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鸿章是晚清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都与其有关,但是在当时的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李鸿章之所以形成"和戎"思想缘于其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很深,非常重视中外力量对比,以及为频繁战乱的艰难时局所左右。  相似文献   

2.
李鸿章是晚清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历来对其褒贬不一。有称其为"晚清重臣"、"出色外交家"者,也有称其为"卖国贼"者,而其"卖国贼"称号的获得与他签订《马关条约》有莫大关系。本文试图以《马关条约》的签订为中心,从历史微观处着眼,探寻一个真实的李鸿章,给其以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东清铁路的修建与李鸿章有着密切的关系。李鸿章作为清末最重要的政府官员和外交家之一,他在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不久,就与俄国进行密切接触。相关史料中仅记载沙皇答应给他300万卢布诱使其最终签订《中俄密约》一事,似乎李鸿章收受300万卢布已成铁证。但李鸿章是在什么情况下收受的?收受了多少?均没有翔实记载,说法众多。本文试图通过最新的历史资料,弥补某些史料中的不足,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李鸿章“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在晚清政坛上驰骋半个世纪。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他是中国封建官僚主义与西方思潮撞击下一个悲哀的产物,却在中国经济、军事、教育和外交近代化道路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近代史上罕见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和改革家。  相似文献   

5.
合肥李鸿章家族以慎所公为许改李姓之始祖,繁衍生息数百年,至今已有第十四世传人。从李文安(李鸿章父)举进士入宦开始发迹,至李鸿章兄弟尤其是李鸿章的统军爵相而达到鼎盛。其宗风之醇,人材之萃,家业之隆,门第之荣,堪称"晚清豪门"、"江淮巨族"。  相似文献   

6.
提起晚清的历史,我们就不得不想起李鸿章.然而.人们往往将他与一大堆不平等条约紧密联系起来,使他成为"委曲求全"的代名词.其实,换个角度来看,他的的确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材.作者讲述了心目中的李鸿章-国之大器.  相似文献   

7.
郭华 《考试周刊》2011,(27):36-37
李鸿章是近代外交的代表,他的外交思想对近代前期的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他的"外敦和好、内要自强"外交理念。  相似文献   

8.
清朝政府在洋务运动时期的对外主张,历来颇受争议。李鸿章在这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将中国带出了两次鸦片战争之间那种"外交虚无"的状态,主动提出了"外须和戎,内须自强"等一系列新外交理念,使中国的外交决策开始理性化,人们也常将洋务时期的外交称为"李鸿章外交"。本文试图从一个新角度,思考洋务派对外主张的得失:得失为何,得失缘何,何谓得失。不同于就史论史的微观考据研究,本文尝试从历史大背景的视角探讨李鸿章在洋务运动时期外交主张的得失及其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9.
“以夷制夷”作为一种处理对外关系的政策,导源于春秋时代,经西汉以后历代统治者的完善与发展,沿用至晚清。李鸿章继承了这一传统政策,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即结合国际均势主义理论,利用均势,利用矛盾,为中国赢得了一定时期的相对和平。但历史证明李鸿章在其外交实践中,最终还是成为悲剧人物。而他的悲剧正恰恰再次证实了“弱国无外交”。  相似文献   

10.
基于梁启超所著《李鸿章》一书,归纳分析梁启超对李鸿章的看法。梁认为李鸿章是“真将将之才”的兵家,是“为时势所造”的洋务“英雄”,是“应龙入井”的外交家;认为把晚清近四十年来之失政“皆归于李之一人”,将“怨毒集于李之一身”是不公道的。梁与李“政治上为公敌”,然能以公平之心为史,所述凿凿,所论淳淳,为今天评价李鸿章提供了一个值得认真审视的视野。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