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人类精神产物的艺术意识形态 ,具有艺术作品深层的内涵 ,反映着各种各样的理性观念。在艺术活动中 ,不管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理性思维 ,都在主宰着我们的创作、创造行为 ;在欣赏者中都在发挥审美体验的美感效应。  相似文献   

2.
艺术是人类最最基本的活动之一。艺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的技能。它创造出一种具体的、客观的、感觉中的对象。这个对象能引起我们精神世界的快乐,并有悠久的价值。艺术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当今世界和未来世界之真理”。艺术具有认识价值、道德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自身价值这四重价值。真正的艺术应该是功利主义美学和超功利主义美学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3.
现代主义在处理艺术与客观外在世界的关系时反对再现现实,强调表现内心的生活,心理的真实或现实。传统实践教学中的艺术创造是一种独立的、纯粹的、高级形态的审美创造活动,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艺术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艺术教师多年已经形成固有的艺术感悟和追求以及体验,新的艺术形态,网络图形信息的冲击,这种表现使得当代艺术现实与艺术观念的变异对艺术教学形成了过去与现实、传统与新生事物和观念的冲击,我们要做的就是继承优良的传统艺术理念,学习再创造新的艺术观念,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相似文献   

4.
艺术电影的影像表达体现出创作者的创作个性和主旨,符合艺术电影的创作逻辑。观众既要充分认知创作主体对影像表达的个性见解和独特感悟以及由此产生的个性化的艺术呈现方法和表现手段,又要充分调动理性思维和审美经验才能厘清电影的叙事逻辑和影像意义,实现"二次创作"的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5.
电影是现代人为自己发明的又一个“性”的替代物;作为梦幻工厂的电影,使用性同使用其它形态的人类行为一样合乎情理;但色情电影与严肃的情爱电影有很大区别,人们之否定色情电影一方面是因为作者对社会不负责任的态度,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在艺术上毫不足取。  相似文献   

6.
王妍 《文教资料》2014,(30):30-31
苏珊·朗格的艺术理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引起一个广泛的研究热潮,就其“艺术是情感的符号形式创造”指出了艺术符号、人类情感、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诸概念之间的密切联系,经历了岁月的淘洗后,朗格的艺术理论并未失去它的光彩,反而更加彰显出“再阐释”的新意义。  相似文献   

7.
数字艺术在当今强劲发展,人们对于艺术形态还沉浸于直接的感官体验上,而缺乏对其独特艺术创造性研究的理性、系统思辨.本文基于创造力的认识开展了哲学反思和规定,从人类认知的基本途径入手,初步反思了数字艺术对于社会文化创造力的影响;并从个人创造视角转向社会创造的构建,讨论了数字艺术创造性与哲学的内在逻辑.透过历史呈现给我们的数...  相似文献   

8.
旨在表现现实和人的精神美的艺术语言的审美空间,是一种融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为一体的艺术审美反映形式。它建构在以语境为核心和基础的依据上,运用艺术思维作为其内部生成机制。但最终导致艺术语言审美空间的物态化和形式化的因素则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脱和违背所形成的特殊言语形式。这种以变异性为艺术表征,产生于“活法”驱使的符号与情感内涵相对应的艺术体系,既建构了同情感体悟等人类生命力运动结构模式相似的客观外在显性形式,又创造了艺术语言审美空间整体性意蕴结构形式。同时,它也就成了自身所特有的美感功能和精神价值的载体形式的结合体。  相似文献   

9.
由于电影与电视有着相似的“语法规则” ,都以影像为表现手段 ,讲述生命故事 ,因而“电视最终将取代电影”的观点络绎不绝。充分认识影视之审美差异性 ,准确划定双方“边界” ,寻求相互的借鉴和融合 ,具有重要文化意义。本文从镜象角度审视了影视作为“屏幕艺术”的相似性 ,同时更全面地考索了它们从浮面的画面和影调的巨大不同 ,到更深刻的艺术形态及观众审美感受的差异 ,特别是分析了影视天壤之别的“观看”以及由不同“观看”决定的“重画面”和“重声音”的差异 ,分析了影视迥异的心理体验———庄严仪式和世俗动作、梦幻和现实、自由和理性、暗夜的人和光亮的人的对立等等。  相似文献   

10.
“人是一种艺术的动物”,艺术在其概念的演绎中获得了它的意义,艺术是审美文化的一部分,处在整个文化的中心地带。艺术是人的自由创造本性的表现,系统结构的特点是认识的、评价的、创造的和符号—交际的结合。艺术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艺术创造者必须在传统中,又必须是个创新者。艺术参与了人类精神文明和社会模式的创造。  相似文献   

11.
人类早期艺术与“美的艺术”存在四个方面的差异:情感差异;与外在关系的差异;抽象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差异;功利与审美的差异。所以“美的艺术”是一种自由的创造,早期艺术是人类心理尚未成熟时期与自然充满矛盾的产物。在与自然的矛盾中,原始人屈服于生存的功利。而从对原始时代经典艺术壁画、舞、乐、诗等的考察中,可得知原始时代的艺术真实形态是一种写实形态  相似文献   

