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回族题材小说是张承志创作中的又一块新大陆,张承志在经历了汉、伊两种文化冲突的精神苦旅之后,在这类小说中,寻找到了解脱之路。即他站在民间宗教的立场上摆脱两种文化选择的束缚,以伊斯兰教徒的身份足踩多片文化进行小说创作,体悟富有文化底蕴的民族情结以展示其背后的民族意识和宗教情感,用生命浸润母族的文化品格,向世界传达深刻的生命启示,折射出张承志小说独特鲜明的民族情结。  相似文献   

2.
张承志的文学审美,明显的有一个文化历史情结,即对回族的寻根与认同,对哲合忍耶宗教的倾心;张承志创作的基调和母题,是寻找苦难,探寻生命意识并企望自我的超越;张承志受儒家文化思想的浸润,他的中后期创作,有一种形而上的思辩,有强烈的理性成分。  相似文献   

3.
回族姓名的构成特点与汉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回族取名时毕竟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以伊斯兰文化为内核,取经名就是回回民族伊斯兰情结的突出表现,具有鲜明的伊斯兰文化内涵和回回民族的宗教意识。回族官名的使用,则是回汉文化交融的结果,回族官名虽然是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但仍然保留着一些自身民族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张承志早期的创作并没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在"前定"的呼唤中,他进入了大西北,回族的血性在追寻中被真主唤醒。哲合忍耶是穷人的宗教,具有神秘主义特点。哲合忍耶精神与张承志的个性、审美原则、文学理想达成了一致。张承志皈依了哲合忍耶后,伊斯兰成为他创作的题材和文学精神指向。为了更好的表达虔诚的宗教情怀,张承志后期的小说中出现了诗化的特点。随着宗教情感的升腾,为了表达的需要,张承志的创作从小说转向了散文,视野逐步开阔,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领悟伊斯兰文化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张承志早期的创作并没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在"前定"的呼唤中,他进入了大西北,回族的血性在追寻中被真主唤醒。哲合忍耶是穷人的宗教,具有神秘主义特点。哲合忍耶精神与张承志的个性、审美原则、文学理想达成了一致。张承志皈依了哲合忍耶后,伊斯兰成为他创作的题材和文学精神指向。为了更好的表达虔诚的宗教情怀,张承志后期的小说中出现了诗化的特点。随着宗教情感的升腾,为了表达的需要,张承志的创作从小说转向了散文,视野逐步开阔,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领悟伊斯兰文化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张承志的小说一直以来致力于民族、宗教、历史的发现与思考,努力确立自己的终极人文关怀。其急迫的危机感、执著的民族意识,逐渐融合到以“人”为个体的最深层的“尊严”中去。在这个“尊严”的背后,各种中西方的情结交织、意识纵横、自由想像,以及自我低吟,都是构成张承志小说民族主义的最基本的部分。张承志所代表的文化身份已经超越个体而达到集体身份,这可以从“知识分子”的角度加以体察,也涉及宗教与信仰问题。在其创作阶段中可以清晰地找寻到一切有关“战斗、征服、家园、族裔”的文本世界的价值指向,这包括许多零散的甚至破碎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重复是作家生命情结的体现,张洁的新作《灵魂是用来流浪的》是一篇具有重复意味的作品,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张洁以往小说的种种影子。张洁晚年的小说已经不再以激烈和对抗打动读者,表现的是一种长者式的宁静智慧,《灵魂是用来流浪的》正呈现了这一写作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承志是一个有着特殊教徒身份和强烈族属意识的作家,回族伊斯兰教文化背景为理解他激烈超越的神性人格提供了某种深层的文化内部的阐释.以“清洁”为要义的回族信仰本位型文化和讲求世俗功用的汉儒文明之间先天的异质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作家被理解的隔膜,因此张承志最本质的精神模式实则是孤独的,而且这种孤独有一种宿命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9.
草原叙事是张承志早期小说的主要内容,民俗作为草原文化的载体,使草原成为都市异乡人的故乡。小说《青草》以民俗的视角构建了草原爱情叙事、草原民歌叙事、草原花绣叙事、草原赛马叙事,将一代知青与草原和青春的告别写的具有地域性、民族性、隐喻性和仪式感,书写了一幅具有地域理念和文化内涵的草原风俗图卷。  相似文献   

