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初文学批评家叶燮具有激进的仁政思想,他认识到封建社会官民之间的根本利害冲突,主张"伐暴救民";认识到妇女具有男子的美德才干,其名节包含着"人伦之不幸",并为下层妇女才德不彰鸣不平。他放弃功名仕进,推崇诗文的地位和作用,潜心于诗文创作与批评,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审美教育家。其思想在某些方面具有反理学意义和民主色彩。但他仍恪守"君臣之义"的封建纲常和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其文体观念相当狭隘,其戏剧批评封建正统思想明显。总体上他还没有突破封建思想的樊篱,是一位传统的封建文人,但在他身上又体现了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2.
齐鲁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本思想是齐鲁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 ,从西周时期的姜尚 ,春秋时期的孔子 ,到战国时期的孟子等 ,都具有浓厚的民本思想。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民众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认为君主需要民众的支持才能取得政权、巩固政权。他们主张 ,统治者不仅要从思想上而且要从行动上重视民众 ,处理好民众与君主、民众与国家的关系。齐鲁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强调轻神重民、民为邦本、民众决定战争的胜负、政顺民心等方面。(一 )轻神重民。夏、商、周时期 ,思想观念上的最高崇拜者是具有人格和道德意志的天 (神 ) ,政治上的最高权威是王。…  相似文献   

3.
尚贤和尚同是墨子政治思想的两个重要方面。对于尚贤,一般学者的观点没有什么分歧,是说治理国家要任用贤能的人,被认为是一种进步的思想,代表了人民的要求,反映了平民的愿望。但在尚同这点上不同学者则有不同观点,成为人们对墨子思想争论的一个关键问题。尚同的提出是针对社会秩序的,大意是要求人们逐级上同,而就在这点上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这是墨子专政思想的体现,有的则认为这正体现了其保护平民利益的特点。对于尚贤与尚同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产生了分歧。那些认为“尚同”会导致专政极权的学者对尚同、尚贤之间关系的理解主要有以…  相似文献   

4.
公振 《寻根》2004,(4):28-35
墨子思想有没有一个体系?有。这个体系,见于《墨子》的《鲁问篇》:子墨子游,魏越曰:“既得见四方君子,子则将先语?”子墨子曰: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  相似文献   

5.
觉奴(刘长述)是"戊戍六君子"之一刘光第的长子,他继承父志,力主富国强兵的维新改革。他的《川人自保商榷书》成为引发四川保路运动的"信管",在《娱闲录》上创作刊载了大量白话短篇小说,向国人指出国家危难、内忧外患的颓败局势,揭露官场腐败和国民的劣根性。小说借助民间想象,吸收四川"龙门阵"散点透视的特点,以幽默诙谐的笔调,对民众进行新文化启蒙。他的长篇白话小说《松冈小史》,以具有乌托邦色彩的"松冈市"自治和改革为主线,描绘了20世纪初爱国志士的社会改革蓝图和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现实,是四川乃至全国最早出现的长篇白话小说。  相似文献   

6.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了国家的文明和富强,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扬弃的态度,吸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思想;同时对西方文化,也采用"拿来主义",为我所用.他的"三民主义"思想就是对儒家思想和西方一些先进的文化精华借鉴吸取改造而来的.了解这些,对我们更深刻、全面地学习孙中山的先进文化观念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现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是历史以来逐渐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因此,梳理其历史发展脉络,我们会发现,它不同于西方民族国家兴起时所执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它更迥然异乎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所称"想象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ies)。这一多民族国家(multi-ethnic state)之根深扎在中国历史土壤,千百年来持续不断的移民浪潮将这株大树之根伸植于各地"土壤",根深而蒂固,编结成了一个各族民众丝丝相扣、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因此,移民对此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8.
老子美学思想是及其丰富的。其中,重身、贵身思想是其美学的旨归。老子对玄之又玄的"道"的界定,意在消解宗教神性对人的束缚,旨在人的自由与和谐;老子对人的生存和生命的关注是其美学的重要特征,老子把"人"提升到和"道"、"天"、"地"平齐的地位。因此,从生命之维去考察老子美学思想是极其恰当和有效的,老子美学实质上就是生命美学。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也是以关乎现实生活的"实用理性"开始的,老子美学思想尤其突出地表达了反对人的"异化",追求个体人的"自由"和群体的"和谐",即以不违逆个体生命"情性"为美。  相似文献   

