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沐浴着“课改”的春风,课堂孕育了新的生命。它强调培养的是个体生命的探索激情,一句话,就是生命创造力的释放。然而,在具体的操作中,仍不可忽视部分老师“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其一:学生的提问存在奴性。学生虽然已掌握提问权,但由于教师过多的“引导”,他们在提问时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愿望,而揣摩老师的需要,提问失去了自由。其二:学生的想像缺乏灵性。学生虽然已拥有较多的想像机会,但由于教师过多的因循于文本、因循于常规思维,他们不敢展示自己的“烂漫”,想像罩上了囚笼。其三:学生的表达丧失个性。虽然提倡答案的多样化给了学生较宽…  相似文献   

2.
俞敏洪 《阅读与鉴赏》2009,(10):10-11,53
我发现成功的人生都有一个特质.就是不安分。我们的父辈很多成功者.都是原来放弃了铁饭碗。这绝对不是什么懂得放弃的精神.而是因为他们不安分.不满足于眼前安稳的现状。虽然他们其中也有牺牲者.但他们的生命都在拼搏。都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李佳 《现代语文》2009,(8):99-100
沈从文把“生命”作为人生世界的核心,信仰生命、探索生命是其创作的基本主题。为此沈从丈对生命的不同形式进行探寻,从而昭示生命的本质。本文把沈从文小说的主题按原始自由的生命形态、自在蒙昧的生命形态、自主自为的生命形态进行分类,并对其生命形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史铁生、李贺相隔一千多年,两人虽然生活环境不同,生活历程不同,生命状态不同,但他们感悟生命的短暂与可贵,思考人生,追问宿命,通过对死的探索,寻找人生的意义,他们有相通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5.
魏晋是人的觉醒时期。通过分析《世说新语》中魏晋士人的形象来探究"人的觉醒"的深刻内涵。魏晋士人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个性色彩和人性光辉的人物群体:他们身处动荡不安的时代,深感人生短暂无常,同时又不放弃对生命价值的追寻,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他们反抗权威礼教,超越自我,执着于生命的自由;他们张扬自我,尊重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强调个性之"真"与"生气",实现了活泼自由的人生。魏晋士人所体现出来的这些普遍的人性价值,是这个时代"人的觉醒"最有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6.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真正要表达的主题是:逃避孤独;放弃自由。他通过揭示人性的内部冲突解释了现代社会尤其是法西斯社会中所出现的社会现象的心理根源。孤独和自由是一对双生胎儿,孤独是“自由之累”,逃避孤独同追求自由一样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当二者发生冲突时,人们启动了逃避心理机制,逃避孤独的同时也放弃了自由。但这种逃避在理论上是行不通的,实践也证明这种遮避不仅是失败,更是一种灾难。对此,弗洛姆指出了正确的方向:用爱来拯救孤独,捍卫自由。  相似文献   

7.
从生命视角谈幼儿教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恰当一些说,从生命角度再一次为幼儿教育定位就是关注幼儿个体本身。幼儿教育理念应遵循并按照幼儿生命本身所蕴涵的特征引导幼儿充分展示自己的生命色彩。从纵向看,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就其本身来说是自由的。幼儿教育中常遇到的问题:是让幼儿为完成教师的教学计划(所谓“师定课程”)而放弃自由还是为了自由让幼儿去充分发展天性而放弃当前  相似文献   

8.
萨拉是英国小说家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里的女主人公。在这部小说中,莎拉是一个与维多利亚时代传统精神相悖,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形象。她蔑视权威,视传统道德为粪土,颠覆男权为中心的社会秩序,否定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行为准则。自由始终是萨拉的生命主题。为了自由,她背负骂名,放弃爱情和婚姻。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萨拉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觉醒——反叛——自立。  相似文献   

9.
在中外文学名著中不乏对生命、爱情、自由的诠释,其中的故事经久不息,传唱至今,主要是因为作者赋予了主人公对生命的领悟、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对自由的追求,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独特魅力、自由的巨大力量以及爱情的别样壮美。本文通过对《罗密欧与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卡门》三部中外文学名著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对生命、爱情以及自由主题进行诠释与论述。  相似文献   

10.
萨拉是英国小说家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里的女主人公。在这部小说中,莎拉是一个与维多利亚时代传统精神相悖,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形象。她蔑视权威,视传统道德为粪土,颠覆男权为中心的社会秩序,否定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行为准则。自由始终是萨拉的生命主题。为了自由,她背负骂名,放弃爱情和婚姻。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萨拉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觉醒——反叛——自立。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中西方价值体系中自由范畴的阐释,及其各自发展逻辑的比较,使我们认识到它们虽然显示出各自不同的自由传统以及对自由的超越、实现方式,但不可否认,自由是中西人生价值的共同指向.  相似文献   

