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主办的“国际二程(程颢、程颐)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5月28日至30日在北京举行。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韩国、德国、新加坡等国以及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专家学60余人出席了会议。与会各国学就二程思想成为中国近古社会学术主流的内在根据、二程思想与北宋儒学、二程学说在中国经学史上的地位、二程思想与理学心学之源流、二程思想与佛道二教、二程思想在海外的传播与研究、二程思想在现代及未来社会的价值与意义等问题展开了研讨,并对英国名汉学家葛瑞汉(A.C.Graham)所《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一二程兄弟的新儒学》一书作了评议。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专制社会后期占据绝对主导思想地位达六百年之久的思想形态,学术界历来存在多种名称,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种最为普遍,即:道学、理学、宋学、新儒学。  相似文献   

3.
正儒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学史则是传承记载儒者道德人格与思想学说,传承中华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如此看来,宋代儒学,则更需整理与传承,用以支持我们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滋养我们现代人的精神心灵。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视历史的民族,历代儒者的嘉言懿行同样得到完整的保存。自《史记》列《儒林传》,历代正史均有承袭。《宋史》则在《儒林传》以外,单设《道学传》。综合此二传,即可得两宋儒学的概要。以《宋史·道学传》和《宋史·儒林传》为基础,增加此二传以外的其他儒者,可以撰写一部内容更为丰富的宋代儒学史。这将为宋代哲学史研究,提供有别于理学史的更为宽广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淳熙年间的明越道学圈是南宋时期较为活跃的一个道学学术群体,全祖望所标榜的“甬上四先生”只是他们中的一部分。明越道学圈以宗主陆学的明越诸公为核心,乾道年间他们在太学从学陆氏兄弟,淳熙前期在明越地域频繁进行学术交往。淳熙八年(1181)史浩在明州开馆,所延请教授者多为明越道学家。淳熙九年陆九渊、吕祖俭先后来此,聚集于明州的明越诸公与二人展开深入交流。明越诸公所宗主的陆学思想和工夫受到了吕祖俭的批评,他们对此进行了一定的回应和修正。淳熙九年朱子到来后又批判了他们所受的婺学事功思想和陆学心性工夫的影响,明越诸公在为吕祖俭和陆九渊辩护的同时,开始部分地转向朱学。明越道学圈是婺学、陆学与朱学争论的舞台,既扮演着折中调停的角色,又吸收了他们的学术思想,成为淳熙年间道学领域不可或缺的学术群体。  相似文献   

5.
郑熊 《华夏文化》2016,(1):38-39
正对儒家经典《周易》的研究,目前存在多种方式,其中就有从具体概念入手来研究。现有从概念入手来研究《周易》的成果,主要涉及到"诚信"、"象"、"天地"、"周"、"小"等,对《周易》"中"概念的研究则不多见。此外,儒学在发展过程中,形而上学化的趋势非常明显,从具体概念含义的演变来考察儒学形而上学化趋势,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就希望通过对《周易》"中"含义的解读,来显现儒学发展的形而上学化。  相似文献   

6.
<正>在程、朱"道学"已为正统的明代,先前曾与程、朱"道学"相抗衡的象山之学,在长期"泯然无闻"之后,被王守仁所继承和发扬。他敢冒"天下之讥",一洗陆九渊"无实之诬",改变"是朱非陆"之"论定",以使"于今且四百年"的陆学,恢复其"圣贤之学"的地位。由于王守仁的这种历史作用,故后人把他和陆九渊并称为陆王"心学"。黄宗羲说: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化思想的历史长河中,儒学文化与道学文化是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两大文化传统,二者互补互济,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整体系统。《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道学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道学肇起于黄、老、庄的思想学说,其所建构的“玄之又玄”的形而上学的...  相似文献   

8.
高峰 《华夏文化》2003,(2):53-54
儒家学派的发展与繁荣是宋代思想学术史的重要特点。当时 ,众多学派纷纷出现在思想学术舞台上 ,在不断的批评、诘辩、融合、吸收中将儒学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要把握宋代儒学的发展线索与特点 ,就必须对当时各学派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系统的梳理。而这一点 ,正是目前宋学研究中的薄弱之处。近年来 ,有关宋学研究的成果甚多 ,但专门探讨学派关系的著作却并不多见 ,且主要偏重于对南宋时期理学内部诸派别关系的探讨。肖永明博士的近著《北宋新学与理学》(陕西人民出版社 ,2 0 0 1)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 ,对北宋中期同时兴起而又相互对…  相似文献   