9.
在构架知识体系的关键时期,清末民初的一代学人首先接受的是"旧学"对其精神世界的全面塑造。钱玄同所接受的早期教育以儒家经典和传统学术为核心,看不到"西学东渐"之风的任何影响。钱玄同最初被迫接触他所反感的"新学",不过是为了应付朝廷科举考试的"趋新"变化。在晚清的最后岁月中,"新学"已成为"时学",是另一扇"利禄之门"。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民族,"新学"的价值似乎都首先在于它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谋生手段。在钱玄同由"旧"到"新"的转变过程中,起催化作用的仍是传统文化本身所包含的思想因素,是"新学"中的旧学成份最终打动了钱玄同。从表面上看,仅仅两年功夫,钱玄同就完成了由保皇派到维新派再到排满革命派的激变。但这三种看似水火不容的政治态度所依托的思想根源却大体相同,均与钱玄同从小接受的旧式教育息息相关。亦新亦旧,亦激进亦保守——这种矛盾混乱的内心状态正是清末民初许多中国知识人的精神常态。  相似文献   

10.
朱熹诗论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呈现出理学化的特点。当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朱熹主张"诗不必作",但受其道统论和心性论影响,朱熹又认为人之情感可"以诗发之",承认了诗歌创作的合理性。朱熹从其文道观出发,提出诗"不用多作",对"适怀"娱心的诗歌创作加以限制,并以平易自然作为诗歌的审美追求,肯定"真味发溢"的诗歌,而否定有意而为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达,市镇生活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促进了市井文化的兴盛。市井文化又称俗文化,具有开放、活泼、形象生动的特点,是下层民众的俚俗文化。《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生长于18世纪,自然要受到这种俚俗文化的熏陶和滋养。他在《红楼梦》中创造或...  相似文献   

12.
翻开《史记》,第一个进入我们视野的人物就是黄帝。司马迁称黄帝是“法天则地,四圣遵序”的远古第一帝王,从此确立了黄帝至高无上的始祖地位和“史从黄帝始”的正统史观,得到了后世史家和炎黄子孙的广泛认同。司马迁从黄帝开始记史,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一、从黄帝开始记史是汉代大一统的需要大一统思想产生于周代,秦统一六国后,将其确立为统治思想,《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就是《诗经·小雅》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翻版。西汉统治者,尤其是汉武帝,继承并完善了大一…  相似文献   

13.
朱熹论兵家     
朱熹是南宋"主战派"中坚定的成员,并和同时代的很多人一样,钻研兵法,以期扭转国家政治和军事积弱的局面。在熟悉兵法的基础上,朱熹结合他自己的理学思想,对兵家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一方面他肯定兵家攻守相互为用的辩证法思想,对兵家强调胜负取决于能否得天下之心的思想表示赞赏;另一方面他又站在儒家的立场,对兵家有所批评和贬低,认为其学说不能与儒学相提并论,且易引起"穷兵黩武"的消极影响。他还对兵家以诈取胜、玩弄机心的思想提出批评,以维护儒学所倡导的诚信道德观。  相似文献   

14.
<正> "快乐",在个体体验中无疑是一种心理的快感,伦理上被认为是一种幸福感。在一般美学原理看来,快感是有待于升华的粗鄙"美感",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幸福感的"快乐"一旦脱离了利与善的束缚和价值要求,它本身也便成为一种美感。在先秦诸思想家中,孟子较早注意到伦理与审美意义上的快乐。他追问了快乐的政治伦理根源;并依据主体的不同身份和地位,分析获得快乐的现实根据;最后暗示了世俗快乐上升为审美境  相似文献   

