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唯物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派别,强调只有改善女性的物质生活条件才能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作家林小琴在《苦甘蔗》这部作品中对华裔女性的遭遇进行了深刻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华裔女性在肉体和精神上的遭受的双重压迫,展现了华裔女性为争取独立、改变自身社会地位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相似文献   

2.
美国华裔文学在美国多元文化语境中不断获得发展,并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逐步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关注和美国主流文学界的承认,开始进入美国主流文学史和文学选集。中美文化语境中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不断超越译介和一般性的评述。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华裔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成为华裔在学术研究界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挖掘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空间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美国华裔戏剧的历史发展与华裔在美国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华裔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舞台形象,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华裔的社会地位。从19世纪中期华人移民美国开始到20世纪中期的近一百年期间,在美国的华裔舞台形象经历了智力上被幼儿化、外貌上被妖魔化、文化上被另类化的负面化的过程。这些形象广泛见诸于美国社会。匡正华裔刻板形象的努力是促成美国华裔戏剧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这些负面形象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从历史的视角了解美国华裔戏剧的产生和发展。文章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的华裔舞台形象进行梳理和阐释,说明华裔舞台形象的负面化与20世纪70年代崛起的华裔戏剧的相关性,并说明戏剧舞台不仅是华裔的表演平台,也是他们实现自己政治和文化诉求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4.
近五年来,国内学界对美国华裔小说的研究继续得到了推进。从主题内容研究来看,国内学界重点论述了美国华裔小说蕴含的族裔身份意识、中国的文化观念以及中美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或融合关系。从人物形象研究来看,国内学界分别解读了美国华裔小说里的父亲形象、女性形象、华人形象和中国人物形象。从意象符号研究来看.国内学界分析了特定的物象“骨”、“香港”、“唐人街”和“铁路”。从艺术手法研究来看,国内学界阐释了美国华裔小说的主要书写方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者针对美国华裔小说的其他内容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赵小和 《新高考》2009,(2):13-13
1.华裔科学家钱永健获诺贝尔奖2008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总结的成功的几个因素:一是兴趣,中学时代就已经喜欢并痴迷起科学;二是色彩,喜欢颜色,颜色让他的工作充满了趣味,并使他坚持不懈;三是动力,父亲和导师因为癌症去世促使他投入更多精力把绿色荧光蛋白运用到癌症治疗中。把研究成果应用于攻  相似文献   

6.
社会存在作为一种实际的社会生活过程,对美国华裔学者的中国史研究有着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体验构成美国华裔学者史学研究的基础;社会经济史作为美国华裔学者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对其所处的社会存在的某种反映;思想文化史研究作为华裔学者研究的重中之重,不仅没有否定其社会存在的作用,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讲,反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  相似文献   

7.
研究以父亲参与为主要切入点,对父亲参与亲子阅读活动的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亲子阅读中父亲参与的程度不乐观,认识存在偏差;重视亲子阅读物质环境创设,忽视精神环境营造;亲子阅读材料选择主观且存在困难;缺乏开展亲子阅读相关知识技能,社会支持不足。文章建议:正确认识亲子阅读的价值,提高父亲参与程度;创设良好的亲子阅读精神环境;发挥社会导向作用,有效支持父亲参与。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对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兴起和深入,汤亭亭很快成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界关注的焦点。30多年来,全国共发表各类研究文章百余篇,从诸多角度探讨汤亭亭及其创作的方方面面。虽然成果颇丰,但也有局限。首先是视角多有交叉,较多关注女性主义和文化冲突,没有深究作品中的深层内涵和现实意义;其次是易陷入唯文化研究的怪圈,盲目地认为华裔作家借用中国文化就是认同中国传统,没有看到华裔的美国属性和华裔特征;再次是大多孤立地研究一部或两部作品,未能看到三部小说之间存在的共性及所反映的作者认知的升华。  相似文献   

9.
正近期有一则新闻,一华裔单亲爸爸从小帮女儿洗澡到10岁,女儿的老师无意得知此事后报了警,儿童福利局介入,法庭判决女孩不能再跟父亲住,结果父亲为留住女儿,不惜挥刀阻拦,被警察击毙。究其原因,国外的法理原则认为,孩子是社会而不是父母的,所以国家会保护孩子。而在中国,则认为孩子是父母而不是社会的,所以孩子在父母手里可以被肆意而为。  相似文献   

