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过荣获首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消息《江泽民自费购书送一汽职工》,掩卷而思,眼前闪现的是那一幅幅人物活动的画面,耳旁回响的是那一句句真情浓浓的人物语言,确有给人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快感。如果把这篇获奖消息比作是一幅反映中央最高领导与基层职工情深意浓、有声有色的速写画,是不以为过的。 近些年来,为了克服新闻作品枯燥、呆板、干瘪、老套的痼疾,新闻界一些同志不断呼吁要写“视觉新闻”、“现场新闻”。笔者认为,“视觉新闻”也罢,“现场新闻”也罢,它的核心是要彻底摆脱新闻写作只是平面叙事的表现手法,应多采用…  相似文献   

2.
迈开脚步,到现场去! 进入九十年代的报纸,首先引人注目的是迅速兴起的现场新闻热。“现场速写”、“现场实录”、“目击新闻”、“视觉新闻”、“新闻速写”、“今晨速写”等新辟栏目比比皆是。中国记协特意举办了有首都21家新闻单位参加的“现场短新闻”大赛,有50篇新闻作品入选。6月12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颁奖大会。据称这一评选活动明年将继续举办,评选范围将扩大到一些专业报纸和省级主要新闻单位。是个好的势头!  相似文献   

3.
世界风云,瞬息多变。记者怎样捕捉住“精采瞬间”,快速传递给读者?——新闻速写是一种最适用的文体。新闻速写具备“一快二精三感”的特点。即可快速捕捉“一瞬”,以精练的文字,生动地描绘“这一个”事物或人物的轮廓、特征,给读者以时代感、现场感、立体感。关于这类“絮语”,本人曾在别的刊物上连载若干篇。言犹未尽,在此续谈,仅供有志于速写的青年朋友们参考。  相似文献   

4.
世界风云,瞬息多变。记者怎样捕捉住“精采瞬间”,快速传递给读者?——新闻速写是一种最适用的文体。新闻速写具备“一快二精三感”的特点。即可快速捕捉“一瞬”,以精练的文字,生动地描绘“这一个”事物或人物的轮廓、特征,给读者以时代感、现场感、立体感。关于这类“絮语”,本人曾在别的刊物上连载若干篇。言犹未尽,在此续谈,仅供有志于速写的青年朋友们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事新闻工作有些年头了,这稿那稿写过不少。不过,自己最得意的倒是一篇“会议新闻”。这篇题为《不恋“银窝”恋“草窝”银行干部何鹏辞官办起湘潭最大奶牛场》的消息,其实是篇人物新闻,之所以自己还满意,主要是这篇稿子对党报如何改革会议新闻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可以说是本人一篇尝试“跳出会议写新闻”的成功之作。在2000年度全国、全省好新闻评选时,也许是评委们出于对党报会议新闻改革尝试的一种肯定和鼓励,这篇消息不仅评上了全省市州报好新闻一等奖,而且先后获得了中国地市报和全国大中城市党报好新闻一等奖,同时还…  相似文献   

6.
在报道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齐鲁石化公司30万吨乙烯工程全线告捷的日子里,应该说是李明最为得意之时。“十年磨一剑”。这期间,这位看来温文尔雅的小报记者,娴熟地运用新闻的“十八般武艺”,出色地完成了重点工程建设的宣传报道任务。在省以上新闻单位发稿50余篇,在山东省公开发行的企业报——《石化工人报》发稿50余篇,其中包括消息、通讯、速写、专访、调查报告、述评、社论、散文、报  相似文献   

7.
让消息唱好主角岳凤先正视消息的现状“泥牛入海无消息”。用这句俏语比喻时下新闻载体的消息劣、缺现象,并天戏虐之意。消息的劣、缺,可以从全国高层次的新闻评奖中得到印证。在全国首届“现场短新闻”的评奖中,荣获一等奖的5篇新闻作品,竟没有一篇消息。在第一届“...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翻阅9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集时,被一篇题为《战士李向群为抗洪抢险捐躯》(原载《湖北日报》1998年 8月 25日)的人物消息吸引住了。当我认真仔细地阅读完全文之后,我认为这篇人物消息荣获二等奖是当之无愧的。从写作上来说,这篇消息的特点主要在于下述三点: 一是选择的题材有重大政治意义。我国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因此,尽管新闻作品的题材应该丰富多彩,但必须抓住党和人民关注的重大题材做文章。这篇报道,通过反映李向群为抗洪抢险英勇献身这一事实,体现了中国…  相似文献   

9.
新闻速写法     
世界风云,瞬息多变.记者怎样捕捉住“精采瞬间”,快速传递给读者?——新闻速写是一种最适用的笔法。新闻速写具备“一快二精三感”的特点.即可快速捕捉“一瞬”,以精炼的文字,生动地描绘“这一个”事物或人物的轮廊、特征,给读者以时代感、现场感、立体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物速写更应当是这样多采多姿的.我国著名跳高运动员朱建华,1983年9月22日在第五届全运会上跃过  相似文献   

