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5 毫秒
1.
隐喻研究和对学习的研究一直是热门的研究课题。概念隐喻理论为研究人类的认知带来了新的视角,从乔治·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来研究“学习”概念的构建,在讨论“学习”和“饮食”两域之间的映射后,进一步从汉语语料验证概念隐喻理论,并从一定意义上指导学习行为。  相似文献   

2.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time”的隐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域映射理论和Turnerr概念整合理论入手,结合英语语料,从实体隐喻、方位隐喻、结构性隐喻三个方面对“time”这一单词产生的隐喻性词语进行分析,探讨“time”隐喻的建构过程及利用概念整合理论解释它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隐喻普遍存在。从本质上来说,隐喻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概念体系。概念隐喻就是将具体的、熟悉的始源域概念映射到抽象的、陌生的目标域概念上,以理解抽象的、内在结构欠清晰的事物。概念隐喻主要研究隐喻概念中一般的、常规的模式,即常规隐喻,从而揭示人类的一般认知规律。人类的认知始于身体经验的物质基础,因此,本文根据隐喻概念理论,以英汉身体部位词“脸(face)”、“限(eye)”为例,探讨身体部位词的常规隐喻,旨在对常规隐喻的研究作一补充。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作为最早对隐喻进行系统性研究的理论家,无论是在对隐喻概念与研究范畴的界定还是隐喻的分类及标准等方面,其理论对后世的相关研究有着复杂而深远的影响。所谓亚里士多德的“藩篱”,是指隐喻研究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看法,认为他将隐喻看作特殊的语言现象,主要从语词层面探讨隐喻问题,其理论也局限于修辞学范畴之内,对于隐喻研究在当代的认知向度并无太大的启示。文章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辨析,指出无论是在理论前提、类型划分和具体观点等层面,亚里士多德的隐喻理论都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启示性。辨析亚里士多德的“藩篱”,并不是为了让隐喻研究回归亚里士多德,而是通过澄清对其隐喻观的误解来说明在当代隐喻研究中还有许多观念需要探讨和匡正。  相似文献   

5.
汉语中“吃”的隐喻意义利用“人体是容器”这一概念隐喻。本文尝试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角度分析汉语中与“吃”的动作有关的隐喻,力求以新的视角探讨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隐喻从亚里士多德年代便开始受到关注至今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而概念隐喻的出现又将隐喻研究推向的了新的高度。本文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研究汉语中的"山"。从汉语中"山"的形象,特征,文化几个角度分析"山"的概念隐喻,并由此总结产生这些概念隐喻的原因,为国内一些概念隐喻理论提供了有力证据,进而促进隐喻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方位词的语义和功能丰富多变。方位词是汉语研究的重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选取“上”和“下”这一组常用方位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认知语义的角度入手,结合意象图式、概念隐喻等理论,对“上、下”基本义、隐喻义的演变及隐现的不对称表现和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汉语“爱情”隐喻认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文章以隐喻认知思维体验性特征作为隐喻始源域类型划分标准,分析与“爱情”有关的词汇和句子中存在的隐喻现象,研究其始源域和目标域的映射关系,进而探究其隐喻认知机制,并试图构建隐喻认知系统。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工具,抽象的“爱情”情感概念更需要借助隐喻来表达。对英汉中“爱情是旅程,是火焰,是战争,是植物。”等概念隐喻进行对比研究,从认知、心理和文化的角度分析了英汉相同和不同的“爱情”概念隐喻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考察了英汉语中“嚼”概念隐喻及其理据。研究表明,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嚼”的隐喻投射范围基本相当,呈现出“同异并存”,共性大于个性的特点。隐喻投射主要以“嚼”概念的三个方面的特征为基础,分别是“嚼”的动作、结果和功能/目的等。汉语中尤以从功能/目的方面进行语义引申。  相似文献   

11.
曾婧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7):103-105,122
隐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认知工具。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语言,拥有其特有的隐喻结构,形成不同文化间的隐喻差异。现在,国际间的交流日趋频繁,正确理解语言背后的隐喻文化差异,有助于学习者掌握准确的目的语,实现沟通间的无障碍。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从隐喻形成的认知因素,隐喻与文化的关系这两个角度来阐述隐喻对学习者的词汇学习的重要性。试图通过对英语和汉语中的隐喻文化的对比,提醒学习者在词汇的学习中形成隐喻意识。  相似文献   

12.
隐喻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是人们用以表达隐喻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隐喻本质的语言修辞方式。而义位,作为一种语义学的基本单位,为隐喻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本文以有关"生命"的隐喻为例,探析义位分析在隐喻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隐喻只被修辞学家视为研究的焦点。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隐喻这一具有语义和语用的语言现象,必须通过语境知识来体现其本体和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文章通过解释隐喻理解中互动的特点,分析影响隐喻理解的因素,阐述语境对隐喻理解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余玉萍  龚芳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2):138-139
隐喻的认知层面和文化层面的内容和特点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隐喻的普遍性和创造性本质清晰地反映出隐喻的认知本质和文化根源。从某种意义上讲,隐喻折射出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作者认为,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对隐喻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与把握。因此,外语教学中必须将文化教学提高到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虚拟体验是数字时代一种全新、别致的体验,隐喻则是人们古往今来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通过在虚拟体验中所接触、接受、加工大量的隐喻信息与符号,能促使人从获得隐喻到参与隐喻的演进,在无意识中进行着一种"隐喻式学习"。对此机制、过程进行解构并从镜像隐喻的视角进行审视,对于当今网络学习无疑具有新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隐喻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从传统的修辞学研究到认知语言学研究,到隐喻艺术思维研究,隐喻成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工具,隐喻不仅是文学语言的特征,而且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特征。隐喻是诗学比喻表现的基本形式,隐喻是诗的灵魂。文学作品中隐含的隐喻艺术思维,使作品真正的价值超出文本层面,并且因为它们的隐喻层面的意义而流芳百世。  相似文献   

17.
隐喻不仅是修辞学、功能语言学、语用学及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符号学关注的热点。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隐喻的所指不同于一般的语言符号的所指。  相似文献   

18.
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研究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这无疑给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分析隐喻认知的基础上,探讨英、汉隐喻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以Forceville为代表的国外学者把原本仅限制于纯语言学领域的概念隐喻研究拓展到跨学科的多模态研究领域,并提出了多模态隐喻理论,受到各个研究领域学者的普遍关注。本研究在多模态话语课件的辅助下将隐喻理论引入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并结合教学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旨在探讨大学生对多模态隐喻教学模式在大学词汇教学应用的适应性。通过协调多种模态,从多种视角来增强学生对隐喻的识别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效率。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学术界对于隐喻的研究主要在修辞范围内进行。基于语用理论的隐喻研究有利于修辞与认知、文学与语用学的结合。在语用理论视域下,分析探讨文学作品中隐喻的功能,对当前的隐喻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