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伴随着师生的情感活动。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饱含着作家的思想情感,凝聚着作家的心血和生命。“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人情”。文学创作是一种传达情感的活动,主要是“以情动人”,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一种接受情感的活动,也要做到“以情动人”。  相似文献   

2.
“笑”这种感情变化的表现形式,就其本质来说是社会的产物,它反映着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态度。因而,作家笔下的“笑”有着各种不同的感情色彩和内涵。可是,在鲁迅先生笔下的“笑”,却具有一种更为深刻的特殊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同学问:《挖荠菜》的开头一段仅有一句话:“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对这句话的含义和在全文中的作用,应该怎样理解? 答: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艺术是这样的一次人类的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张洁是一位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作家,她真心诚意地跟青年读者交流感情,诚挚地希望人们不要淡忘了过去,要珍惜今天的幸福。她是通过“珍爱荠菜”来完成上述任务的。所以,文章一开头就满含深情说:“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相似文献   

4.
“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创作欲望是作家在艺术感受和艺术发展中因动情而产生的一种心理要求。这种要求激动着他,困扰着他,也催动着他,使他想把自己体验过的一切传达出来给予别人。托尔斯泰说:“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  相似文献   

5.
乡情犹如呼唤生命力量、寻索生命图腾的神圣之举。怀乡是最重要的文学母题之一,故土和乡情维系着作家的血脉,乡恋情结是文学创作的内驱力。不同作家有不同的审美感知模式、审美心理结构,乡情的表现形态不尽相同,大致有“理想的感情”和“批判的感情”这两种情感样式、创作范式,它们构成了同一金币的正反两面。  相似文献   

6.
谢正华 《语文天地》2012,(15):29-30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伴随着师生的情感活动。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饱含着作家的思想情感,凝聚着作家的心血和生命。"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入情"。文学创作是一种传达情感的活动,主要是"以情动人",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一种接受情感的活动,也要做到"以情动人"。  相似文献   

7.
托尔斯泰说:“艺术是这样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列·托尔斯泰《艺术论》)这段话主要表明:创作是一种体验情感和传达情感的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文学创作的确承担着这样使命,它创造一种外在的标志——艺术形象来表现作家体验过的情感,并传达给别人。从创作主体来说,无情或寡情,必心枯而文塞;从接受一方来说:“繁采寡情、味之必厌”。无情或寡情的文章虽徒有文采但必定无感染力而令人生厌。没有情感的文章,读起来一定干涩乏味,如同嚼蜡;情感不  相似文献   

8.
情感与教育     
作家们写文章很讲究真情实感,有人说:“情感是打动人心灵的秘诀。”我们教师教育学生更应该注重情感。因为教育活动是一种复杂微妙的双边活动,它要求师生双方必须采取密切合作的态度,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如果师生间的一方与另一方感情上有隔阂,关系紧张,情绪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为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认识(意识),归根到底是由客观世界所制约、所决定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基本原理,也是文艺学的认识论基础。尽管前几年随着我国对于反映论问题研究的深入,有人也提出了作家的思想、意志、情感等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问题,有的还把作家的思想、感情等看成文学创作的“第二个源泉”。但说到底,作家的思想、感情也不过是由长期的生活实践或“生命活动”积淀的结果,作家的“内宇宙”固然可以调剂它,但却不能创造它。认为作家的头脑是文学的“第二个源泉”,实际上就是承认二元论,不仅不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理,而且也不符文学创作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然而,当人类评价自己的精神实践的果实——文学作品的实绩的时候,又确确实实把  相似文献   

10.
“给你一个完整的感情”,是曹禺的创作主张。《雷雨》就是这个主张的实践。它确是“完整”地表达了作家的一种情感 ,“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其中所有的戏剧因素都与它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11.
“情感的零度介入”是新写实小说最显著的艺术特色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实际生活中这些新写实小说作家们就是不合感情的“冷血动物”。从专业的文学艺术角度来说,“情感的零度介入”只是作家在创作文本时所采用的一种文学创作技巧,此时作为叙述者的作家和现实生活中的作家本人并不是完全等同的。  相似文献   

