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梅红 《中国编辑》2011,(1):89-90
在曹禺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四川教育出版社抢得先机,在李致同志的支持下,奉上了《曹禺致李致书信》这份厚礼。这本书首次将曹禺与李致的38封珍贵书信公布于世,不仅为研究曹禺20世纪80年代的  相似文献   

2.
<正> 在湖北省潜江市市区中心东风路,有一幢四层高的现代建筑,这就是“曹禺著作陈列馆”。陈列馆分三个陈列厅,分别展出了曹禺先生的创作道路、曹禺著作的传播与影响,全国书画家为陈列馆捐赠的墨宝。包括了曹禺先生创作、  相似文献   

3.
曹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戏剧成熟的标志,《雷雨》作为曹禺的成名作自然受到了诸多关注。本文以曹禺的《雷雨》和易卜生的《群鬼》为例,从人物形象、剧本结构、象征意象的相似和差异进行分析,说明曹禺是怎样在学习和模仿易卜生的作品的基础上,把作为舶来品的戏剧变成优秀的本土话剧形式,赋予其顽强的生命力,呈现出曹禺化风格的。  相似文献   

4.
曹禺(1910-1996),著名剧作家。中国现代文坛有“鲁郭茅巴老曹”一说,老是老舍,曹就是曹禺。曹禺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省潜江县,生于天津。其父曾任黎元洪总统的秘书,后常年赋闲在家。曹禺幼年丧母,原来的姨母成为继母。曹禺没上过小学,延师在家,诵经读史。曹禺小时候聪明过人,  相似文献   

5.
前些年,著名戏剧家曹禺在访问美国时,美国有许多新闻记者纷纷慕名往访.一次,有个《纽约时报》记者访问他,虽然只有礼貌地向曹禺提了几个问题,过后却在报纸上先后发表了三篇文章,谈了许多曹禺都意想不到的事,而且文章中引用的有关曹禺的事实材料又是那么准确无误、有根有据.对此,曹禺同志深有感触,他说:看来要当好一名新闻记者确实是不容易的,好象得有一  相似文献   

6.
一个人的成名离不开媒体的宣传与塑造,没有传播就没有影响。天津是曹禺出生、成长、成名的地方,曹禺在天津成名,天津报刊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曹禺在成为一个剧作家之前,有过一段时间的演员经历,曹禺回忆说":一个写戏的人如果会演戏,写起戏来就会知道演过戏的好处。"[1]这段演出实  相似文献   

7.
晚年的思考     
曹禺 《全国新书目》2010,(21):46-46
《曹禺自述》由曹禺生前日记、书信、散文等连缀而成,从中读者不仅可以体会到他在创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剧作时的心境,还可以了解曹禺在漫长岁月中的人生经历。书中从他的童年、求学经历、创作过程、家庭生活、个人情感、友人交往等侧面展开,展示了曹禺在各个人生阶段中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8.
著名剧作家曹禺在江安剧校时,有一次,他的太太烧好水端好盆让他洗澡,曹禺进浴室后,太太把门扣上。好久好久,还不见曹禺出来,太太到门外一听,里面有哗哗水声,以  相似文献   

9.
祁洋波 《档案管理》2022,(5):127-128
善后救济总署河南分署档案记载了抗战胜利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在河南开展善后救济的活动。剧作家曹禺曾受善后救济总署河南分署邀请来河南黄泛区视察,档案记录了这一过程,这对于完善曹禺年谱和曹禺传记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最近我访问了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同志。在交谈中,不知是从哪句话岔开去的,竟使曹禺同志发表了一席关于记者工作的谈话。分手之后,细细咀嚼起来,觉得曹禺同志的许多话都讲到了记者工作的原则。我便根据记忆整理成文,借以与同行共勉。曹禺同志说:“当好一名新闻记者是不容易的,好象得有一点特殊的本领,换句话说,要有点基本功。前年我在美国的那些日子,几乎天天要接待新闻记者来  相似文献   

11.
花山文艺出版社最近出版了《曹禺全集》,得到了文艺界、戏剧界的广泛重视。1994年,当花山文艺出版社征得曹禺先生的同意,决定出版《曹禺全集》后,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和省新闻出版局都极其关注和支持。省新闻出版局决定将本书列为局里的重点选题,拨专款,确定一名局长进行督促和协调,要求花山文艺出版社下最大的力量把这部书出版成与曹禺先生的成就和影响相称的高质量的图书。书稿整理完成后,花山文艺出版社的同志精心编辑、精心设计、精心校对,并安排了质量高、信誉好的印刷厂,用最好的纸张印刷,使得这部书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高质量的出版。曹禺先生对这部书的出版质量表示满意。  相似文献   

