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闲适性散文,长期以来未引起研究者的注意。这类散文的逐步兴起,一方面打破了“十七年”散文创作的僵化模式,另一方面以其自身文体的变革孕育了九十年代散文闲适思潮兴盛的契机。文章拟通过对八十年代闲适性散文的研究,试图解析其特征及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其与九十年代闲适散文的关联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论康德、黑格尔哲学三大精神品格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蕴含在康德、黑格尔哲学中的高扬的主体意识、理性的发展力量、批判反思的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禀有的精神品格,是当代中国亟需的精神品格。主体意识的增强是中国人和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根本所在;理性的精神应成为精神领域中的主导力量,使理性历史化,历史理性化;批判反思的精神要求主体以渗入自然的历史的全部能量,使得理性支配现实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孙鸿 《安康学院学报》1999,11(2):31-36,7
《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杰出的代表作。自古论庄者多从文学及哲学两方面探讨,而论庄散文者多着眼于《庄子》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很少注意其现实主义精神。本文从《庄子》的现实主义内容、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及其批判现实的根源三方面研讨《庄子》散文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4.
范培松的《中国散文史》既以雄健的学术气势着意于叙述的大视野和大格局,对百年中国散文的历史作出了全面而深入的描绘和分析。同时叉注意小心求证、在微观把握上做足功夫,宏微相间、知感交融、反思独到。是这部著述的最大亮点。在20世纪历史进程中结合多种因素叙述散文的发展及衍变,包括对散文文体的思考和认识,体现出作者文学史观的宏观和深刻。资讯详实、实证性强、论述有理有据、关注内心、感性把握,体现人文关怀,是其微观体察和认知的特点。该著还体现了知识分子独立的学术理性,以鲜明的观点、独到的见解和严格的批判精神.静观和反思20世纪中国散文的潮起潮落。《中国散文史》是对“垃圾化”文学史泛滥的警醒.以及时文学史写作伦理的真正坚守。  相似文献   

5.
迈克尔·波伦的《植物的欲望》是美国当代生态散文的代表作。作品从自然史与文化史的视角详细叙述了苹果、郁金香、大麻、马铃薯四种植物与人类共同进化的历史,表现了作家对人类与植物生态间性关系的哲学思考。《植物的欲望》是环境危机中的文学想象,也是现代农业技术与田园理想在作家心灵中的诗意折射,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角、丰富的生态意蕴、跨学科的知识谱系以及多样化的散文话语成为当代生态散文的经典之一。  相似文献   

6.
斯妤是新时期重要的女性散文作家,她的散文作品表现出敏锐的人文和社会批判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对复杂人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揭示。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斯妤的散文在某些方面续接了五四散文的优秀传统,同时又为八十年代散文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中国散文较之小说、诗歌等文体拥有更多读者,重要的原因在于其精神上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哲理散文坚守精神高地,表现生命意识;历史文化散文在精神回溯中体现现代意识和人性深度;反映现实人生的作品涉及底层人生、城市变化、科技发展等许多方面;亲情散文反映了人们对真情的渴求与珍视;小品文重在表现生活情趣。散文发展中还存在水分过...  相似文献   

