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论述妈祖文化传入琉球的背景,在中琉册封、朝贡关系下,妈祖信仰传入琉球并成为琉球重要的官方信仰。分析琉球妈祖宫庙的沿革,探析妈祖文化传入琉球后产生的文化变异,琉球妈祖文化呈现出与中国妈祖文化不尽相同而又颇具特色的姿态。妈祖文化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获得了新内涵,体现了妈祖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包容力,这对如何发挥妈祖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如何建构妈祖文化传播的文化对话策略和文化输出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明代行人是明王朝专门从事对外工作的人才 ,他们在出使过程中面对变幻莫测的大海 ,无不将自身在使途中的平安寄希望于妈祖这一海神。本文主要从妈祖信仰之由来、明代行人出洋之艰险与妈祖信仰、明代行人妈祖信仰之具体表现、明代行人妈祖信仰与“人定胜天”的关系四个方面谈谈对明代行人的妈祖信仰这一问题的一点理解  相似文献   

3.
基于美国人类学家詹姆斯.沃森(James L.Watson)在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妈祖信仰研究,提出的"神的标准化"理论。依据对辽宁省孤山镇的妈祖信仰调查,证实该地区近代史上曾出现过同样的"神的标准化"过程。而在当代,妈祖信仰再度被赋予新的政治意涵,继续"标准化"着当地信仰空间,这种现象可称为"神的再标准化"。  相似文献   

4.
妈祖信仰作为一种海神信仰,明清时期在位于浙西南山区的处州地区广泛传播。福建籍移民和福建籍处州地方官对妈祖信仰在处州地区的产生和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妈祖信仰在传入处州地区后又进行了"本土化"演变,从单一的海神信仰,逐渐演变成为具有多种功能的综合信仰。  相似文献   

5.
阐述琉球天妃宫的状况、天妃信仰传入琉球的主要途径,探讨天妃信仰在琉球受容的原因,并对天妃信仰在琉球的神祇功能、祭祀嬗变等方面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6.
指出广东是最早传播妈祖信仰的地区之一。通过考察闽人入粤与妈祖信仰传入的关系,综述粤地各区妈祖宫庙的分布概况,分析妈祖信仰与南粤文化的融合,探讨其在粤地"被创造"的嬗变过程及特色。  相似文献   

7.
《莆田学院学报》2017,(1):14-19
借用美国人类学家詹姆斯·沃森提出的"神的标准化"概念,剖析妈祖信仰兴起与国家政权之关系,列举妈祖神像、称呼、仪式、信仰功能等在地化现象,认为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环境推动和风俗文化助力是妈祖信仰在地化的三大原因。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妈祖信仰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其影响不可忽视.本文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从封建社会、中华民国时期、新中国建立、改革开放后这四个时期湄洲岛上发生的妈祖信仰事件,以官方与民间两个主体的互动为主线来揭示,由妈祖信仰的“兴起——断裂——复兴——合法化”四个发展过程所反映的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舞水河流域深处大西南山区,远离海滨,但却普遍存在着发源于莆田海滨、被沿海人民奉为海神的妈祖信仰。在梳理和考证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舞水河流域妈祖信仰至迟是在明末清初由福建移民与客商通过长江逆流而上、经沅水传入,并流行于清中后期;其形成原因与该流域内丰富的山林特产资源、优越的水运交通条件、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福建会馆与天后宫的结合及妈祖自身的变化密切相关。与沿海妈祖信仰相比较,舞水河流域的妈祖信仰具有信仰群体的超区域性、神灵体系的杂糅性、庙宇建筑的商业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信仰在中国农村传播开来。对原有的乡村产生了不小冲击。基督教作为一种洋教,和佛教传入中国一样,经历一个本土化过程。很多教义教理都随之发生改变。但是中国人信仰的功利性依然未变,很多人在经历了生活的重大挫折后,原有的信仰已不再能保证他过上平静的生活,因而他们选择了新的神——耶稣。笔者认为,基督教传入中国农村,并不需要过多的焦虑,而因作为一种民众信仰神的一个补充。中国人的文化根基没有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1.
妈祖信仰的形成,与佛道二教影响分不开.人们较多地关注她的平风息浪、海上保安的功能,很少关注妈祖信仰与民众社会生活的关系并基于此深入探究妈祖与巫道文化的密切联系.本文从民间文献、民间文学及田野调查道坛科仪资料着手,以文化人类学、民间宗教学的视野,对妈祖信仰形成的巫道背景、妈祖信仰与道教文学、妈祖信仰与巫道女神陈靖姑信仰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求对于妈祖信仰文化研究有新领域的掘进和发现,扩宽这一课题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2.
妈祖信仰起源于福建莆田湄洲岛,宋代是其发展的初级阶段,先后有乡土渔民、各地海商和地方士绅官宦等不同群体加入信仰妈祖的群体之中,并成功地进行了自下而上的等级扩散,最终妈祖信仰获得了官方的认可.官方根据实际需要对乡土化的妈祖信仰进行了标准化重构,并与民间达成了契合,实现了对国家权力的认同.  相似文献   

