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9 毫秒
1.
一部近现代出版印刷史料的宏篇专著《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于日前问世。该书为叶再生先生专著,系国家“九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全书共4卷21篇,近400万字,全面、系统、详实地记述了19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近一个半世纪,出版业在中国的历史变迁,是继《中国印刷近代史》、《中华印刷通史》之后的又一部出版业大型史料专著,观  相似文献   

2.
2002年3月13-15日,<中国出版通史>编委会在北京召开了第六次编撰工作会议.对<中国出版通史·魏晋南北朝>、<中国出版通史·隋唐五代>、<中国出版通史·明清>清代部分、<中国出版通史·近代>、<中国出版通史·现代>等五个部分的编写提纲以及通史各卷中少数民族部分的研究撰写和衔接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讨论.余敏、李致忠、王建辉、肖东发、吴道弘、戴文葆、傅璇琮、叶再生、邵益文、郑士德、汪家熔、史金波、方厚枢、缪咏禾、徐学林、宋应离、曹之、周少川、王余光、张志强、朱赛虹、陈宇清、郝振省、魏玉山等同志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和《出版文化史论》的评介,着重阐述了中国出版史的起源和分期问题,提出中国出版丈化史分为刻写出版、印刷出版和电子出版三个阶段的观点,并指出,将出版文化的内容审选组合,编制成可供储存和传播的符号媒介,主要靠编辑出版活动。  相似文献   

4.
作为国家“九五”重点图书出版项目的《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近日已由华文出版社出版。本书共四大卷,397万字。本书作者在大量搜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经过鉴别、考证和研究,并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史,系统地论述了自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出版历史,填补了出版史著作的空白。其中不乏新的发现和鲜为人知的史  相似文献   

5.
海关造册处是中国近代最早官办的现代概念的出版机构,在中国近代出版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为学界所忽视,所遗忘,直到2002年1月叶再生先生出版《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才第一次提到这家被遗忘的近代早期出版单位。本文拟从原始史料入手,对海关造册处做一初步介绍。为节省篇幅,文中史料出处一概删略,读者如有兴趣,敬请注意笔者关于海关造册处的相关系列文章。一、海关造册处的建立 海关是清代康熙皇帝平定台湾以后新创的,设在海港、专向出入海上贸易船只抽税的税关。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海关长期为外人所把持,…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和近现代两部出版史是中国书籍出版社的重点选题,是国家“九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又是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重点科研课题。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古代出版通史》的编纂工作,中国古代出版通史座谈会不久前在山东济南召开,来自8省市的17位代表出席会议。会议对编纂《中国古代出版通史》的意义、指导思想、框架、组织机构和措施以及对《中国古代出版通史》的学科定位等进行了讨论,认为应从出版角度来审视出版史。古代出版事业是很复杂的现象,要立足于事业发展、社会发展,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出版史的内涵和外延。《中国古代出版通史》应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出版事业的发展历程,反映古代出版事业的源流、演变和发展脉络,探讨古代出版事业  相似文献   

7.
为落实国家“九五”重点图书规划,进一步推动《中国古代出版通史》的编纂工作,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国编辑学会和山东省出版总社于1996年11月26日至28日在山东济南联合召开了《中国古代出版通史》编纂座谈会。中国编辑学会会长刘杲、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原局长宋原放、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原局长高斯、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余敏、中国编辑学会常务副会长邵益文、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局长何卓新、山东省出版总社社长石洪印以及吴道弘、刘光裕等出版史研究专家共17人出席会议。会议对编纂《中国古代出版通史》的意义、指导思想、框架、组织结构和措施等展开了充分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正>2018年1月11日,安徽教育出版社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安徽省文化强省项目———《中国阅读通史》分享会暨赠书仪式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成功举办。主编王余光教授分享了《中国阅读通史》的内容特色和13年艰辛的写作历程。王波先生高度评价《中国阅读通史》的出版价值和学术价值,认为《中国阅读通史》的出版标志着"书学三史"的首次合拢,不仅填补了中国阅读史研究的空白,而且使中外阅读史的互鉴成为可能。安徽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姚莉详细介绍了安徽教育出版社在《中国阅读通史》出版环节所做的积极努力,并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7月18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成果发布暨《中国近代通史》出版座谈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办,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江苏人民出  相似文献   

