字很早就出现了,甲骨文字形中,“分”作■,由“八”(■)和“刀”(■)组成。  相似文献   

17.
吐鲁番出土墓表中习见“[丿虫刂]车”一词,其义颇难索解。经考证:“[丿虫刂]车”实即“虬车”,义同“龙輀”,指车辕雕饰有虬龙图案的运载灵柩的丧车。其车辕饰以“虬龙”形,殆愿死者能乘龙升天,化为仙人,常居极乐。  相似文献   

18.
太阳之子     
太阳古称日。古人说日是“太阳之精”。甲骨文“日”字不圆,因为弧线不好刻,多作方形、菱形甚至五角形,到金文始有圆形的“日”。  相似文献   

19.
释"尹"     
“尹”作为治理、董正讲时,常表示治理政事。但据“尹”的甲骨文和古文形体看,“尹”的本义应为治兽,引申为治理政事,又引中为治理政事的官吏。“尹”在古代的常用文献义是职官名,作为职官名,“尹”与“君”在音义上有密切的联系。“尹”又假借为“筍”字,表示诚信之义。“尹”作为姓氏与“尹”的意义也有联系。  相似文献   

20.
甲骨文的鸡为“ ”和“ ”。前一个和金文的鸡“ ”明显是一只大公鸡的形象,其头、冠、嘴、眼、身、翅、尾、足俱全。后一个甲骨文的鸡,则是一个形声兼会意字,左边的“奚”表示用绳子系住或套住。同时,“奚”也表“鸡”字的读音。右边的“鸟”表示鸡属于鸟类。“鸡”字由“鸟”和“奚”组成,表示它是一个被人用绳子系住驯养的“鸟”,形同奴隶。由此可以看出,早在三四千年前的殷商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开始将捕获的活野鸡用绳子套住鸡脖或鸡腿进行驯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