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王昌海  温亚利  杨丽菲 《资源科学》2010,32(7):1315-1322
随着秦岭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相继建立以及保护力度的加大,社区村民以采药、放牧、伐木等直接依赖自然资源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受到制约,保护区与社区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以周边社区对保护区自然资源的经济依赖关系为对象,采取实证研究方法,总结与借鉴资源经济计量及评估的相关理论,在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对自然资源的经济依赖度”评估指标体系与计量模型.最后本文以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选取保护区周边5个行政镇(乡)24个行政村样本进行分析,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利用实地调查数据  相似文献   

2.
中国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和谐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锐 《资源科学》2008,30(6):870-875
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应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才能符合保护的要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体现出自然保护区的职能。本文在对中国湖北、湖南、四川、海南、贵州等省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和周边社区经济发展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发展当地社区经济的经验,分析了中国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中国未来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和谐发展的方向和对策是:开展保护区和社区的共同管理公平分享所得利益,实现自然资源的有效管理和社区可持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秦岭自然保护区群成本效益研究(III)——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秦岭自然保护区群成本效益的计量结果,如何评价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综合效益是本文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选用了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结合秦岭自然保护区群三大效益的计量指标体系及计量结果,进一步筛选出17个主要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同时按照评价指标体系对七大保护区的截面数据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表明,秦岭自然保护区群中周至保护区和太白山的综合效益发展是最好的,佛坪、长青、牛背梁以及朱鹮自然保护区次之,相对综合效益发展最差的是天华山保护区。本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合森林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综合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可以在缺乏时间序列数据的情况下,利用横向截面数据了解目前自然保护区综合效益发展的情况,并为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内涵分析的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经济效益计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秦岭自然保护区群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经济效益的计量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研究试图在界定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概念及分析其经济效益内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专家咨询法及文献参考方法,建立了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经济效益计量指标体系,利用市场价值法、等效替代法以及机会成本法等方法,对秦岭自然保护区群保护生物多样性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经济计量及分析。结果表明:秦岭自然保护区群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总经济效益约265.88亿元/a,其中内部收益为231.49亿元;外部收益为34.39亿元,外部收益中与周边区域密切相关的直接经济效益为5.91亿元,间接经济效益为28.48亿元。本研究计量指标及计量方法为秦岭自然保护区群基层工作人员及类似保护区群经济效益计量及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段伟  江怡成  欧阳波 《资源科学》2022,44(6):1267-1279
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生计之间的冲突不仅制约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也是推进保护区与社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巨大阻碍。农户的自然资源利用行为是造成保护区与社区冲突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移及保护区惠益政策的共同作用下,保护区周边农户的自然资源利用强度有所下降,且变化呈现显著的代际特征。因此,从代际差异视角分析农户自然资源利用行为的异质性并判断未来保护区与社区冲突趋势有重要价值。本文选取四川省、陕西省17个自然保护区周边943户农户为研究对象,采用Double-Hurdle模型对不同代际间农户自然资源利用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①保护区周边农户在自然资源利用行为强度上总体呈现出“老一代>中生代>新生代”的代际递减特征,表明老一代与保护区的资源利用冲突最激烈。②非农就业占比对不同代际农户的自然资源利用行为均存在负向调节作用,非农就业占比越高,农户资源利用行为就越少,与保护区的冲突也越小。③不同代际农户获得的保护收益和承担的保护成本存在差异,新生代获得的收益最多,从而对自然资源利用相对最少,而老一代承担的保护成本最大,从而更倾向于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因此,本文从引导劳动力实现生计方式的非农转型、完善保护区相关补偿制度和开展各类社区发展项目3个角度提出建议,尝试为破解保护区与社区冲突难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秦岭自然保护区群成本效益研究(Ⅰ)——成本效益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在秦岭自然保护区群成本效益计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对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保护成本及效益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修正了研究中的误差;采用利益相关者理论中的米切尔分类方法,找出了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成本承担者及效益分享者,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文章对成本一效益进行进一步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调整后的综合效益约为234亿元,其中生态效益约为188亿元;经济效益约为34亿元;社会效益约为12亿元;综合效益成本比为7.88。在成本效益比较分析表明保护区周边社区承担了过多的成本且产生了负效益,这也是引起社区与保护区矛盾最根本的原因。研究认为,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护区群的综合效益会呈上升趋势,国家有关部门应建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7.