10.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美国华裔作家中.赵建秀和汤亭亭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两位作家.作为美国华裔文学和文学传统的先驱和开拓者,他们都积极找回并重述被美国主流文化淹没的美国华裔的历史.颠覆历史的权威以及历史是延续、无缝隙的观念,在历史的裂缝和断裂处重新塑造美国华裔的历史.本文试图对美国华裔作家的杰出代表赵建秀的<唐老亚>和汤亭亭的<中国佬>进行深入地解读,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而探讨美国华裔作家如何在文本中借助中国文化资源寻找精神的"父亲",改写中国文学与文化书写,消除性别化的刻板形象,建构华裔的男性气质.  相似文献   

11.
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并受到社会文化经济因素的多重影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已有大量研究者对父亲参与教养作了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更正了长期以来忽视父亲作用的观念。然后总结了父亲参与儿童教养的划分维度、影响因素及现实意义,并对父亲参与孩子教养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华裔女性作家及其作品在美国文学及文化研究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国内学者对华裔美国作家,尤其是女性作家及作品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对于亚裔女性同性恋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和论述则更是凤毛麟角。文章拟对亚裔女作家崔洁芬(Kitty Tsui)的写作运用怪异理论和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进行研究与分析。作为华裔女性和一位同性恋者,崔洁芬当属社会"非主流",饱受社会主流文化的忽视,甚或蔑视和歧视。在其作品里,崔洁芬重点描述对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异性恋霸权主导、同性恋憎恶和同性恋歧视的反抗,同时讴歌赞美同性恋者间爱情之美、之真、之纯。借助其作品,崔洁芬试图构建华裔美国女同性恋者在美国社会的独立主体地位和身份。  相似文献   

13.
魏蓉婷 《文教资料》2011,(14):30-32
美国华裔文学作为少数裔文学中的一个亮点,集中体现了现当代华裔作家对自身族裔文化身份问题的探究与反思,他们通过小说的表现形式,从华裔家庭内部关系冲突中攫取素材,对华裔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知进行解析注释。这些小说中,父辈与子辈间的代际文化冲突是一个鲜明的主题,由于华裔男性在文化地位与社会地位中的尴尬处境,父与子的关系模式不仅能反映文化因素在华裔家庭内部的影响与变化,而且可溯及两种异质文化由对抗到融合的主要线索,有助于理解当代华裔文学的独特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的视角探讨华裔美国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一书以及对该书的评论研究中的"缺场因素",并揭示文本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是如何影响了该书的叙事模式和评论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5.
卢燕 《早期教育》2014,(10):45-47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影响,父亲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家庭角色,承担着重要的育儿职责。然而,受传统观念、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情况如何呢?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并为父亲们参与家庭教育提供借鉴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美国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处女作㈣讲述的是旧金山唐人街上一个普通华裔家庭的故事。母亲遭莱拉的父亲遗弃后,嫁给了利昂,有了女儿安娜和尼娜。安娜和生意合伙人的儿子相爱,但由于两家合作破裂,两人的恋情遭到了父母的反对,安娜最终跳楼自杀。尼娜试图逃出家庭阴影,去纽约成了一名空姐。  相似文献   

17.
谭恩美是当代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在美国和中国都有着广泛的影响,“是英语世界的文学批评界与汉语的文学批评界所认可的小说作家”。因此,邹建军教授选择她作为自己攻读博士学位的选题,就美国的华裔作家而言,可以说是慧眼独具。关于谭恩美的研究,我国已经有学者作了这方面的先期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何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前进,这不仅是对他的考验,也是对他的期望。他果然不负众望。现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把他的论文《“和”的正向与反向: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伦理思想研究》收入“文学伦理学批评建设”丛书出版,这可以看成是对他艰苦努力的一种肯定。  相似文献   

18.
由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可知情感因素在二语习得中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本文以情感过滤假说为理论依托,结合华裔的特殊性,釆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践观察和访谈的方法了解态度这一情感因素对泰国华裔中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世界教育信息》2008,(5):62-62
根据一项调查,由于社会、文化以及家庭因素比其他族裔优异,纽约市的华裔已成为全市教育最成功、杰出的族群。在25岁以上的青年中,华裔在高中辍学率比其他族低,拥有学士以上学位的也比其他各族多。  相似文献   

20.
美国主流文学中的华裔是被作为他者进行再现的,其形象具有定型化的特点。美国华裔文学出现后,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华裔文学中华裔形象的再现经历了从自我东方化到对主流社会的文化霸权主义进行渗透、解构和重建的历程。后殖民理论视角下的华裔文学中的华人形象再现,揭示了再现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及再现与权力的关系问题。华裔文学中自我再现的变化是美国社会各种权力竞争、变动的结果,重建自我是对主流文化霸权主义进行抵抗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