8.
一、文化散文概念的提出 中国的散文创作是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的,从先秦诸子散文,到“唐宋八大家”,人们在阅读中了解了中国的历史,了解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事件和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从鲁迅、瞿秋白,到郭沫若、茅盾、巴金、周扬,散文创作者以极大的热情,丰富了人们的阅读生活,现代人更多地从这些作家的作品中,感受到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对散文创作的束缚,一些作家的散文作品呈现出小家碧玉、风花雪夜、纠缠于个人心灵鸡汤的扭捏流露的迹象,散文创作的通道越来越窄。大约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文坛上曾经掀起一个波浪壮阔、蔚为可观的“文化寻‘根”’热潮,一些以写小说和诗歌而闻名的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出现了以反思批判、张扬个性,重新诠释传统文化的特点,而散文创作在这一时期则表现的平稳、凝重、缓慢,散文作家没有赶上“文化寻‘根”’热,但是,在小说、诗歌中的文化热消歇之后,于八十年代后期却焕发出夺人的光彩。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朦胧诗人王小妮在进行诗歌创作的同时又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王小妮的散文主要有以下内容: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文价值立场的坚守;对都市文明的思考与批判;对"个体"女性意识的阐扬。这些内容充分表现出王小妮对现代性的执著追求,其散文是当代民族文学中具有较高审美与思想价值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也果散文注重个人立场,强调叙述对散文的独特意义与价值,善于借鉴现代叙述学理论与创作技巧进行散文书写。从叙述学角度来看,其作品多以呈现型叙述营造某种特定语境;拒绝传统散文的主体性叙事,善于在叙述视角的多元游走与转换中,表达个体对日常世界的理性审视与真实发现。也果散文对当代沂蒙文学的叙述维度形成了一种有力冲击与抻拉,为沂蒙地域文学甚至是齐鲁文学都注入了一种新鲜的、不同以往的先锋写作意识。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朦胧诗人王小妮在进行诗歌创作的同时又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王小妮的散文主要有以下内容: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文价值立场的坚守;对都市文明的思考与批判;对"个体"女性意识的阐扬。这些内容充分表现出王小妮对现代性的执著追求,其散文是当代民族文学中具有较高审美与思想价值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当代生态文学中,苇岸及其生态散文创作是较为独特的存在。他的《大地上的事情》等散文是特别精粹的生态散文。他对大自然饱含爱心的书写,对现代文明负面性因素的峻厉批判,都显示出了明确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散文研究受到轻视,研究散文的人缺乏应有的自信与自尊.这种状况应得到改变.要拓展和深化新世纪的散文研究,需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其一,建立现代意识的散文批评视野,促进散文观念的现代化,加强散文研究者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气质,同时具备独立而健全的批评人格;其二,确立以“精神性”、“心灵性”、“自由性”、“真实性”以及“情调”、“氛围”、“味道”等一套属于散文的理论范畴;其三,将“西方化”转变为“化西方”,让“现代意识”与“传统意识”相互交融,从而创造一种既具现代精神,又有中国传统性品格和气韵的散文研究范型;其四,改变思维方式与思维方法,强化整体性分析思维和动态平衡思维.  相似文献   

14.
当代女性散文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十七年的沉默,文革后的反思忆悼,八十年代中期的多种形态与风格的林立,以及不同代际作家的创作实绩等等,当代女作家的散文创作成为中国散文以及女性文学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15.
任蒙的散文情真意切,特别是这些年来其创作的文化散文,备受评论界和读者关注。任蒙的这些散文中,总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有一种对大众特别是底层民众真挚的人文关怀。此外,其作品不仅处处展示着真实的情怀,而且还由于作者对社会、人生、历史多了一份哲学的思考,从而使他的文章远远超越了一般散文的艺术水准。  相似文献   

16.
杨朔、秦牧、刘白羽被誉为当代散文三大家,他们在十七年期间创作的散文相当程度上体现着那个阶段的散文风貌。本文试图在前人论述十七年散文艺术缺陷的基础上,从文化心理和散文的双重结构的角度对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进行分析,以找出十七年散文在艺术方面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7.
最近,贾平凹将自己近三四年里的最新文字,亲手选编成一本《天气》,交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在谈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散文创作与这本散文集的不同时,他说,春天有春天的景色,秋天是秋天的风光,三十多岁的我和快要六十岁的我决然不是一回事了。让他评价自己的散文,他说满意自己中年以后的作品。年轻时好冲动,又唯美,见什么都想写,  相似文献   

18.
“重返八十年代”是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文章认为“重返八十年代”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构建80年代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消除80年代文学与50—70年代文学之间的简单对立,进而建立当代文学的整体性话语系统;二是通过将80年代“问题化”,打破已经被人们视为常识的自80年代以来一直支配当代文学研究的思维模式。“重返八十年代”的成绩主要是揭示了当代文学史叙述中的“八十年代”意识,“再现”了那些被“遗失和扭曲”的文学现场。“重返八十年代”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打捞”历史的做法难以实现揭示80年代文学“政治性”的目的;2.被“打捞”上来的历史及其“政治性”有可能对另外的历史及其“文学性”产生新的压抑;3.“重返八十年代”研究依然带有“二元对立”的思维倾向。  相似文献   

19.
当代历史散文沿袭并开拓了散文的智性传统。在南帆等人的散文作品中,“历史”不仅意味着一种叙述策略、一种主题,同样意味着一种智性的向度,孕育着散文发展的某种新趋势。南帆在历史叙事、人文思考、人格塑造、现实关切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化散文所体现出的“冷峻”态度,转而从关系的层面来理解和表达智性,主要表现为历史与人物、抒情与审智、人格与命运等,实现了由文化智性向历史智性的跨越与突破,彰显出中国文化内部隐含的创新活力。南帆历史散文丰富了当代智性散文的版图,其有关历史话语与文学话语的理论阐述亦为当代历史散文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在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研究中,通过对历史概念的重新阐释,借助于“总体性”范畴,卢卡奇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走向总体性历史辩证法。他的早期历史辩证法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重建有重要的贡献,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