9.
"尊德性"、"道问学"的讨论关涉传统学术的方法论和目的论,有清一代"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关系折射出传统学术在宋明理学与清学之间的转轨。清初孟学研究中诸如博约论、心性与问学等问题无不曲折回应了学界"尊德性"、"道问学"的争论,成为探究清初学风转折的重要路径。在实学思潮的影响下,清初学风由"尊德性"而"道问学"的推身移步隐含了清代学风的新走向,同时在方法论和目的论上影响着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10.
朱熹论兵家     
朱熹是南宋"主战派"中坚定的成员,并和同时代的很多人一样,钻研兵法,以期扭转国家政治和军事积弱的局面。在熟悉兵法的基础上,朱熹结合他自己的理学思想,对兵家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一方面他肯定兵家攻守相互为用的辩证法思想,对兵家强调胜负取决于能否得天下之心的思想表示赞赏;另一方面他又站在儒家的立场,对兵家有所批评和贬低,认为其学说不能与儒学相提并论,且易引起"穷兵黩武"的消极影响。他还对兵家以诈取胜、玩弄机心的思想提出批评,以维护儒学所倡导的诚信道德观。  相似文献   

11.
<正>自2013年9月、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以来,随着国家利益诉求的不断强化与深入,具有简缩表征意义的"一带一路非遗"(英语称谓:Along the wa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概念的阐释与多元讨论亦随之升温。诚然,在保护国家利益、促进"一带一路"周边国家与地区共同合作发展的前提下,在新诉求与新认识的交织  相似文献   

12.
唐时期的家学郑强胜隋唐时期自南北朝以来形成的南北分殊的家学传统渐呈一统,这就是儒学与文学并举的文化倾向。许多家学传统既注重儒学,又在文学艺术领域取得成效。尤其是唐朝,随着统一帝国的形成,出于政治原因,统治者大力倡导儒学,儒学被扶为学术正统。道学和佛学...  相似文献   

13.
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西化研究所主办,国际利氏学社,成都恩威集团电子商务部中国传统化网,四川省社科院中华儒学、道学、佛学化研究中心协办的2000年成都“发展与环保:西部大开发中四川的走向”学术研讨会于7月3日至5日在四川成都都江堰市召开。来自法国、韩国、美国和中国大陆与台湾  相似文献   

14.
<正>这次由韩国栗谷学会、四川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四川省民俗学会联合举办的"栗谷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是继2008年4月16日在四川大学举行的"栗谷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后,在成都举办的第二次中韩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栗谷学与儒学的劝学论。劝学,就是鼓励勤于学习。这个题目出得好,好就好在三个切合:一是切合中国儒家文化的传统;二是切合韩国栗谷学的要义;三是切合建设学习性社会的世界潮流。  相似文献   

15.
学术争鸣是学派发展的重要途径。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派多是在与其他学派的争鸣中确立其地位的,如同汉代思想家王充所言的那样:"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两论相订,是非乃见。"(《论衡·案书》)所谓理不辩不明。而这一点在思想文化极度活跃的宋代表现得最为明显。北宋时期是中国儒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历经多位儒者的理论建构,理学——这一中国学术史上的新的范式得以出现。与此同时,思想界也异常活跃,致使"庆历之际,学统四起"。深受佛  相似文献   

16.
<正>说到思想和学术,第一反应就是抽象、晦涩和理性。翻开一本本思想或学术著作,第一印象就是其理论名词的密度和思维抽象的程度。确实,从思维分类角度看,思想和学术都属于逻辑思维的范畴,与讲究形象思维的文学、艺术属于不同的领域。思想、哲学、学术等领域的思维活动确实也是在运用概念、范畴、命题来论证一个道理。抽象的理论思维属于高级思维活动,它可以将感性经验上升  相似文献   

17.
由陕西省眉县人民政府、中国实学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陕西省哲学学会、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联合发起举办的“张载关学与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9月16日至19日在陕西省眉县召开。来自日本、韩国、台湾、中国大陆以及香港孔教学院汤恩佳院长的代表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80余篇。与会学者就张载关学与实学的关系、张载关学与实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主要特点、张载关学对宋元明清实学思想的影响、研究张载思想的现实意义以及实学的定义、内涵、实学与理学及中国学术思想的关系等议题,展开了认…  相似文献   

18.
<正> 不久前学界冯其庸先生和范曾先生说,他们主张谈"国学"不要仅限于儒学,最好谈"大国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这个意见,我觉得很好。我主张谈"百家之学",并不限于儒学一家。在我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书(1994年初版,2009年三版)中已经着重宣传过这个观点。  相似文献   

19.
“尊德性”与“道问学”语出《礼记·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集中体现先秦儒家的两种价值追求;至宋代以后成为宋明道学的两个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20.
编后     
《中国文化》2010,(2):234-234
<正>季羡林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先生高足荣新江教授的缅怀文字,藉由书房和书的细故,还季先生大学者真书生的本色,特刊于卷首,以志永怀。本期佳构颇丰,张寿安先生专攻明清学术思想史,《龚自珍学术思想研究》、《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之转变》、《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礼教论争与礼秩重省》等著述,让我们见识了作者严谨绵密的研究风格与文章体制。《打破道统,重建学统》一文,是她对清代学术思想史流变的一个新观察。杨儒宾先生的《混沌与太极》,以上古神话的雄奇瑰丽,追述元气淋漓的先秦学术,一反学界成见,认为中华文化有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