12.
放弃·勇气     
纵使山重水复,纵使遍体鳞伤,却依然执著向前,是一种勇气。但是放弃而去寻找生命的另一出口,难道不是一种勇气?——题记当三闾大夫抱着巨石跳入汩罗江,当急速行驶的列车从海子身上呼啸而过,当凡高按下指向太阳穴的手枪的板机时,他们的生命随风消逝,但却奏响了生命的最强音。长期处于理想和现实的苦苦挣扎,迫使他们放弃生命。这份勇气,让他们获得了生命的超脱和明彻,显露出自己最真实的容颜。有人说过,一朵花的美丽,就在于她的绽放,而绽放正是花心的破碎。那些优秀灵魂的破碎,不单单是消极避世的体现,更是生命美丽的彰显。放弃生命,需要最大的…  相似文献   

13.
利用福柯的视角,从权力、知识和精神病这几个主题方面来比较<黄色糊墙纸>和<雷雨>中女主人公的相似遭遇.她们都是精神"有病"的女性,虽然衣食无忧,但都身处囹圄,精神上极端不自由.常年的压抑与桎梏使得她们逐渐失去理智,最终疯癫.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两位作家以不同的方式讲述了两个疯女人的故事,揭示了女性在男权压迫下的悲剧命运,以及她们对自由的向往.  相似文献   

14.
朱得之的庄学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得之的庄学思想具有由宋元庄学向明代庄学过渡的特点。他虽然像宋元庄学主流那样去调和儒道释尤其是儒道关系,但并来似他们赋予道或性以理学色彩。其庄学把自然之性提高到至高地位,成为明代为摆脱弘扬理学主题而追求心灵自由为特征的庄学开端者。  相似文献   

15.
俞敏洪 《高中生》2010,(3):52-52
我发现成功的人生都有一个特质,就是不安分。我们的父辈中很多成功者,都是放弃了原来的铁饭碗。他们之中也有牺牲者,但他们的生命都在拼搏,都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少数敏感的中国知识分子对自由的两种概念作了区分。虽然他们在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含义上与伯林的阐释基本相同,但对二者的态度与对二者关系的处理则截然有别。张申府与吴恩裕认为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更为偏爱积极自由。张佛泉把自由分为两个指称,他虽然极力抨击积极自由,但也认为第一指称下的自由与第二指称下的自由并不冲突,二者毋宁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相似文献   

17.
叔本华的自由即是意志的自由,但个体又受意志支配,人的行动又是不自由的,只有消灭意志,在无的境界里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叔本华的哲学通过否定生命意志的方式所达到的是无,不免带有浓厚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色彩。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也谈无,虽然二人视角不同,但对无的肯定却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等《新民丛报》学人关于国家自由、团体自由、个人自由的关系,是受到极力责难的地方,也就是在这方面争论他们是不是自由主义者最激烈的地方。《新民丛报》学人虽然介绍了西方许多重视个人自由的思想,并力图将其改造以适合于中国,但是他们却不能把个人自由放于高于一切的地位。当中国不能实现自由之时,许多人更加相信梁启超等人不能真正理解自由主义。虽然这些人说的话有一定道理,但这是他们赋予了梁启超等人太多的责难。  相似文献   

19.
规范与自由:关怀生命的道德教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是一种充满紧张关系的双重生命体,时刻处于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的伦理纠缠之中,他们需要道德规范来守护生命的自由发展.但在规范至上的传统社会中,道德规范获得了绝对化的权威地位,道德教育充满了精神生命对自然生命的蔑视与压制、群体生命对个体生命的支配与控制.在规范与自由之间,生命化德育强调的是群己相依、身心相宜的生命状态,以期从规范至上对生命自由的僭越中走出.  相似文献   

20.
《他们眼望上苍》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的经典小说。国内外众多的研究大多指向其"黑人妇女争取自由和寻找自我"的主题,但若以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概念为理论参照,不难发现主人公珍妮始终游离在自由与责任、自由与道德、自由的寻索和逃避之间。缺乏爱的能力和对创造性劳动兴趣的珍妮,最终不得不逃避自由,回到生命的原点。而赫斯顿在人物塑造上的某些暧昧叙事和盲点,无不凸显出其在探索女性生存价值目标时的困顿和迷惘,更有潜藏其后的客观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