段伟  欧阳波 《资源科学》2020,42(6):1074-1086
准确评估保护区和周边社区贫困农户的关系对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当地社区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鲜有文献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分析保护区建立对农户多维贫困影响的作用机制。本文选取四川省、陕西省14个自然保护区周边787户农户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自然保护区—社会资本—多维贫困”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自然保护区对周边农户多维贫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保护区内的农户比保护区外的农户更容易陷入多维贫困;②保护区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社会资本,从而导致农户多维贫困;③不同等级(国家级、省级)、不同省份及是否开展生态旅游的保护区之间社会资本的中介作用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其中省级保护区、陕西省保护区和开展生态旅游的保护区社会资本中介效应更明显。因此,保护区的管理应注重培育农户的社会网络,增强农户的社会信任,调动农户的社会参与,从而提高当地农户的社会资本质量,进而提高其生计水平。  相似文献   

8.
海南省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初探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自然保护区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协调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决策者和社区公众共同关注的问题,构建适宜的生态补偿机制日益成为解决自然保护区所面临问题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海南省为案例,从社区居民问卷分析和机构调查分析入手,分析自然保护区设立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讨论建立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途径、方法和实现机制。研究表明,保护区大部分农户对保护区的建立持赞同态度,这种态度受被调查者年龄和教育程度的影响。从总体上看,自然保护区设立对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保护区的建立限制了保护区大多数居民收入的增加,他们也没有因此得到应有的补偿。保护区管理机构和居民面临的共同问题是资金不足,由此带来保护区保护与周边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表现为保护与社区经济收入的冲突、耕地面积减少与剩余劳动力增加的冲突。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开发利用保护区资源,给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很大问题。研究探讨了在海南省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补偿的核心问题,包括补偿原则、补偿主-客体的确定、补偿标准制定、补偿手段和实现机制。确定了基于退耕还林的机会成本和农民受偿意愿两个因素的补偿标准,明确了人类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行为方式和补偿金收取渠道、支出渠道以及相应的管理机构,提出了构建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薪柴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薪柴作为一种传统能源,依然是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主要生活能源。落后的薪柴采集和消费不仅造成能源浪费,还严重影响着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生态环境,因此促进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薪柴消费向高效清洁的商品能源消费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陕西省洋县和宁陕县朱鹮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户薪柴消费微观调查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自然保护区周边家庭薪柴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0.01的显著水平上,家庭人口数、家庭年龄、养殖业收入对农户薪柴消费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外出务工收入对农户薪柴消费具有显著反向影响;在0.05的显著水平上,个体经营收入对农户薪柴消费具有显著反向影响。因此,通过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加强自然保护区转移支付等方式,促进自然保护区周边能源消费从薪柴消费向商品能源消费转变,是解决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森林资源破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为切入点,以内蒙古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经过实地调查分析,提出了加强保护区自身建设、培养社区自我发展能力和完善共管委员会职能等有关社区共管实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人类生态系统是指由自然资源、社会系统和资源流组成的长期可调整的闭合系统。对蛇岛老铁山保护区范围的人类生态系统中的组分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探讨,分析各组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该人类生态系统中其他组分的影响。为使本案例及我国具有相似背景的自然保护区人类生态系统朝着可持续的方向运行,从政府措施、长期监测、加入外部合作者以及当地居民合作4个方面提出管理方面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2.
