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南燕 《视听纵横》2009,(5):115-116
会议新闻是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常还是时政新闻栏目的“主食”,作为新闻媒体和新闻报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新闻源,会议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电视会议新闻又常常陷入程式化误区,难以引起观众的收视兴趣。  相似文献   

2.
科技新闻是关于科学技术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主要是以新闻报道的形式来反映各学科领域中的新政策、新动态、新成果和新人物,传播最新科技信息,普及科学知识,并以此来指导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启动并激发人们的科学意识及创造精神,以促进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信息的大量需求,使科技新闻崭露头角,并在新闻报道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但每每翻阅手头的报纸,有关科技新闻方面的报道却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呆板、单调、模式雷同、有些专业术语艰深难懂,常常难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兴趣。甚至为读者所忽略,科技新闻的作用难以发  相似文献   

3.
朱卫平 《声屏世界》2006,(10):58-58
很长时间以来,在我国的传媒中,会议新闻报道大都只是宣传,而无报道。宣传的理念是让事实依附于“宣传口径”,主题先行;而与此相对应的报道理念是让“事实”成为传播的主体。要深化对会议新闻报道的改革,首先必须了解会议的新闻价值在哪里。事实上,程式化的会议动态与有价值的会议新闻并不是一回事。前者的着眼点是会议,后者的报道重心是会议透露的最新信息,是能够满足受众的一种需求。鲜活的有价值的会议新闻,广大受众是欢迎的,愿意接受和了解,也是有需求的。改革会议新闻报道,就是要减少程式化的报道,增加会议新闻的含金量。改革会议新闻不…  相似文献   

4.
党报为何长期以来给读者的印象是老面孔、冷面孔、死面孔,究其原因,主要是大鼍的政务报道稿件呆板、老套、落俗,一直走不出围绕工作、围绕领导、围绕会议的模式,因而缺少新闻,缺乏新意,写作程式化,读者不爱看,领导不满意.  相似文献   

5.
新闻报道的写作要摆脱程式化、公式化的框框,要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生动性,报道应找准“动情点”。笔者认为,一则新闻报道能否打动人心,关键在于找准最有代表性、最能揭示新闻价值的“动情点”,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若能抓住动情点,就能使新闻报道“出彩”、“传神”,满文生辉,就能抓住读者的心。  相似文献   

6.
提高正面宣传的整体效果,是一个知易行难的实践问题,从总体上看,近几年报道的数量占绝对优势,但质量和效果并不理想。具体表现有:一是把广播电视的喉舌功能简单理解为“传声筒”作用,缺乏工作主动性,抓不住宣传的重点和关键。二是把中心工作宣传缩小为会议新闻和领导活动报道,与百姓有关的重要信息淹没在套话之中,领导活动则缺乏个性与人情味。三是重大宣传报道形式单一呆板,流于形式,往往是开个栏目,组织一组系列报道,最多配发条评论,吸引不了观众的眼球。要克服正面报道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必须注重发挥不同媒体各自的优势,打造宣传强势,努…  相似文献   

7.
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各级党报宣传报道的重头戏理所当然是时政报道.事实上,时政报道也承载了大量的政策信息或与政策相关的信息.然而,时下很多党报的时政报道,死板者多,鲜活者少.笔者以为,一是角度过高,生硬说教,再加上政策性强,与读者产生距离;二是内容空泛,很难与读者产生共鸣;三是形式单一,经常以会议报道“会议”,内容程式化.  相似文献   

8.
徐永兵 《今传媒》2006,(1):42-43
正面宣传是我国新闻媒体做得最多、也应该是最擅长的新闻业务。但在当前的新闻实践中,正面报道虽然数量多、声势大,取得的宣传效果却并不理想,突发事件、舆论监督的报道总量虽然不大,社会影响力却很强。在一些媒体甚至出现了正面报道记者不爱写、读者不愿看的现象。原本看似简单惯常的正面宣传,却成了一个“熟悉而陌生”的问题,这需要引起业界的重视。把脉当前正面宣传,我们可以发现诸多“病征”:——面目雷同,千篇一律。不少正面宣传都让人觉得似曾相识,这一篇与那一篇只不过是换了单位、人名、地址、时间等等而已。报道的程式和话语形成了…  相似文献   

9.
经济报道呆板平淡、枯燥无味,仍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问题。有些经济报道成为“政策解释”、“经验汇报”和“统计数字罗列”,远离了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经济活动,造成一些读者不爱看经济新闻报道,影响着新闻传播的实际效果。如何使经济新闻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呢?笔者认为经济新  相似文献   

10.
胡韶良 《视听界》2006,(4):94-95
对于县市级电视台来说,本地的新闻报道是其安身立命之所。然而,新闻不活,电视新闻不活,县市电视新闻更不活,却是不争的事实。于是,如何办活县市电视新闻,就成了我们县市电视新闻工作者一个长期探索的课题。浙江江山广播电视台历经三年,通过建立栏目机制“逼”活了电视新闻。一、要救“新闻之死”,得有长效机制新闻不活主要体现在内容上的概念化、空洞化,形式上的公式化、程式化。县市级电视台普遍存在着新闻节目结构单一、写法呆板、画面枯燥、声音沉闷等问题。所谓“会议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  相似文献   

