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觉新是中国现代学人物画廊中具有矛盾性格的典型人物。他既是一个屈从于传统化压力的孝子贤孙,又是一个头脑清醒,无力行动的苟活。从化、心理角度解读觉新形象,可以剖析出特殊化霹体的“奴性”心态。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教材《纪念刘和珍君》一课里有这样一句话:“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学生问“苟活到现在的我”是什么短语,我一时语塞,无言以对.我寻思:《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中只列了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主谓短语和固定短语;在谈到动词短语的中心语动词的状语时,提到“介宾短语”;在讲名词短语的多项定语的次序  相似文献   

3.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屈原“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也要保持自身的高洁;司马迁在生与死的抉择中,选择的是“隐忍苟活”,认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语文阅读课准备以“死节与苟活”为话题,进行班级交流,请撰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立场坚定,观点鲜明。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虽然说司马迁“恨私心不尽”,其实质上写《史记》的目的还在于“鄙没世”,使得“文采不表于后”。  相似文献   

5.
在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她(指刘和珍)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初看这句话很令人费解:众所周知,刘和珍君的的确确是鲁迅先生的学生,为什么在这里却被鲁迅“逐出了师门”呢?剖析句子中的两个中心语——“学生”  相似文献   

6.
新教材第四册(山东人民出版社)第一单元,有这样一个活动题:屈原遭受奸佞小人陷害,不愿苟活终至投江而死: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要“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最终著成《史记》。请以二人的不同选择为话题展开讨论,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完成一篇小论文,主题为:屈原与司马迁生命价值观比较:这是在学习了本单元的《屈原列传》和第二册《离骚》的基础上设计的一道综合活动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7.
阅读教学以读为主,以读助讲,这不仅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所倡导的,也是现代教育改革家们所持有的共同认识。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语道破了多读的重要性。“读”不仅可以做到“不待解说,自晓其义”,更重要的是可以在读中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出于口,明于心”的语感,使学生积累学习方法,领悟规律。语文教学中学生读懂一篇文章,应该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读”明白,而不是靠教师“讲”明白。只有多“读”,重视“读”,把“读”落到实处,才能使学生受益。现仅就如何细读课文谈一些看法。细读主要是对课文内容由初步感知…  相似文献   

8.
危汉桥  禹妮 《湖北教育》2006,(12):10-11
一、从“读式教学”发展为“读式文化”的缘由 “读式教学”是我校前任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郑祖读先生开创的一种“以读为主、综合训练”的语文教学方法。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读式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里的一支绚丽的奇葩,在小学语文界颇有影响,其教学思想收录在《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大型丛书中。  相似文献   

9.
英语教学中围绕“读”做文章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读”的水平呢?采用范读、领读、仿读……各种方法,培养学生“读”的兴趣; 严格按正确的英语读音规则训练“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习惯;在课堂上精心设计“读”,树立与形成“读”的模式与构架,把“读”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并通过课外活动,创造更多的“读”环境;分析句子读法,教授读书技巧,加强对“读”的指导;通过计时读,以“听”正读、练读等方法,提高学生“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一.以“读”促“写”,激发习作兴趣。1.通过“读”,指导“看”,教给观察方法。《可爱的中国》是一篇以写具体为训练目标的教材,其中对“草”的描写具体、生动、活泼。如“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读这段话时,我抓住三个方面———①作者对“草”的观察顺序是什么?②这段话中心是描写草的什么形态?③划出句中“静”的描写句和“动”的描写句,找出中心词———指导学生边读边观察“录像”,让学生从“读”中看“实”,从“实”中见“读”。学生在仔细品读时,对作者那种细致…  相似文献   