10.
在入选第22届“湖北新闻奖”的数十篇报纸消息中,5篇作品所报道的新闻事件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组元素,描述和展示这两组元素的“对立”状况,其悖理之处就成了引人注目的“亮点”。借此,消息的价值与个性也就异常鲜明地突现了出来。从这5篇优秀作品的成功经验中,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要想提高消息写作的质量,寻求“对立”或许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1997年河南省新闻奖评选中,我们采写的《21位农业专家造福只乐乡里》,被评为消息类一等奖。我们感到:这篇作品之所以获奖,不仅由于采访细致,选材精心,而且还由于突出了“快”这一新闻的主要特征,即注重新闻的时效性。大家都知道新闻是“易碎品”,都懂得新闻要注重时效性的道理,这是因为,一篇新闻作品要及时迅速地把发现的新闻事实报道出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在“第一时间”把新闻发布出去,是新闻保持鲜活度的重要特征。如果慢了,鲜活新闻的“露珠”就会被蒸发掉。报道中慢“半拍”,新闻就成了“旧闻”,其价值就会“贬值”。只有注重新闻时…  相似文献   

12.
2010年11月13日.当代著名新闻工作者、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范敬宜逝世后。诸多悼念他的文章中都深情地提及他撰写的《莫把开头当“过头”》这一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新闻作品,称赞这篇文章“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农村改革的加速和深化。”回顾这篇述评产生的过程,对于理解新闻作品如何产生重大影响力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一“现场新闻”,也称“视觉新闻”、“目击新闻”、“现场速写”、“特写”等,它是记者或通讯员亲临现场,通过耳闻目睹采写的新闻。这种报道方式贴近现实生活,真实感强;能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可读性强,从而使新闻作品易于贴近读者。一般来说,现场新闻有以下特征: 一、可感性。现场新闻必须写出特定的现场氛围,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在现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精彩镜头,典型场面。通常的消息侧重于文字记叙,现场新  相似文献   

14.
860多字的人物消息《潜心创作精品迭出陈特明连续四届获“五个一”工程奖 全省惟一 全国罕见》一文,在2007年9月21日《鹰潭日报》上刊发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荣获了第十五届江西新闻奖一等奖和第十届江西报刊新闻奖一等奖,并选送第二届江西优秀新闻奖参评。这篇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题材是怎样发掘出来的呢?回顾、总结这篇人物消息的采写经过,使我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  相似文献   

15.
今年五月在湖南举行的第七届全国好新闻评选中,《新华日报》有三篇新闻作品获奖:评论《“对策”也可当镜子》获一等奖、通讯《“富光棍”之谜》获二等奖、消息《“洋鸡”不吃“洋料”照样生蛋》获三等奖。这三篇新闻作品之所以在全国获奖,是因为它们都具有“新、深、活”的写作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用了一年编辑的《中国新闻摄影通鉴穴1978~2003雪》,即将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大16开本,1000页,精印精装。这本通鉴全方位地反映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5年间我国新闻摄影界所发生的历史性巨变,图文并重,内容全面,资料翔实。书名用穆青生前题签。由蒋齐生1995年写的《新闻摄影学基础理论的几个要点》和范敬宜1998年写的《中国新闻摄影黄金时期》为代序。全书分“序篇”、“概貌篇”、“理论篇”、“辞目与著作篇”、“记事篇”、“机构篇”、“人物篇”、“作品篇”、“版面篇”、“鸣谢篇”等十大篇。谢篇…  相似文献   

17.
1980年度全国好新闻作品评选已于今年8月4日揭晓。这是继1979年度全国第一次好新闻评选之后的第二次,是由北京新闻学会、《新闻战线》编辑部和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共同发起和组织的。这届评选比上届评选范围扩大,有消息、通讯、评论、标题和新闻照片五类;评选结果,在全国各新闻单位和广大读者推荐来的1105篇(幅)新闻作品中,有121篇好新闻作品入选,其中受奖好新闻作品49篇(消息14篇、通讯13篇、评论10篇、标题5条、新闻照片7幅),受表扬好新闻作品72篇(消息17条、通讯20篇、评论18篇、标题4条、新闻照片13幅)。这些入选的好新闻作品,从数量上、质量上来看,都比上届有新的发展。在内容上,及  相似文献   

18.
古人谓文章的精要处为“眼”,故诗有诗眼、文有文眼,好新闻亦需有眼,当指一篇新闻的“神光所聚”之处,如新华社电讯稿《刘朗兰慷慨就义》中的对话:(阎军)问:“为什么参加共产党?”“共产党为老百姓做事。”“今后是否还给共产党办事?”“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这是这篇消息的“眼”,至今读来,仍可感到17岁的女共产党员面对国民党阎(锡山)军铡刀的浩然正气和博大的精神内涵。“一句之灵”,“使全篇俱活”,新闻眼是~篇优秀新闻作品中最能拓展立意、强化主题的关键,或者说是一篇新闻作品中的闪光的亮点,这…  相似文献   

19.
精深凝练的典范之作──学习邓小平同志一篇口述新闻李显宗去年10月号的《中国记者》杂志,发表了一篇郑德金同志撰写的老新闻工作者吴象的回忆文章:《“一则小平同志口述的新闻的由来”》,其中披露了邓小平同志1946年10月口述的一篇新闻作品。这篇消息新华社曾...  相似文献   

20.
新闻W群探析     
新闻的五个W,是新闻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用图来表示是这样的:如果把这个图视为一个车轮的话,舍弃其中任何一个W,车轮则不可能顺利滚动。──这个道理是老生常谈,我们不打算多说。现在的问题是,一篇新闻作品,是不是只能有这样一个“车轮”。回答是否定的。通常要求一篇简短的新闻作品或新闻作品的导语要具有五要素。那么一篇略微长一点的消息,因叙述内容的含量远远超过简短新闻,它往往具有两个或更多的when、who、why、where、what。这些要素的构成在数量上往往不平均分配,也许在同一地点(where)的不同时间(when)有几个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