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细亚生产方式若干问题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写下这样一段话:“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①就在这一序列中,马克思第一次表述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由于马克思从未给亚细亚生产方式下过明确的定义,因此这一概念和理论也就成为国内外学术界聚讼的焦点。仅在我国,二十世纪以来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讨论,便出现了四次高潮。②由于这一理论所具有的社会现实性,才多次引起理论界、学术界讨论的高潮,迄今,其理论魅力仍显无穷。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  相似文献   

2.
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多年来在学术界众说纷纭,一直未能取得共识。本文就亚细亚生产方式同题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 (一)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正式提出来的。他说:“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由于马克思在这里把:“亚细亚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之一,并且将它置于古代的即奴隶  相似文献   

3.
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多年来在学术界众说纷纭,一直未能取得共识。本文就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 (一)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正式提出来的。他说:“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由于马克思在这里把:“亚细亚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之一,并且将它置于古代的即奴隶制的社会经济形态之前。于是,不少同志就理所当然地把它认作是原始社会经济形态。《世界上古史纲》编  相似文献   

4.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亚细亚生产方式如何理解,历来存在各种争论.造成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解偏差的原因,主要有理论自身的局限性、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等.正确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则要把它看作是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尽管亚细亚生产方式并不适合中国历史实际情况,但仍对中国特色的社会形态理论建设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化视野下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化视野下看20世纪20年代末到40年代史学界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不难发现郭沫若、吕振羽和侯外庐对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认识是一个逐渐深化并使之中国化的过程,而"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中国化和中国社会革命实践之间又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中国化使学术界形成了社会历史发展"一元多线"的认识,这是以后打破社会历史发展"一线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6.
五种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更新和发展,对历史学的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五种生产方式学说,是逐步发展而来的。一八五九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这里既然只是“大体说来”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可以划  相似文献   

7.
半个多世纪来,学者们给亚细亚生产方式作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亚细亚生产方式学术讨论会纪要》中把它归纳为“六大说”,即原始社会说、奴隶社会说、封建社会说、混合阶段说、东方特有的阶级社会说和经济形式说。而持同一说的学者们的意见也不尽相同。到目前为止,各派  相似文献   

8.
学习和研究历史,除了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外,还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专业理论。基本原理和专业理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都是我们进行理论思维时不可缺一的武器, 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的宝库中,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尤其引人注目。马克思于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写道: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马克思恩格思全集》第13卷第9页) 这是马克思所提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但他在《序言》中对它未作任何解释,以后也没有使用这个概念。那么,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性质怎样?它包含那些内容?对此,国内外学术界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论争,迄今未有定论。论争大致分三个阶段: 本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为论争的第一个阶段。关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东方的专制制度,还是经济的停滞不前,都是在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地分析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对中国社会的作用,特别是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这是打开认识中国古代与近代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大门的一把钥匙,也是开启探索中国现代化建设模式之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10.
自马克思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一概念之后,不同国家的学者对之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探讨,其中以苏联和中国最为活跃。此外,英国、法国和日本的学者也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解读,他们多从马克思的原著出发,追踪这一概念的动态变化过程。本文介绍了他们各自对这一概念的看法,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丰富内涵,然而我们不应该局限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本身,还要进一步看清各个学者讨论此问题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讲过一段涉及生产方式发展历史的著名的话,现在通行的中文译文如下: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这段话经常被人们所引用,但对这段话  相似文献   

12.
社会形态、社会经济形态、生产方式三者呈层级包容关系 ,亚细亚生产方式从属于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形态 ;逻辑上独立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在历史存在上附着于其他主宰性生产方式 ;源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对于当今社会实践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3.
理清马克思形成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研究方法,对准确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是有益的。在马克思的学术生涯中,早期主要侧重于逻辑思辨的方法,将印度和俄国等的农村公社视为原始公有制的遗存并推论出亚细亚生产方式,即公社土地公有制。晚年则侧重于经验实证的方法,应用人类学和民族学的成果对原始社会史和农村公社进行实证研究,使亚细亚生产方式所定义的公社土地公有制和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组织联系起来,科学揭示了人类早期社会从氏族公社到农村公社的演变过程,阐明了从公有制到私有制的发展过程,最终完善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4.
以马克思对农村公社的认识过程为视角解读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就不难发现他虽然在19世纪50年代初开始研究农村公社,但直到晚年才形成对农村公社的准确认识;最初他将农村公社土地公有制视为原始公有制遗存并推导出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最后将农村公社置于原生形态向次生形态的过渡阶段并形成农村公社两重性的认识,且不再用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表述公社公有制。梳理马克思对农村公社研究的学术历程,可以探寻出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学理轨迹及其准确内涵。  相似文献   

15.
亚细亚生产方式若干问题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形态、社会经济形态、生产方式三呈层级包容关系,亚细亚生产方式从属于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形态;逻辑上独立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在历史存在上附着于其他主宰性生产方式;源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对于当今社会实践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就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来说,它最初是被马克思用来表述社会形态演进的起点,尔后由于原始社会的科学发现而放弃了这一概念;就东方社会发展的特殊道路而言,马克思并未放弃这一概念,而是借助于它的特定内涵,得出了东方社会具有独特发展道路的结论,使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获得了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7.
<正> 自本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亚细亚生产方式”就成为史学界与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并很快由纯理论的探讨上升为政治斗争,进而导致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史大论战,它对于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史学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但时至今日,对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探讨一直未能形成一致的看法,笔者不揣冒昧,想通过对马克思的历史观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作一粗浅比较,对此重大理论问题提出一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恩格斯、斯大林在奴隶制问题上的观点是不同的:斯大林认为,“五阶段“中的奴隶制阶段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所以用它来推断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古代历史进程;恩格斯则没有把“三大时期”中的奴隶制时期当成现成的公式来作上述推断。对于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恩格斯在他的著作中没有采用“亚细亚“这个名称,但并没有否认这种“生产方式”的存在,事实上,在他的一些论述中是提到了这种“生产方式”和这个历史阶段的。  相似文献   

19.
对于马克思提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一概念,争论首先是在苏联引起的,除了官方的争论外,许多学者也加入了争论的行列,争论不外乎是否存在亚细亚生产方式。文章分析了苏联讨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背景,并对两种不同的观点分别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马克思研究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动机和有关论述,以及他对亚细亚生产方式涵义和有关涵义的阐述,指出亚细亚公社所有制是指原始公社所有制或村社,亚细亚所有制是指村社和国有制的综合体,亚细亚生产方式是指以亚细亚所有制为基础的东方阶级社会。这是三个涵义不同的概念,第一个概念有普遍性,后两个概念则有地区性。同时也指出,东西方社会各有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