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经济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惠兰  陈俊荣  李微 《软科学》2008,22(5):61-64
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最优运营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社区共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王昌海  温亚利  郝春旭  时鉴 《资源科学》2010,32(10):2028-2035
基于陕西长青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周边124退耕户实地调研有效问卷,探讨了该区退耕户退耕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并利用Logistic模型研究了各相关因素对退耕户参与退耕意愿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农户愿意后续退耕的比例略高于不愿意继续退耕的比例,其中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农户退耕意愿高于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而在影响农户后续退耕意愿的诸因素中,退耕补贴所占收入比重、经济林的预期经济收益、后续技术指导以及农户的环保意识对退耕农户后续退耕意愿有着比较显著的影响。本研究为进一步巩固前期退耕成果提供借鉴和启示,为完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China has morethan 10% of thetotal species ofvascular plants and terres-trial vertebrates in theworld, of which abouthalf are endemic to thiscountry. To protect itsbiodiversity, China hasmade remarkableachievements in naturereserve establishment.However, scientists ob-serve that these protectedLiu and Ouyang havespent last couple of yearsexploring Chinas naturereserves with supportfrom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cluding CAS. We inte-grate ecology withsocioeconomics and hu-…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变化对盐城自然保护区湿地景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贤斌  刘红玉  傅先兰 《资源科学》2010,32(9):1741-1745
以江苏盐城海滨为研究区域,利用GIS技术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盐城保护区湿地景观多样性和 优势度影响,并探讨人类干扰强度、湿地景观变化与核心区景观连通性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①1987年-2007 年,盐城海滨区域和自然保护区内土地利用结构均发生显著变化:耕地逐渐增加,自然湿地迅速减少、人工湿地逐渐增加,人类对湿地景观的干扰程度逐渐加剧;②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使自然湿地面积比重和景观优势性呈减小趋势,景观多样性呈增大趋势,缓冲区自然湿地面积减小最显著;③盐城海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使保护区核心区与缓冲区、实验区之间,以及与周边区域之间的景观生态过程和联系减弱;④随着人类干扰度的增加,自然湿地比重和景观连通性也相应下降,并且呈现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王军  王媛 《资源科学》2011,33(11):2175-2181
旅游地的发展都要依托社区,处理好社区与旅游发展的关系,才有可能获得旅游发展新的突破。本文对江苏海滨湿地周边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意识、旅游规划的参与、参与旅游经营及收益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当地社区参与观念淡薄,社区在旅游规划、旅游经营、旅游收益、相关宣传和培训等方面的参与处于非常落后的阶段,参与方式单一,程度浅,参与内容狭窄。因此本文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依据墨菲的社区旅游战略模式,结合研究地的实际,从进入性模式、商业经营模式、社会文化展现模式、管理模式、环境保护模式和社区参与旅游规划决策模式6个方面建立了基于社区参与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这种模式的构建,一方面促进了对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内在因素的探究和把握,从而有助于江苏海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并对维护江苏沿海地区的生态平衡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可通过对这些内在因素的了解,为当地社区旅游开发提供一种全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在ARCGIS 10.0和FRAGSTAT 4.2软件支持下,以哈巴雪山自然保护区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基础,结合二调数据,从面积指数、斑块数指数、周长指数、形状指数、分形分维数等方面分析哈巴雪山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空间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常绿针叶林、草甸、草丛面积较大,保存的较为完整;河流、水田在整个景观中所占比例极小,破碎化程度较高。常绿针叶林、草丛和草甸的周长值较大,对景观整体格局有较大影响,斑块边界密度较小,破碎化程度较低;河流、居民用地和旱地的周长值较小,斑块边界密度较大,呈零星小面积分布,破碎化程度较高。整个景观的周长-面积分形维数为1.3226远小于2,表明整个景观的褶皱程度比较低。  相似文献   

18.
九寨沟旅游开发对安多藏民族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化多样性是九寨沟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文化多样性资源的保护对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该项研究通过对九寨沟内居民和国内游客的问卷调查,以期了解旅游开发对九寨沟文化多样性的影响.针对沟内居民的调查问卷涉及了住房样式、语言、文字、饮食、服饰、宗教、经济等7个方面,以了解沟内安多藏族居民的文化多样性现状、变化以及他们对自身生活方式改变的态度.对国内游客的调查,问卷设计了"您觉得九寨沟的民族风情如何"、"您在九寨沟的旅游生活,能够感受到较强的民族特色吗?"和"您认为开发旅游对九寨沟的民族特色有无影响?"等和当地文化多样性相关的问题,以了解游客对九寨沟文化多样性现状的感受.对问卷进行数据总结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旅游开发后九寨沟安多藏民族在住房样式、语言、文字、饮食、服饰和宗教等方面均发生了诸多改变.其中,语言、饮食、服饰和宗教的改变率分别为79.4%、84.5%、78.4%和39.2%.对于保护九寨沟文化多样性,文章提出保护安多藏民族文化的生存环境,强调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和建立民族风情区,以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