12.
《于无声处》的作者宗福先同志到北京会见了老剧作家曹禺同志。在报纸报道中,有一个重要的细节,我看到两种不同的说法。上海一家报纸十一月十六日四版北京十五日专电,报道了戏剧家曹禺和剧作者宗福先在京亲切交谈的情况,其中写道:“在热烈的交谈中,曹禺还有趣地问宗福先:‘何是非发展下去会干什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曹禺的生平与学术成就进行了简介,着重展示了曹禺通过利用图书馆读书、学习和创作的经历,并探寻他从读书中所悟出的治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中国话剧的发展历史本身就是一现话剧的话,那么曹禺就是这出话剧的当之无愧的主角。离开曹禺则理不清中国话剧发展的历史脉络。但曹禺的确曾被他的研究者“从中国话剧艺术审美形态的整体历史演进过程中分离出来”,曹禺研究也曾因“直线型的文学史观念”而造成诸多的断裂,“与历史始终处于外在的、异化的、对立的关系中”。这并非研究者学识的浅簿和洞见的缺乏所致,而是研究方法的盲区使然。 马俊山写作《曹禺:历史的突进与回旋》一书,显然要对这种时弊予以匡正。他的一切努力就是要“实事求是地将曹禺还给广阔的历史的进程”,要使曹禺成为江流中的巨浪,而个是沙漠中的雨滴。马俊山认为,“曹禺研究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达到对于中国话剧历史特殊的内部运动规律的认识”,这条思想路线被他称为“艺术本体的历史辩证法”。对于这一新提法,马俊山未能予以太多的解释,但他赞同英国著名的艺术史与艺术理论家冈布里奇的一个看法,“即艺术变迁的动因,根本在于它的目标、流向和追求发生了变化,这是各门类艺术内部各种因素和力量长期争斗的结果。”这一观点或可作为这一新提法的一个注解。 这种研究方法上别无选择的选择,对马俊山来说并不轻松,他必须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之后,重新组织论据以论证他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吕恩 《兰台内外》2006,(6):48-48
万昭是曹禺和第一任夫人郑秀所生的女儿。近日,她向我谈起了曹禺老师70年前写《雷雨》的那段经历,也是郑秀和曹禺恋爱史中一段美好的追忆。  相似文献   

16.
曹禺的剧作如实地呈现现代人的生存心理,演绎着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梦想与现实、驯顺与突围、伦理道德与个体的内在冲突。上述特征使曹禺的前期剧作从对时代的简单复制走向了对民族文化和历史的深沉思考,从而超越了历史的局限,刷新了对乱世中的国人的抒情表现。  相似文献   

17.
1985年是中央戏剧学院建院35周年,也是国立剧专50周年校庆."小疯子"朱家训拜见了自己的老师曹禺,也会见了同班同学叶子和"大疯子"凌子风.盈盈水,师生情,风风雨雨、坎坎坎坷坷50年,别时难舍相见更欢,酸甜相间更有味.朱家训走到曹禺老师身边问:"万先生,你还记得我否?"曹禺先生一愣,望了朱家训一会儿,笑着说:"你不就是第一届那个最小、最顽皮的学生小疯子朱家训吗?"此时,凌子风走来,曹禺对着他说:"您,我就不说了,著名的大导演."凌子风忙说:"哪里,哪里,您永远是我的先生,我也永远是您的学生.孙猴再闹也离不开您的手心啊."曹禺十分激动,拉着叶子、朱家训、凌子风等第一届学生说"留个影吧,50年啦,不易啊!"  相似文献   

18.
1972年6月14日沈从文致信身处困境中的陈蕴珍(巴金夫人萧珊),表示对巴金一家境况的关切,信中同时又介绍了自己及北方一些熟人的近况,其中提到曹禺时,他这样写道:"曹禺闻也患心脏病,住协和医院.本说拟写什么张秋香剧本,或许又过了时,就搁下了."[1]150沈从文不经意间给我们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曹禺曾拟写一个名叫张秋香的剧本.在曹禺目前已公开的文字里,虽尚未见到他本人的有关说法,但我认为,沈提供的信息应该是可靠的.因为书信作为私人文件,易于保存真情实况,具有极高的可信度,它常常能在琐碎的事情中透露某些公开材料中不易见到的珍贵史料.沈从文与曹禺之间相互熟悉.早在1937年,沈就曾在《大公报》上发表《伟大的收获》一文,高度评价曹禺《日出》一剧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1960年9月曹曾就《卧薪尝胆》(后改名《胆剑篇》)一剧中的若干历史问题向沈从文请教,沈于同年9月16日曾复一长信详细介绍了战国时期吴越社会各方面的状况.1961年沈还曾致信曹禺,对《卧薪尝胆》一剧提出过修改意见.1972年沈从文与曹禺两人同居北京,或许是在某一个偶然的场合(很可能就是在协和医院,因为沈前信中曾说道,"曹禺闻也患心脏病,住协和医院"),沈曾亲耳听曹说过自己想写张秋香,当然也有可能是听其他熟人说的.但不管怎样,我觉得,沈的说法应该可信.  相似文献   

19.
大树 《湖北档案》2004,(8):38-39
1933年夏,一位目光炯炯的圆脸青年将他的处女作《雷雨》交给了《学季刊》。郭沫若读了这部剧作深感震惊,盛赞这是部“难得的力作”,称作曹禺“在中国作家中应该是杰出的一个”。伴随着这部力作的问世,曹禺还与清华园的一位纯情少女演绎了一首绚丽的初恋曲。  相似文献   

20.
大树 《四川档案》2005,(1):16-17
1933年夏,一位目光炯炯的圆脸青年将他的处女作《雷雨》奉献给了《学季刊》。两年后,学泰斗郭沫若读了这部剧作深感震惊,盛赞这是部“难得的力作”,称作曹禺“在中国作家中应该是杰出的一个”。伴随着这部力作的问世,曹禺还与清华园的一位纯情少女演绎了一首绚丽的初恋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