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刘海军 《宁夏教育》2011,(10):55-56
语文姓语,语文味应是语文课的核心体现。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在一种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师生体会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王崧舟老师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特别深刻。他是这样说的:"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读味、写味、品味,我觉得这是对语文味的一个精要概括。  相似文献   

2.
我们经常讨论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但怎样才算"语文味"呢?众说纷纭。特级教师王崧舟说:"所谓语文味,表现为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写作的写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位"。这无疑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恰逢近期有幸在市实验小学参加徐州、南通、苏州三地教研联合体的活动,观摩了顾善海老师执教的《鞋匠的儿子》一课,深感触动,在他精彩的演绎中,我真切地感受到"读、写、品"三味,感受到课堂飞扬的语言文字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特级教师王菘舟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王崧舟老师还说,"语文味"还表现于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然而,我们看到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师是变着"花样"进行讲解,甚至是变着"花样""瞎闹腾",结果就变成了"岸上游泳教学课"。  相似文献   

4.
要把语文课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是教改的着力点,也是课改向纵深发展的具体体现。所谓语文味,程少堂先生有过这样的论述"语文味是语文教育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特级教师王崧舟界定更为明晰:"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相似文献   

5.
我们称赞一堂语文好课,常常说这课真铲语文味”。“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什么样的语文课称得上有“语文味”?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化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慢慢读,欣赏啊!语文味:始于咬文嚼字,就是在语言文字中“出生入死”!.阅读教学中就应该由...  相似文献   

6.
张玲初 《中国教师》2008,(20):24-26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在笔者看来,语文味具体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如何让这浓浓的“语文味”在课堂上飘溢,让学生浸润在浓浓的“语文味”中,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真正达到真、纯、实、活的简简单单的语文教学境界呢?笔者根据个人及同事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彰显“语文味”四个方面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7.
曹恩尧 《河北教育》2005,(15):12-14
何谓“语文味”呢?所谓“语文味”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了的语文课的个性和师生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具体来说,“语文味”就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记感”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敞开心扉,交流体验”的“说味”。现列举阅读教学几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定远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就必须在品析语言文字上下工夫。"又说:"如何解决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问题,归根结底要通过语言文字这个载体去实现。"由此可见,语文课上,教师一定要在学生对文本充分朗读,  相似文献   

9.
现如今,不少小学语文课堂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本色,课堂上少了"大声朗读,沉思静读"的"读味",少了"咬文嚼字,品词读句"的"品味",少了"圈点勾画,批注书写"的"写味",语文课堂教学在语文的大路上渐行渐远。我们该如何去教,才能还语文课堂以原汁原味?  相似文献   

10.
"语文味"体现在动情朗读与精心默读的"读"味上,圈点批注与摘抄书作的"写"味上,以及品词品句与咬文嚼字的"品"味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认真品味蕴含在课文中的思想内涵,并与朗读、写话等有机结合起来,努力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相似文献   

11.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许多老师都曾发出这样的追问。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说来,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在听、说、读、写、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涵养学生的  相似文献   

12.
李红 《山东教育》2011,(29):18-19
我们称赞一堂语文好课,常常说这课真有"语文味"。"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什么样的语文课称得上有"语文味"?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化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慢慢读,欣赏啊!"语文味:始于咬文嚼字,就是在语言文字中"出生入死"!阅读教学中就应该由此入手。一、从文本的关键词语入手涵泳探究  相似文献   

13.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许多老师都曾发出这样的追问。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说来,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在听、说、读、写、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涵养学生的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润泽学生的情感;现以《孔子游春》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实践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语文课堂回归本色的趋势,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语文姓语,语文教学必须尽显其本色,语文课堂必须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在这种倡导声中,语文课堂开辟了一片美丽的天地:有"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和"动情诵读、精心默读"的"读味".  相似文献   

15.
追求阅读教学的“语文味”,就是要通过“动情诵读、静心默读”,“圈点批注、摘抄书作”,“品词品句、咬文嚼字”让语文阅读教学充满词味、句味、读味、品味、.书写味。让学生在扎扎实实的语言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张洪生 《广西教育》2014,(41):97-97
正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说:"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至于其他的思维教育、思维训练等,那些都是派生的任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文字,品出"语文味"。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出"语文味"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去做。一、揣摩语言文字,于细微处品"真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是一个读者,是一个具有一定赏鉴能力的读者,能够从作品中读出"趣味",于文中的细微处品出"真味"。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  相似文献   

17.
记得,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2008年《福建教育》第9期中提到: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味就是“语文味”。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写作”的“写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王崧舟老师的这番话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同时也引起我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深刻剖析,让我开始对如何使自己的语文课堂富有浓浓的语文味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让说明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也能教出浓浓的"语文味",应关注说明文教出语文味的四个维度,即教师的课堂语言"说"出语文味,课堂朗读训练"读"出语文味,在语言品味中"嚼"出语文味和在文章写法分析中"品"出语文味。  相似文献   

19.
林敏静 《成才之路》2014,(13):54-54
正我们经常在讲,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可这个"语文味"到底是什么,总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对"语文味"的解读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他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说来,‘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标注、摘抄写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而"读味",正是语文最原始、最本真的味道。我们要让学生充分朗读,在朗读中领悟语言文字特有的美感,在朗读中感受作品情感激越的起伏,在朗读中唤起学生与文本真切的体悟,在朗读中让语文课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20.
教师教学生学语文的“味”的最高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评价学生上。教师引导评价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评价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而“语文味”的课堂评价是语文味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实现语文味课堂的浓化剂。1、课堂评价要细读文本,品出语文味。2、课堂评价要挖掘文本的情感因子,生成语文味。3、课堂评价要品析词句,嚼出语文味。4、课堂评价要对比品析,赏出语文味。5、课堂评价要幽默风趣,再现语文味。6、课堂评价要纠错改进,烘托出语文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