15.
刘师培对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进步思想潮流及其成果的肯定,特别是对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价值及其制度构建的深刻认识,对近代西方诞生的权利观念所进行的系统的阐释,将近代西方权利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起来的尝试,尚未能引起国人的广泛重视。刘师培阐释近代西方权利观念是从解读国家与民众的关系入手的。他认为,社会契约是权利观念的逻辑前提,只有当人的权利得到社会契约的保障时,权利才能真正得到实现。刘师培探讨"权利"概念时,是从应当如何理解人的私利,如何认识权利的公、私关系,如何认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展开的。囿于传统文化的束缚,加上他本人所身处的那个时代的影响,刘师培的权利观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正>"启蒙"一词源自18世纪西欧的"启蒙运动",这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家对封建意识形态发起的全面批判。侯外庐先生在抗战期间完成的《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首次提出了"早期启蒙说"。他立足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面对思想界出现的混乱与争论,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社会史与思想史  相似文献   

17.
雅斯贝尔斯在《大哲学家》中将孔子定位为"思想范式"的创造者。孔子的思想范式是"以仁入礼",其理论形态是由中庸贯通学而、仁学、礼论形成的君子学说。孔子论中庸,首先定义"中庸之德",然后赋予其"中正"和"不损"双重规范:由于中正,"中庸之德"应普遍遵循;因为"不损","中庸之德"不可逾越。从修习讲,持守"中庸之德",是调节个人利害和生活,达到心正,涵养仁德;从践行论,持守"中庸之德",做到行正,实现公道,维护社会秩序。"中庸之德"既是"中正之道",亦是"不损之德"。其"不损"的行为原则,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中正"的功能发挥,就是日用伦常。  相似文献   

18.
诸葛亮信仰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之一。具体到清代的诸葛亮信仰,具有其自身的特色。在中央层面,清代帝王多推崇诸葛亮,康熙视其为"纯臣",雍正视其为"纯儒",乾隆称其为"全人"。诸葛亮崇祀从清初到乾隆皇帝时期,呈现出复兴到稳定的局面,其后则无明显变化。诸葛亮也于雍正二年正式被纳入文庙祭祀系统之中,享受官方祭祀,显然不同于其在明代之前武庙祭祀系统之中的地位和形象。清代民间如南阳、沔县、成都等地的民众往往祈求诸葛亮除灾攘祸、赐福祐民,诸葛亮遂成为具备多种神职的世俗神灵,由此民间的诸葛亮信仰呈现出明显的"世俗化"倾向。同时,考察清代诸葛亮信仰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主要表现在确立了统治者"立教化民"的模范榜样、寄托了士大夫"君臣契合"的功业理想、丰富了民众"娱神娱己"的民俗文化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正30岁时,你是怎样的状态?对于生活在当代中国的大多数人而言,年方三十意味着人生才刚刚开始。俗话说"三十而立",刚过而立之年的你或许正栖身于繁华都市的一隅,终日忙忙碌碌,但说不清楚为何而忙。同样是30岁,来自欧洲小国爱尔兰的迈克尔·柯林斯却已攀抵其人生之巅峰。年纪轻轻的他就率领爱尔兰民众在对抗大英帝国的斗争  相似文献   

20.
仁者鲁迅     
张远山在其<鲁迅:一个被逼成思想家的艺术家>一文中,把鲁迅先生称为"仁者鲁迅"、"天真汉",并犀利地指出:"在鲁迅身上,仁慈的成分压倒了智慧的成分."针对别人对鲁迅先生"不宽恕"的指责,张远山是这样反驳的:"‘不宽容'正是鲁迅最独特的思想精髓和前无古人的文化品格,鲁迅正是以此傲立于文化巨人之列.否定鲁迅的'不宽容',就是对鲁迅的根本否定,在此前提下对鲁迅的任何其他思想与品格加以肯定,若非不得要领,就是别有用心."他还指出:"在他身上,恰恰体现出一种‘异常的残忍性和异常的慈悲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