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陶渊明诗歌中的“虚室”,历来有两种基本看法:一是“空虚”、“静室”。 二是比喻内心明净洞澈。陶诗多借用或化用《庄子》文意,远非“虚室”一例。选择归隐是一 条不得已的道路,这与诗人一生的追求是矛盾的。在矛盾的心境下,不得不求之于老庄。“虚 室”即断绝尘缘份、心境空明,它正是陶渊明消极避世思想的体现, 也是克服内心痛苦的一剂良 药。  相似文献   

2.
小海的诗歌表现时间形式非常有意味,其“绝对化的时间”“静止的时间”和“沉重的时间”所支撑的艺术空间充溢着哲学之思。“绝对化的时间”,即“理想的时间”,是探索生命本源的时间,是一种假设的时间,在小海的诗歌中呈现的形式是对自然的眷恋与打量。“静止的时间”,即“现实的时间”,是书写生存状态的时间。“沉重的时间”是一种“纠结”与过渡的时间,是一种等待填充的时间,也是充满矛盾和张力的暧昧不明的时间,其显形需要借助某种“中介物”实现。三种时间交相辉映,共同建构了小海诗歌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3.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子为当时士人完成道德修养,成为仁人君子所指出的道路。它不仅体现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积极用世思想,不表明了孔子的艺术功用观。孔子将艺术与人格建构、审美与人生相联系,并努力追寻一种充满自由的诗意人生境界。这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艺术,艺术不应仅仅是劳作之后的消遣,更重要的它还是一种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4.
庄子之“道”重在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然而,“道”又难以言说。故庄子以“技”论“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使人更易悟“道”。庄子本无心于艺术,可是这些故事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追求“虚静”的审美心胸。二是在写作方法和创作技巧上强调天人、合道艺,以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  相似文献   

5.
“真与美”是方敬作为一位现代诗人、散文家、翻译家、教育家一生的人生追求目标与价值取向原则,更是他诗歌创作一以贯之的“诗之思”的集中体现。他是“凭着爱的名义写诗”的,因爱而求“真与美”,为求“真与美”而担当而奉献。方敬诗歌创作生涯,呈现“真与美”寻绎过程。透视方敬诗歌精神之旅,不仅易于贴近方敬诗歌意义世界,同时也对于把握20世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与20世纪中国现代诗歌发展脉络,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6.
吴伟 《考试周刊》2010,(18):65-65
课前预设是教学规划实施的蓝本,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作。长期以来,通过对课堂教学的预设取得教学成功是教师的不懈追求,我们总是在孜孜不倦地追求“预设”和“生成”的和谐统一。但是,事实往往总是那么不尽如人意,总有预设之外的意外发生,即“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我试就小学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之间矛盾产生的几种情况作一些具体分析,旨在追求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相融合的完美境界,提出看法,以求在痛苦的矛盾中反思、探究,终能如凤凰般获得涅磐。  相似文献   

7.
“颓废-唯美主义”是两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艺术特质,当它借助“世纪末思潮”东渐并被本土化后便表现为一种贯穿整个20世纪中国的文学现象。艺术上的唯美主义,情感上的悲观主义,精神上的虚无主义,是20世纪中国颓废-唯美类文学的基本创作表征;就其本质而言,其创作只求超越但并不追求升华:用非升华的方式来解除源于社会的压抑,用艺术化的创造方式来实现人生之醉。由于它彰显出一种“美的偏至”的价值维度,所以只能脱逸出20世纪中国主流文学的轨道成为一种特异的现象性存在。  相似文献   

8.
丰子恺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其对于“艺术的心”的阐释,这是一种兼具“绝缘”与“同情”的艺术精神,通过对儒道释传统文化的思想的吸纳与融合,丰子恺将两者统一在“童心”当中。这一理论也决定了丰子恺对于艺术与人生关系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时尚的流行文化,“山寨”文化在过去的近几年曾盛行一时,在思想和生活层面都给社会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本文试图追寻社会学家齐美尔对时尚的论证,从社会差异和时尚社会心理角度来论证“山寨”文化的产生.本文认为,“山寨”文化体现了人们追求时尚的过程,本身已成为一种时尚.它产生于人们对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共求中,并通过制造者即效仿者对身份的想象而彰显和维系了社会差异.  相似文献   