10.
草原叙事是张承志早期小说的主要内容,民俗作为草原文化的载体,使草原成为都市异乡人的故乡。小说《青草》以民俗视角构建了草原爱情叙事、草原民歌叙事、草原花绣叙事、草原赛马叙事,将一代知青与草原和青春的告别写得具有地域性、民族性、隐喻性和仪式感,书写出一幅具有地域理念和文化内涵的草原风俗图卷。  相似文献   

11.
《尘埃落定》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写出了作者对人生和生命的宗教体验,小说中的宗教文化是作者进行创作的精神原乡和民间文化资源,文章从《尘埃落定》中宗教文化所折射出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走向和作者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对小说中的宗教文化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2.
回族是一个大分散的民族,回族文化人和回族文化著作也便呈现出一种大分散的格局,其间差异之大不说,单是搜集起来就不容易.数十年来,我南北搜求,集有数十种之多,今择其有代表性者,尤其是个人有所偏爱的部份,略作评述如下.内容侧重于回族文化,宗教方面,因为自己不懂,所以也就不谈或少谈.  相似文献   

13.
回族话是以回族社会和回族文化为语言基础,在回族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许多富有民族特征的语言词汇,这些民族语言词汇,就是回族社会文化的反映。回族先民的语言的确丰富多样,表现出了多元的特征,但这些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文化背景,即以伊斯兰文化为基础。回族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以伊斯兰文化为核心,也不断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成份。如在回族常用语言中,也有不少儒家思想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4.
张承志从1978年处女作《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开始,在作品中展现了草原的各色景象和人物,以及在草地上的各种事,给当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张承志在自己的小说里把北方想象成了他的精神家园,并认为已在草原上发现了他一直在寻找的人性美和生命的伟力.张承志小说有着对内蒙古草原的厚爱,一些小说不同视角地展示了草原的上的人们的生活,表达了自己对浪漫和自由的向往,并在描写草原上的爱情故事时曲折显示了自己的对理想的独特的寻求方式和特定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5.
从塞林格的创作,尤其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们可以看到塞林格人生梦想中所孕育的"生命超越"情结.霍尔顿的流浪及其寄于"孩子"身上的那份承担与保护,倾注了作家以内心的片刻安宁和生命的瞬间升华来求得一生生命超越的精神参悟.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有着微妙的关系.塞林格对东方文化的向往,不仅深化了他的创作,也成就了他的神秘人生.  相似文献   

16.
白先勇在小说创作中表现出对人终极命运的极度关切,有比较浓厚的宗教情结。他的作品中融入了浓厚的佛教意味、道教色彩和基督教情怀。在多种宗教色彩的相互渗透中。他试图从宗教的视野关照生命的本相。  相似文献   

17.
许地山一生与宗教结有不解之缘,他的小说也因此呈现出扑朔迷离的形态,在五四时期独树一帜。作为一名有着实实在在的情感的作家来说,作品中所赋予的情感、目的和风格等都是复杂多变的,纵观许地山作品,留给人们的,绝不止他的宗教情结这么简单。其实,细观其文,现实主义色彩依然十分浓厚。许多作品中无法回避的一个主题就是主人公的那种自主作为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8.
在小说之后,张承志选择散文这种更直白的方式作为表达自己的载体。他在散文中坦承自己对鲁迅的景仰之情,鲁迅已经成为张承志的一个情结。《致先生书》、《再致先生》、《鲁迅路口》是三篇直接写鲁迅的散文,对这几篇文章进行梳理分析,不难看出其对鲁迅的认识发展脉络。从张承志的散文中,我们又可以看出张承志与鲁迅精神上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9.
郭雪波小说中的魔幻与作者的故土情结和族裔身份密不可分。科尔沁沙地的自然地理、蒙古族原始宗教文化、东蒙地区丰富的巫术鬼神风俗等,为其小说铺垫了魔幻文化底色;个体民族文化在现代化、全球化语境中不断消解带给作者的忧患意识与惶惑感,草原生态恶化的现实,是魔幻叙事的指向,作者的拯救意识中暗含着欲望批判、找回民族神性信仰的努力;魔幻是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共生,它汲取现代中国文学中的隐性巫文化表达传统,同时这种魔幻风格对中国主流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有一种反哺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承志回族作家的身份加之他所受到的多元文化的影响无疑使得他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个独特存在,这些经历在不同的时期对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同时又相互碰撞摩擦,共同造就出了一位思想自由、人格独立、具有民族气质、充满血性的当代文学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