11.
“读”。学生与教材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矛盾之一,“读”,有利于这一矛盾的解决。比如,由于清王朝的腐败,中国被迫与日本订立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贪欲。导入新课后,可提出下列思考题: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读大书”的教育经历,使他获得了学校教育无法养成的多种智慧、能力和品质。他“读大书”的教育观念蕴含着中国传统“天人舍一”的文化精神,对当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红柳 《当代职校生》2004,(11):27-27
诸葛亮,网上登录名为孔明,生于东汉末年,祖籍山东,后因不堪军阀混战所带来的战乱,举家迁至湖北,在一个叫做“隆中”的网吧里认识了他的女友,直至两人携手走入爱情的坟墓。诸葛亮的主页日访问量不断创下纪录,同当时另外一个名叫庞统的网友齐名,被人称作“卧龙”、“凤雏”。这段历史,诸葛亮在他后来给蜀汉电信的第二任总裁兼CEO刘禅的《出师表》中曾有过描述,“臣本菜鸟,冲浪于南洋,苟活性命于网吧,不求闻达于网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读书和读人、读事、读物及其关系的论述,有分析有批判地说明一切否认读书或否认读从、读事、读物的错误言行应当终结,一切倡导读书和读人、读事、读物的言行应当发扬;说明“四读”的基本方法是“钻进去,跑出来”。我想,本文的论述,以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于领导工作、教育改革、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学生学习都具有重要的参照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语文难教难学,这似乎成了师生们的共识。其实,古今许多名人和语文界老前辈早有所指点,那就是以“读”为本,语文课就是要教会学生“读书”。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阅读总得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语文教学以其学科特点决定了“读”的重要作用,教学中要以“读”为主,以“读”带讲,甚至以“读”代讲。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精心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激发学生“读”的积极性,使他们从自觉地“读”,达到会读、爱读、多读、广读。一是会读书。读书跟做别的事情一样,一定要有一个规矩,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  相似文献   

16.
许玉兰 《吉林教育》2004,(11):39-40
从字面上理解,读后感这类文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读”,二是“感”。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读懂材料,把握中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感而发。“读”是写好读后感的前提,但它不是目的,通过“读”而写“感”,“感”是重点所有。因而在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上,不能本末倒置,要以“读”为辅,以“感”为主,同时更要防止只“感”而不“读”,另起炉灶,造成“读”与“感”脱节。  相似文献   

17.
1、“么(也写作“么”)姓,姓“腰”,不读“什么”的“么”;2、“干”姓,读“甘”,不读“干部”的“干”;3、“行”姓,读“形”,不读“银行”的“行”;4、“应”姓,读“英”,不读“应酬”的“应”;5、“黑”姓,读“贺”,不读“黑白”的“黑”;6、“仇”姓,读“求”,不读“仇恨”的“仇”;7、“区”姓,读“欧”,不读“地区”的“区”;8、“任”姓,读“人”,不读“任务”的“任”;9、“朴”姓,读“瓢”,不读“朴素”的‘’朴”;10、“折”姓,读“舌”,不读“折扣”的“折”;11、“单”姓,读“善”,不读“单…  相似文献   

18.
《教育文汇》2005,(12):F0004-F0004
我读教材,你读教材,似乎都在读,合肥市永红路小学的“读”也有一般教师“读”的共性特点,而更多的则是“这一所学校”校本教研的个性特点。永小的“读”,不是敷衍的,应付任务式的,甚至“作秀式”的;更不是浅层的、表面的、单一的;而是一种自觉的、自主的、反复的读,多形式、多层次、立体化的读,是一种集阅读、反思、研讨、课堂实践,写作于一体的综合性的“读”;不仅语文教师“读”,其他学科教师都在“读”。不久前,参加省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的代表观摩了永小的“我读教材”活动,给予较高的评价。近日,永小已牵头申报了研究该项活动的省级教科研课题。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的生死观是其特殊遭遇与伟大人格的产物。他之所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最终用生命铸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观———《史记》 ,有赖于正确的生死观做为他“腐刑”后继续“苟活”的精神支柱。他的“人固有一死 ,死 ,有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的罕譬 ,片言居要 ,百意烛照 ,感悟生命 ,洞明人生 ,彪炳千古 ,震响史册 ,成为照亮后人奋斗之途的火炬 ,激起一个个创造人生价值者的生命巨浪 !  相似文献   

20.
从“讲读”、“问读”到“自读”湖北宜昌市教科所刘光胜湖北宜昌市教育科研所开展的“构建学生课堂自读、会读新模式”专题实验,就是为了克服“讲读”、“问读”的弊端,真正让学生自能读书,迅速提高学生的自读、会读的能力。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出示“阅读提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