10.
出版与近代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版是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近代新式出版对于近代文明的建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社会发展和国民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近代资本主义商业文明的兴起,为近代出版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列强入侵无疑是近代出版的外在压力,出版救国则成为近代出版的内在动力。研究中国近代出版是在探索中国近代文明再造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出版界同人对张静庐的七卷八册的《中国近代出版史料》是非常熟悉的。由于仅仅收录近现代,读者更感不能满足。编纂一部丰富些的通史性质的《中国出版史料》,是我国出版界许多同志期待很久的愿望。  相似文献   

12.
彭波 《传媒》2009,(3):32-32
本刊讯 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项目、国家“十五”、“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项目《中国出版通史》已于2008年12月出版。2009年2月26日,《中国出版通史》出版座谈会在新闻出版总署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副署长李东东、邬书林、阎晓宏,原新闻出版署署长、《中国出版通史》编委会顾问宋木文,新闻出版总署原副署长、《中国出版通史》编委会主任石峰等编委会领导以及20多家出版单位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出席座谈会。  相似文献   

13.
近日,从一友人处得到一套刘引泉主编的《中国民主革命时期通史》上下卷(以下简称《通史》),偶然翻阅,我那平时不满于近现代史研究现状的沉闷心境,不觉透进了一缕清新的气息。迅速览胜之余,觉得有必要向读者和同行们予以举荐。《通史》大胆地放弃了近代、现代的提法,而把这百余年历史作为一个整体论述,并试图以清朝、北洋军阀、国民党统治的政权更迭作为大的轮廓,是值得赞美的。严格区分古代、近代、现代甚或当代史的范畴,人们长期以来坚信不  相似文献   

14.
最近,《中国出版通史》编委会在北京召开了第六次编撰工作会议。对《中国出版通史·魏晋南北朝》、《中国出版通史·隋唐五代》等五个部分的编写提纲以及通史各卷中少数民族部分的研究撰写和衔接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讨论。李致忠、王建辉、肖东发、吴道弘、戴文葆、傅璇琮等20多位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持工作的副所长、党委书记余敏、副所长郝振省、所长助理魏玉山等同志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出版通史》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扶持科研课题,现研究、撰写工作已全面展开。全书共计八卷本,上起先秦两汉,下至新中国当代,跨越两千余年。对此项浩大工程,总署领导及各界有关人士极为关注。为了切实做到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质量第一”的原则下完成这一历史性课题,根据《中国出版通史》编委会的建议,本刊从本期起特设“中国出版通史专稿”专栏,分期发表各断代的试写章节,以广泛征求意见,推进研究编撰工作高水平与高质量。本期刊发的是由方厚枢先生撰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卷中的一节。  相似文献   

16.
新视角新方法新成果──关于《中国社会通史》的几点认识瞿林东八卷本的《中国社会通史》(龚书铎总主编,曹文柱、朱汉国副总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是一部用新的视角观察中国历史,用新的方法研究和撰述中国社会历史的新成果,本书理论上、内容上...  相似文献   

17.
《出版发行研究》2006,(8):87-87
2006年8月5日至6日,《中国出版通史》第十八次编撰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出版通史》编委会主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石峰同志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中国出版通史》的研究编撰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提出在编撰过程中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即质量与进度的关系、历史与现  相似文献   

18.
现代出版的内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转变,是新闻出版业世纪发展的新转移,是产业整合的根本目的。那么什么是现代出版?换句话说现代出版的内涵是什么?也就是说它和传统出版的区别在哪里?具有哪些新质?是首先要搞清楚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明确的是,这里所说的传统出版是指半个世纪以来的出版。 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近代以来的出版其实也是市场经济范畴的,不过那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出版的主流发生了变化,走上了计划经济的轨道。传统出版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它以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而现代出版以市场经济为  相似文献   

19.
编撰<中国出版通史>(以下简称<通史>)是我国出版界的一件大事.众所周知,中国出版事业源远流长,中国是世界上出版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出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分量.  相似文献   

20.
1998年末 ,集中国印刷源流之大成的《中华印刷通史》(以下简称《通史》)的繁体字本在台北出版了。《中华印刷通史》的编纂和出版凝聚着海峡两岸众多印刷出版同仁的心血 ,是海峡两岸出版印刷同仁合作的结晶。一编纂《中华印刷通史》(当时称《中国印刷史》)的动议 ,始于80年代中期。1988年初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李兴才教授率团来京 ,笔者与李先生面晤并讨论了印刷史问题 ,彼此在“应从科技史角度研究和著述印刷史”等方面达成共识。为尔后用“大印刷史观”研究和著述印刷史奠定了理论基础。1993年12月 ,在中国印刷博物馆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