13.
连城县地处福建西部,远离大海,历来被视为"闽中僻邑"。自清代以来,当地居民普遍信仰以保驾护航著称于世的海神妈祖,这与清代连城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商品流通方向的趋海性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妈祖信仰进入连城后及时调整职能,积极融入当地的宗教信仰活动,特别是与祖宗崇拜相结合,使妈祖信仰能在连城山区得以长期延续,至今仍然香火不断。  相似文献   

14.
台湾妈祖信仰起源新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通过发掘史料,论证台湾妈祖信仰起源于大陆移民。其中澎湖最迟在明万历前已有天妃宫。明末随大陆移民入台的妈祖被称为“船仔妈”。1661年随郑成功军队入台的妈祖则被称作“护军妈”,由此可证,妈祖信仰清代之前已植根台湾。  相似文献   

15.
朱光涌 《唐山学院学报》2016,29(1):47-52,62
在查阅历史资料和实地走访的基础上,对河北省民俗文化名村蚕沙口进行了全面考察和研究。河流环绕和入海口的地理位置使蚕沙口成为古代海运、漕运的必经之地,它也由此获得了渔盐之利。而渔盐资源的划分与渔民作业技术的进步也影响了当地村民的生活,同时妈祖信仰借助海运的发展和政府的推广,成为了当地民众的信仰。  相似文献   

16.
妈祖信仰因海运航线而北传青岛口,在明成化年问青岛口便建成青岛天后宫,并以神之名保护各港往来商旅。妈祖信仰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进入青岛口,被当地民众接受崇拜,天后宫中香火不断,但在后来的发展中却逐渐被同庙的多神信仰所同化,职能逐渐宽泛,不司专职。再加上德人来青后带来的天主教信仰的影响,青岛天后宫的地位在中西传统的信仰较量中日渐衰落,趋于弱化,正确认识青岛天后宫的信仰境遇对于青岛这座沿海城市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麦益娇 《贺州学院学报》2011,27(1):50-53,126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流传着一个动人的"刘娘传说"。刘娘传说和刘娘信仰对地方文化以及群体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民间叙事——传说的角度入手,将传说研究与信仰民俗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呈现刘娘传说和民间信仰,考察传说与民众的信仰生活之间的关系,极具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8.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人们素有移居海外的习俗。在早期的福建海外移民中,妈祖主要起航海保护神的作用,而当福建移民抵达海外移居地时,他们也把妈祖信仰带到了新的地方,并赋予新的使命,使妈祖宫庙成为联络乡谊、增进感情、共谋福祉的新场所。  相似文献   

19.
黄睦平 《莆田学院学报》2006,13(3):78-81,85
简要介绍闽北妈祖庙宇的分布情况,阐述闽北与妈祖信仰有关的各种信俗表现,并探讨历史上闽北山区兴起妈祖信仰以及在现代妈祖信仰发生嬗变的一些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