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2.
“梦”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很早便进入中国文人的视野进而成为诗人表情达意的常用题材,宋代词人李清照就创作了大量的“梦”意象。代表着词人生命律动的青春之梦、相思之梦和怀乡之梦,让人们体味着词人一生的情感脉动。  相似文献   

3.
作家的创作离不开自己的记忆库,而早期记忆更在其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残雪的童年正处于"文革"时期,在"文革"中她的家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使她经历了一个不幸的童年.众多的批评家从残雪的作品中找出了他们关于那个时代的共同记忆,而残雪在书写这种记忆的同时,也在对"文革"进行着深刻的反思.在<思想汇报>中,她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由于受压追而思想发生严重异化的人.透过这个人的言行,我们可以感受到"文革"给人的那种刻骨铭心的伤害.  相似文献   

4.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是当今时代的最强音,每个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都为之殚精竭虑,不懈奋斗.2020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不辱使命、敢于担当,在试题中构建了一条强国梦的主线.这条主线既反映了家国情怀的时代诉求,激发了学习热情,同时还指引了初中历史教学尤其是当下的初三历史复习方向.  相似文献   

5.
雪之梦     
毛志成 《新读写》2008,(2):20-20
自从人世间的冬装在质地、色彩上发生了醒目的变革之后,我就格外盼雪,盼那纷纷扬扬、弥天漫地的飘雪,盼那厚厚实实、清清白白的积雪,盼那花花点点、扑朔迷离的残雪。假如把多色彩的冬景看成一幅圣洁的绘画,若是背景上缺了雪,即使被绚丽冬装打扮起来的人们已经美到天使地步,这幅画也会显得没有神韵,缺乏质感,甚而会使画面上的人物受到株连,显得凡俗、轻佻、浅薄,  相似文献   

6.
残雪是80年代中国文坛颇具影响力的先锋派作家之一。残雪以其创作面貌及其个人精神气质的独特性,形成了所谓的“残雪之谜”。探析残雪的小说文本,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对残雪创作的深刻影响。本丈分析博尔赫斯的小说迷宫的形式对戏雪小说创作的影响。残雪由对博尔赫斯小说迷宫的模仿从而建造了“残雪迷宫”。  相似文献   

7.
陆游诗歌中“梦”意象出现的频率在宋代文坛上是首屈一指的。梦作为一种从白昼延续到黑夜的精神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需求。“梦”意象无疑为研究者探寻诗人溶注在意象中的情感流程、内心隐衷提供了—个独特的视角。陆游的记梦诗历来都是研究的焦点之一,但研究者大多缺乏全面统计和观照。文章主要考察了陆游诗词中记梦诗的具体篇目,钩沉了全部“梦”意象,统计并分析诗人人生旅途上不同时期梦意象的分布情况及其展现出的诗人对其生存境况和精神追求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坛,张爱玲以卓然不凡的人生和大胆越轨的创作,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文坛的“传奇”。本文试以“知人论世”的态度,把张爱玲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去剖析解读张爱玲及作品:1.撕梦;2.写梦;3.守梦。  相似文献   

9.
梦是一个虚幻而又真实的世界,是特殊状态下的思维与情绪活动。人类对梦的研究和探索,同时涉及宗教、神学、哲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许多问题。随着人们对梦研究的进一步加深,形成了不同的梦的理论,比如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弗洛姆、巴甫洛夫等对梦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而对于梦的功能也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人类对于梦的探索,反映了人类自身的理性精神和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意象是具有一定象征性、抽象性、荒诞性和哲理性的文学审美范畴。梦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用来揭示人内心世界,浓缩外界信息的独到艺术手段。汤显祖剧作中大量运用了梦意象,“临川四梦”中梦意象的描写,是汤显祖“至情”理念的寄寓,是作家本质力量的确证。作家之所以以梦寄情,与他的身体状况、传统梦文化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在创办《创造》季刊之前,前期创造社存在着多种"可能性"抑或变数。创造社同人有着与文学研究会并峙称雄和"急挽狂澜"于新文化运动的大抱负。办刊焦虑、创造"新文学"的热望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决定了他们在新文坛中"独异"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无名氏的创作经历了一个与其时人的主导文学由亲和到蔬离的过程,《北极风情画》和《塔里的女人》的“成功”,是他以一种“轻逸”姿态跃然于沉重的“时代写作”之上,确立其创作中的审美个人主义原则的开始,《北》和《塔》的意义在于,它使被严峻的时代压抑下去的个人性,浪漫性话语重新浮出了海面,它与“时代写作”的内在差异在于一种“梦”和“理想”的差异,由此无名氏进一步走向了与时代主导文学的倾向相异的个人化的写作方式。  相似文献   

13.
《根鸟》是曹文轩继《草房子》、《红瓦》之后又推出的一部力作。《根乌》是一部阐释梦境的寓言诗似的长篇小说,作者构建的梦境包括了三部曲:一、梦因;二、梦境的追逐;三、梦境的隐遁。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美国梦”已开始转变。通过深入分析盖茨比“美国梦”的幻灭及盖茨比悲剧的根源,深刻揭示了美国社会的黑暗和空虚的现实,并对作者用以表现梦想破灭的独特艺术手法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5.
“美国梦”是美国文学中一个经常性的主题。这一主题经过了从表现其实现到揭示其破灭的演变过程。韦斯特作品的核心主题即“美国梦”,且以解掏“美国梦”为创作旨趣。  相似文献   

16.
红学界对“龄官划蔷”雅事的创作技巧乃至思想意义几乎是众口一词,评价甚高。但是,按事体情理而论,它只能是贾宝玉荒诞不经的杜撰式臆断。若是依其“爱博而心劳”的个性特征考察之,则又明显地蕴含着关爱女性的深意。由此而论,终归是人生之梦幻性的显现。  相似文献   

17.
"情",指人的各种感情欲望,是《红楼梦》中揭示得最为深透表现得最为成功的重要内容。梦因情而生。曹雪芹在书中写了大小数十种梦幻,说到底都是为表现"情"服务的。情切切,情未了。梦是情的派生物。作者对书中人物的梦幻写得细腻、逼真、传神,变化多端,熠熠生辉。所揭示的情更是浓烈、厚重、含蓄、深沉,丰富多彩,耐人寻味。情与梦浑然一体,梦与情对表现人物揭示主题可谓双峰对峙,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8.
田汉早期主张用电影打造"银色的梦",从而达到宣泄个人苦闷的目的,这种电影观源于他功利和无功利相交织的二元论美学思想。田汉提高了电影艺术的地位,但其作品排斥商业性,格调过于低沉。  相似文献   

19.
美国梦不仅是美国社会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是贯穿美国文学的经久不衰的话题。富兰克林是美国文学史上追求美国梦的最成功而杰出的典范。盖茨比是富兰克林的狂热仰慕者(fan),但他对美国梦的追求以残酷的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