11.
时政报道是党报、党刊新闻报道中的重头戏,也是党报、党刊增强权威性、指导性和公信力的主打“产品”。然而,时政新闻多属于硬性新闻,时政报道的约束相对较多,难以创新,其老套陈旧的表现手法,枯燥乏味的新闻语言,严重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削弱了时政报道自有的影响力,一直为许多受众所诟病。  相似文献   

12.
当前,会议新闻形成了"程式化"模式,"会议八股式"报道更是比比皆是,在读者心目形成不好的印象。会议要下发很多文件和领导讲话,如何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及新闻线索,挖掘出"看点"、"亮点",使会议文件成为新闻线索来源的"富矿"?笔者运用数学的"加减乘除"四法则,跳出会议常规报道,从文件中挖掘"看点",下面谈一些粗浅的体会。做好"减法",深入会议文件、讲话,过滤"冗余",精心选择报道亮点这是从会议挖掘新闻报道的最基本、最直接的写法。  相似文献   

13.
论新闻漫画的创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漫画作者或漫画家在创作之前,需要经过对新闻事实的采访,以获得新闻漫画报道的素材,这是不能偷懒的必修课。如今,在一些报刊上,我们见到许多似曾相识的“新闻漫画”,无论是题材还是表现手法,都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感。当然,某些重大的新闻事件同时引起多人的关注是十分正常的,但是,出现表现手法上的“雷同”,则说明个别作者可能没有通过自己的眼睛去采访观察,或者说没有积极开动思路,不善于创新,总是在别人的作品上改头换面,满足于效仿他人的表现手法。这种“跟风”行为对新闻漫画的发展无益,我们在创作新闻漫画的时候应该注意避免此类倾向。 新闻报道要有新意,贵在创新,新闻漫画亦然。在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4.
赵录贤 《新闻知识》2003,(12):50-51
提起拍摄领导活动,记者和读者的脑海里大多出现的是领导“铲土奠基”、“亲切握手”、“颁发奖牌”、“在田间地头车间班组指指点点”、陪同的各级领导则“排排站”……呆板老套,领导不满意读者不爱看。 贯彻中央精神、改进领导活动的新闻报道,用图片报道好领导同志的政务活动,让新闻图片这一直观的形式,为树立党委政府和领导同志的形象,密切党群关系,已成为媒体改进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徐旭中 《视听纵横》2005,(3):114-115
长期以来,因为“山会海”的影响,在我们的电视新闻节目里,会议新闻所占比重甚大。纵观电视会议新闻报道,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形,面对一大叠讲话和报告,电视记不善于选择角度去报道,陷入了程式化的误区,稿千篇一律,写得如同“会议公报”一般。至于镜头台上台下互相映衬,拍的则是会标、主席台、与会,几乎成了公式,单调枯燥乏味,似乎电视会议报道就是让领导干部说说话、露露脸。因此弄得观众甚为反感,有的观众一看会议新闻便转换频道,可以说如此报道自然产生不了应有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6.
赵乃政 《新闻窗》2014,(1):27-28
长期关注《吉林日报》的读者会发现这样的变化:从2013年年初以来,《吉林日报》刊发的领导公务活动和各种会议新闻报道明显减少,而来自基层一线、反映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报道逐渐增多;公文式、程式化的报道少了,新闻内容更加丰富、愈加生动。这一“减”一“增”的变化,是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成果,给党报带来了新气象、新面貌。  相似文献   

17.
科技新闻的报道不仅传递给受众新闻信息,还担负着科学精神传播的任务.由于新闻记者的科学素养、伪科学的误区和科技新闻报道手法的呆板化等因素,成为制约科学精神传播的瓶颈,这就需要我们在科技新闻报道中要查找原因,走出误区,使科技新闻报道为科学精神的传播助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18.
会议新闻在党报的宣传报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每年中央到各省市自治区的“两会”,再到各部委的工作会议,各行业视工作形势发展而召开的系列会议,由此可见采写会议新闻是记者、通讯员一项基本功。但常有读者议论:“我就烦看会议新闻,又空又长,今天李书记讲话明天张厂长强调,一个套路。”也常有作者感叹:“搞会议报道没意思,很难。费力不讨好。”为什么会这样呢?纵观以往会议新闻报道,其主要弊病就是滥、长、空及写作的程 式化,报上常见的“格式化”会议新闻让读者生厌、心烦,有的报纸 因此类会议新闻太多,从而失去不少读者…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经济宣传报道难以摆脱简单化、程式化的框框,很难激起听众收听的兴趣,更难以产生具有一定力度和深度的佳作。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宣传的报道面太窄。那么,怎样拓宽经济宣传的报道面,我有这样几点体会。一、转换报道角度,打开经济新闻的社会视角。要改变以往经济新闻的写作角度。把从经济工作的角度写经济新闻改为从新闻的角度写经济新闻。要把经济新闻从领导的角度,工作的角度,生  相似文献   

20.
选择新闻角度,是编辑、记者的基本功之一。新闻虽然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由于所需报道的事实面太广,量太大,而报纸容量有限,不可能囊括一切最近发生的事实,这就需要筛选,登载一些重要的新闻。一个新闻事实,从立体方面讲它具有六个方面,从圆体的方面说它有三百六十度,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新闻报道作为有目的的传播活动,报道一事物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呈现给读者一个浑圆的整体。所以,选择新闻角度,从正面、侧面切入,抓住一点或一面报道,便是自然的了。最近几年新闻报道开始由平面向多层次、多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