12.
意识思维是艺术创造中存在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但近年来,理论家们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艺术创造中的感性生命力、情感、直觉、潜意识等方面的讨论而忽略了意识思维,对意识思维的认识又往往等同于抽象思维,而抽象思维的基本形式明明白白地注明是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方式来把握世界,这种思维方式显然与艺术创造的表象的移动、情感的表现、生活的反映是不搭界的,因此,人们在回避谈抽象思维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之时,显然也不敢正视、忽略了艺术创造中的意识思维。那么,为了区别于抽象思维,我们不妨把这种艺术创造中理性的、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对艺术家创造起调节、控制作用的思维活动称之为意识思维,下面就谈谈意识思维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意图重新认识沃林格关于抽象艺术源于人类与世界对抗中处于劣势的恐惧,逃避心理的理论。通过康德对于理性在抽象艺术中的作用的阐释,说明抽象艺术是人类的理性从经验世界的超验世界的主动越界发展在艺术上的体现,是通过艺术新形式来表现人类在精神上解除常规、探寻超验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4.
"梦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而艺术是展示人类"梦幻"的重要渠道。楚地漆器纹饰云气流荡,事物处于瞬息万变之中,一事物可以幻化为他事物,人物或奇谲诡怪或飘然飞升,具有"梦幻"艺术效果。超现实主义绘画受到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影响,力求表现非理性、无逻辑的梦幻世界,也具有"梦幻"艺术效果。楚地漆器纹饰是人类对于宇宙混沌状态的集体记忆,体现了主客不分的原始思维模式和对世界的混沌体验。超现实主义绘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艺术家在倦怠于理性和秩序的生存状态下对于非理性世界的呼唤,是清醒的艺术家刻意制造的梦幻之境,折射出理性语境下人类的惶惑和恐惧。  相似文献   

15.
从纯粹作为移动通讯工具的模拟机器到集真善美三大功能于一身的数字移动实体,手机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发展成为一种集成性、综合性的移动艺术,实现了从实用到审美的功能转换,消弭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原子鸿沟,创造出了"全艺术"这一新型艺术形态,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全艺术既不同于传统的原子艺术,也不同于数字艺术系统中的电脑艺术、数字电影、数字电视和数字动画艺术,甚至还不同于寄生于其中的种种亚数字艺术。它的本体特征是传受上的互动机制、运行上的全天候伺服机制、文本上的万花筒机制、艺术主体上的身份兼容机制、消费上的全民机制和负载上的随身移动性机制等多种艺术机制的集成和综合。全艺术大大拓展了人类社会现实建构的内容、模式和选择权利,改变了艺术唯审美为圭臬的现代文化伦理,同时实现了人类对真善美三大价值的协同追求。  相似文献   

16.
我们将“艺术”定义为人类通过借助特殊的物质材料与工具,运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可以说它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有机结合体。反映当地社会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7.
从艺术角度看,竞技篮球运动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它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以经过组织、美化了的运动员技术动作和战术行为作为艺术表现手段,运用运动员在场上的创造性活动为画面,来满足观众欣赏需求以及表达一定情感的艺术。其中,“艺术家”就是比赛场上的运动员,“艺术作品”是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各种技战术表现,“欣赏者”则是观看比赛的观众。同时作为艺术,现代竞技篮球运动具备特殊的形象性、审美性和情感性的特征,在审美形式上表现出新的特点,而且随着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其艺术化审美形式将朝着“快”、“狠”、比赛悬殊缩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世界的变化无常、不可理喻颠覆了对待世界、历史和人生的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人类陷入极其滑稽荒诞的生存困境.当“荒诞”成为西方现代艺术最典型的审美形态和最核心的审美范畴之时,反观在这种审美指导之下所形成的创造我们不经要问“荒诞”是毁灭,还是创造?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应以真善美为基础的话,那么这“真善美”基础的建立需要作者主体的理性意识,以及理性意识与感性直觉的结合。文学活动的本质是主观客观的溶合,是通过形象思维的方式,用文字、语言来表现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审美创造活动。这种审美创造活动是人与对象世界发生现实关系的活动,是人在其间自觉参与的活动。优秀作品总是要发掘人的感情与灵魂深处的美,它们是人类美好的感情与理想意志的创造性的自由表现。文学的根本价值在于“干预”人们的心灵,即通过对人物世界精神领域的挖掘和展示,与读者产生共鸣和精神悟通,进而激发人们追求和创造理想世界的情感。因此,文学是对于个体的人和整个社会心理的一种调节因素,是使人类自身不断完善与完美起来的一种情感教育的方式,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连结的一条精神纽带。优秀的  相似文献   

20.
魏晋时期一向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处于“自觉时代”的诗歌,既开启了“直寻”思维的新视域、新范式,又人为性的制度化、体制化了“比兴”艺术,形成两种不同质的艺术思维方法和诗歌种属。从思维特征看,前者属于非理性主义的直觉思维,而后者属于理性主义的直觉思维;从文本的内结构特征看,前者属于审美意象诗,而后者属于政治理念诗。尽管二者在审美形态上都有以象喻义的特点,但在审美感受上,依然显示出不同的志趣和尚好,体现着不同的审美观念与意识形态观念。它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实质上暗含着艺术理性对政治理性的抵制和批判,并且都以非对话的形式建构和完善自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