12.
找一种感觉     
学生并非学习机器,学习并非一种简单程式的反复,而是一种含着感情、需要感觉的活动,换句话说,我们应学会体会学习中的“浪漫”。一、知之、好之、乐之。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把学习当作一个自发的过程看,它以“知之”为基础,以“好之”为前提,达到‘乐之”的效果。而这三者又是互动的,尤其是“乐之”,作为求学的心态来看,这无疑是一种最好的心态。当在历史学习中通过自己对大量史实的分析得出历史发展方向时,或者在数学学习中自己解出一道多人都解不了的C组题时,“乐”油然而生,这种“乐”…  相似文献   

13.
“教书育人”概括了全部教育、教学活动,其中值得探讨的问题很多;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曾有无限工作可做。这里仅就工作中遇到的几个问题,约略地说说自己的想法。 一 教书育人是教学活动的本体与作用问题,教书就必须育人,非主观之要求,实客观之必然。古今中外,教书而不育人者,未之有也。教书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总是由人进行的,而任何传授知识的过程无不渗透着传授者的思想认识和感情。教师总是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去塑造青少年的灵魂的,教师的教学内容犹如作家的作品,凝结着自己的思想感情,“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授业”中部包含着“传道”,只是教师所奉之道不同,授业中所传之道亦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14.
写作,实质上是一种情感的活动。叶圣陶说得好:“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叶老这里所说的“感”,自然不只是指“情感”,还包括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关于日本作家德永直的儿童文学作品《马》的中心思想,存在着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本文记叙雨夜送货的事,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事业的悲惨遭遇;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本文通过记述“我”小时侯与弟弟赶马车的事,反映出马是有感情的忠实的动物。  相似文献   

16.
<正> 散文是一种长于抒情的文学样式,它不象小说以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吸引读者,也不象戏剧以尖锐剧烈的矛盾冲突扣人心弦,它是以真挚的感情和优美的诗情画意来撼人心魄的。散文的写作,要求情文并茂,诗意浓郁,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说:“真正的散文是充满着诗意的,就象苹果含着果汁一样。”(转引自《笔谈散文》51页)我国作家杨朔也说,“好  相似文献   

17.
失落的怜悯     
高亮 《内蒙古教育》2000,(10):28-29
“恻隐”二字,是对受难者表示同情的意思,与“怜悯”二字意思相同。其实就是我们现在常用的“同情心”。它是对遭遇不幸者的一种感情上的共鸣。一个正常心态的人,或者说一个有善心的人,面对一个伤残者,或一个遭到不幸事故者,或一个弱者,首先在感情上产生一种惋惜的感觉,总觉得这个人或事情不应当是这么个样子,  相似文献   

18.
李奕霏 《文教资料》2012,(33):82-85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以知青为题材的小说数不胜数。作家们往往是“上山下乡”运动的亲历者,因而其写作往往有着鲜明的主观色彩与时代政治色彩。而作为新生代作家的韩东,凭借其幼年时期对于历史的记忆,跳出了这种强烈感情的抒发和国家主义的宏大叙事,以一种更为客观、冷静的姿态,深入日常生活中来叙说这段往事,从而呈现出了一种“零度情感”。  相似文献   

19.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通过审美方式来教育人的一种活动。“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蔡元培先生的一句话,道出了它的含义。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提高。  相似文献   

20.
<正> 近几年来在文艺创作上风行着一种主张,认为作家创作只需凭感情、感觉,无须什么思考,只要“跟着感觉走”就可以写成好作品,任何理性因素的介入,都将有损于“文学审美的纯洁性”。这样就把艺术感觉。审美情感与理性、思想、倾向对立起来,客观上否定了先进思想、理论对创作的指导意义,否定了作家创作的目标感、使命感、责任感,文学庄严的任务消失了,“玩文学”成了时髦的话题。 毫无疑问,文学创作中感情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马克思在谈到拉萨尔的剧本《佛郎茨·封·西金根》时曾说过这样的话:“这个剧本,在我读第一次时,强烈地感动了我,所以对于比我更易动情的读者,它将有一种更强烈的效果。”这里马克思提出了文艺作品要获得强烈的效果,就要使人动情,而这一“动情”的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