10.
前人对《孟子·尽心下》“口之于味也”一节中的“性”与“命”作了详尽地解释。“性”与“命”在人的感官享受追求和道德实现上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者的关系是即区别又联系的,不能偏于一隅。在明确二者的基础上,笔者对“口之于味也”一节作以浅显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电视小说”作为一种化文字形态为屏幕艺术特质的文学形式,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60年代我国也产生了自己的电视小说,80年代进入“成熟期”。“电视小说”表现出其特有的审美性、再现性、具象性、假定性等特征,因而与“电视剧”有形同而质异的区别:即一个注重突出“文学性”特征;一个注重追求“戏剧性”效果。因受多元化影响,“电视小说”无论在表现形式还是在艺术风格上均应有灿烂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理论家贝尔的一个理论假设,但他没有解释清楚“意味”的来源。李泽厚用物质实践解释艺术形式的起源,用生活积淀来解释“意味”的产生,从而对艺术的超越性做了合理的解释。由此可以知道“有意味的形式”的形成有两条途径:一是时间的流失,让人们忘却了内容;二是人们在实践中自觉地把握了意味而创造了“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次提出并探讨了中古士人尚“简”的审美观念问题。“简”构成了魏晋人物品藻的一个审美标准,也是中古士人的一种重要的美学观念。“简”代表了一种人生追求,也显示了一种人生境界。这种审美观念滥觞于《周易大传.系辞上》,其在中古时代的发展与确立,与魏晋玄学有密切的关系。“简”作为文艺批评的一个最基本的美学范畴,从陆云到刘勰无不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4.
“酒神精神”是德国哲学家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提出的哲学命题,也是尼采美学与文艺思想中的一个核心范畴,而“魏晋风流”则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专有名词,它主要指我国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酒神精神”与“魏晋风流”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精神,却有着许多共通之处。两者都基于生命悲剧性的体认,承认生命的悲剧性本质,却同样都蕴含着对生命的肯定,反对权威与理性对自然人性的束缚,并主张超越苦难的人生。  相似文献   

15.
肖新汉 《湖北教育》2009,(11):15-17
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因势利导”“随风潜入夜”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这个“势”和“风”就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趋向,用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话来说,就是使学生处于一种“愤”“悱”的心理状态,即孟子释为“心求通”“口欲言”的状态。用现代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阐述,就是原有认知与新知联系的导向.也可以说是皮亚杰的“认知发生”、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相似文献   

16.
《宣武教育》2005,(9):45-45
评价一堂课的优劣有许多标准,而这些“标准”中,有一条竞达成了“极致”的共识,即:能否在“法定”的时间里“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成则“完美”,不成则否决。  相似文献   

17.
强调新诗的文体特征,要求在中西两大诗学传统的汇通中,把新诗自身的建设放在民族传统的旧基础上,这是20世纪20年代闻一多诗歌理论的基本思路。这一思路的展开,以中西诗学为双重的背景;通过对异质因素、内在矛盾在转化调整来构建更高的统一体,抵达新的圆满浑融之境,则是闻一多追求的艺术和人生的理想,也是他营构其新诗理论的心理动机。  相似文献   

18.
浅析徐志摩的诗歌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浩 《文教资料》2009,(36):16-17
有着“现代柳永”之称的徐志摩,其诗歌总是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清新美感。本文主要探讨了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分别从诗歌的语言、音律、结构等角度,并结合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三美主张”加以论述,从而从多角度展现徐志摩诗歌中的魅力与特色。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是传播和创造人类文明、提高人的素质的主战场和主渠道,同时它又是"一切艺术中最渊博、最复杂、最高和最必须的艺术"(乌申斯基语).在废除填鸭式、满堂灌贯彻启发式教学的今天,广大教师正在积极探索教学方法.课堂"空白"也是一种教学艺术.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残缺、空白"易使人产生急于填补、充实并使之完美、匀称的倾向.从而引发一种进取、追求充满紧张感的内驱力.当这种情不自禁的完美追求得以实现,便使人产生极大的再创造的愉悦感.巴黎卢浮宫有一面空墙曾吸引了数十万计的游客.因这墙悬挂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1891年被盗,从此这空墙前人如潮.人们久望着空墙遗憾、感叹、愤怒.据统计,两年间驻足留连的人竟超过以往12年观画人数总和.正是这空墙让人们驱遣自己的想象去再创造、去心领神会,在遐思中获得美好的回忆与享受.  相似文献   

20.
柯云路 《教育》2007,(12S):50-51
培养孩子的自在状态完整幸福的人生,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成功”、“健康”、“自在”。现代社会充满了竞争,人的生存离不开成功。然而,只有成功,这个衡量标准还比较狭隘,还不够完美。在成功的基础上还要讲健康;有了成功和健康,我们又提出更高的要求:“自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