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意义所谓"习惯",是指一个人在后天养成的一种自动化的动作行为倾向。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有利或有害于他人的社会行为,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一经形成,可以成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道德行为习惯会  相似文献   

2.
人的行为就其发生的过程而言,是在一定的意识指导下有目的的活动;就其所包含的内容来讲,大致分为政治行为、经济行为、法律行为、管理行为和日常行为等等。在这些行为中,有的属于道德行为,有的属于非道德行为。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德行为,技工学校通用教材《职业道德》第四单元第二节中有这样的解释:“道德行为就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有利于或有害于他人利益或社会利益,能进行善恶好坏  相似文献   

3.
制度属于正式规则,即由组织制定的规则,包括法律、法规、体制、建制、政策、政令、纪律、规章等具体形态,它与非正式规则即习俗和道德相比,除了有制定性这个根本特性外,还有强制性、权威性、清晰性、程序性等特征。作为通过统一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目的的工具,从总体上说,制度不仅有要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行为规定,还有与之配套的哪些行为会受到惩罚和哪些行为会受到奖励的行为赏罚规定。正是这样的结构,使社会制度同时成为一种社会赏罚机制,可以以强力实现对人的行为的指令。制度化社会赏罚总共包括三种类型,即法制性赏罚、行政性赏罚和体制性赏罚,这些赏罚的实质是对利益的给予与剥夺。正因为制度有很强的社会赏罚功能,而人又是怀赏畏罚的理性人,所以,在社会中绝大多数行为者在选择行为时,势必会选择按制度规定可能获赏获利的行为方式,而不会选择其他行为方式,更不会选择按制度规定必然会受罚受损的行为方式,从而形成顺着制度导向进行活动的态势。有效的制度安排将人们的活动激励到与社会目的相一致的方向,推动社会按既定目的平稳而持续地发展,且日益兴盛;失灵的制度安排则将人们的活动诱逼到背离社会目的的方向,不仅不能推动社会按既定目的发展,反而致使社会陷入混乱与离散,逐渐走向衰败。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十六大通过的党章也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规定。政治文明是在与一定社会的经济、社会关系相适应的政治关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基本内容大体上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政治思想和政治理念,二是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三是政治行为和政治生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本质上是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是一种新型的、为绝大多数人享受的民主的政治文明,本质特征是人民当家作主。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  相似文献   

5.
从问题中寻找突破--试论学校德育的背景、观念和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图从新的角度,对大学德育的现实背景及某些主导观念和方法进行分析,为新世纪德育的改革提供思路。社会背景:道德行为负收益现象时下大学德育实效低下的一个重要外部原因是,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存在明显的道德行为负收益现象。一个道德的社会,人们道德行为的获利比不道德行为更大。从某种意义来说,道德可以给整个社会即人人带来好处,当人与人之间竞争趋于无穷时,人们就倾向于采用互利协作的方式,这样的社会使人们从不道德行为中获得的收益要远小于其由不道德行为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当社会处于大的变革转型期,旧制度的…  相似文献   

6.
一、道德管理的内涵道德管理与行政管理、制度管理一样,都是通过制订一套行为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道德管理又与行政管理、制度管理相区别:行政和制度管理是一种外在管理,强调通过外在的强制力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达到管理的目的。而道德管理,属于内在管理,更倾向于关注人伦原理、个人操守,通过培育、造就人的德性德行的规范,透过价值形成人们内心的信念,进而规范个体的行为。道德运用于管理,并赋予管理的价值属性,强调对个体的德志德化,引导一种组织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导向,追求的是一种德行管理,…  相似文献   

7.
一、道德管理的内涵 道德管理与行政管理、制度管理一样,都是通过制订一套行为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道德管理又与行政管理、制度管理相区别:行政和制度管理是一种外在管理,强调通过外在的强制力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达到管理的目的。而道德管理,属于内在管理,更倾向于关注人伦原理、个人操守,通过培育、造就人的德性德行的规范,透过价值形成人们内心的信念,进而规范个体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由一系列动作构成的行为,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是道德行为;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是不道德行为。国家教委颁布过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是国家对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基本要求。它包括学习、生活、思想等各方面内容。颁布这个  相似文献   

9.
人们为了达到自身的或者社会利益,需要支出,而这种支出就可以视为一种道德行为的成本.人们在进行道德行为选择时要进行成本一利益的权衡。本文对道德失范现象进行分析,并认为在进行制度设计时,应当根据人们的这种心理特点,让人们明白守德是有用的,选择道德的行为不仅是善的、应当的,同时也是最明智的,并应对那些为牺牲自我利益的道德行为给予激励补偿。  相似文献   

10.
制度化行为和非制度化行为产生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中。通常情况下,健康的文化有利于制度的发展,不良文化会助长非制度化行为。非制度化生存的文化诱因源于不良文化心理、不良文化行为和不良文化习俗,文化基因对制度经常性地起着作用,文化变异是非制度化行为的重要诱因。对非制度化行为的祛魅和解蔽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实现的,随着社会文明、政治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发展以及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非制度化行为的活动空间会越来越狭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