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教学重点详略分明地再现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 ,真实地展现人物性格。二、课文解读这是一篇纪实性的文章。文章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 ,表现了长妈妈的性格特点。作者通过对儿时往事的回忆 ,表达了对长妈妈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怀念。三、教学过程(一 )内容呈现 认真地朗读课文 ,通过再现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 ,体会长妈妈真实的性格特点以及作者对她的怀念之情。(二 )问题情境 这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你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提出一个最值得探讨的问题吗 ?(三 )交流对话1 .教师与学生对话话…  相似文献   

2.
师:提起鲁迅先生,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在初一上学期学习过他的一篇散《从百草图到三味书屋》,中写到的那位讲述美女蛇传说的故事高手——长妈妈,是对鲁迅童年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鲁迅先生曾在好几篇章中提到她,有一篇章《阿长与<山海经>》即专门回忆作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鲁迅先生终其一生没有写成一篇专门回忆自己母亲的章,而对一个普通的保姆却花了不少的笔墨,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章——《阿长与<山海经>》。(教师板书课题)。  相似文献   

3.
师:提起鲁迅先生,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在初一上学期学习过他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写到的那位讲述美女蛇传说的故事高手--长妈妈,是对鲁迅童年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鲁迅先生曾在好几篇文章中提到她,有一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即专门回忆作者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鲁迅先生终其一生没有写成一篇专门回忆自己母亲的文章,而对一个普通的保姆却花了不少的笔墨,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  相似文献   

4.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记实性的文章。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在长妈妈去世三十年后,作者仍写此文来纪念她,可见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厚感情。文章几乎是按照生活的原样,真实而意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  相似文献   

5.
鲁迅笔下的《阿长与(山海经)》一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作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达了作对一个下层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6.
薛锁英 《语文知识》2014,(12):81-82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回忆的是一位小人物,处在当时社会最底层没名没分甚至连姓名都不为人知的保姆——长妈妈。这篇散文满含感激,深情回忆了作者自己幼时与保姆阿长相处的几个片段,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真挚温馨的真情之美。  相似文献   

7.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在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按照生活的原型,采用白描手法,真实地再现了鲁迅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阿长是一个旧式劳动妇女的典型。作者穷其形、尽其相,使人物形象呼之欲出,鲜活动人。这主要得益于作者“抑”和“扬”写作手法的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8.
李军 《教师》2008,(1):58-5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这篇文章是对儿时保姆的回忆,这位保姆不识文断字,又有些愚昧迷信,甚至连真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作者回忆了自己与保姆相处的一些平凡琐事,这些事件表现长妈妈对幼年鲁迅深深的爱,从而也表达作者对长妈妈深深的怀念。  相似文献   

9.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回忆少年生活的一篇记实散文 ,选编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的第二单元。这个单元要求学生掌握材料的详略与中心的关系。因此 ,教这篇课文 ,我本着这个要求去指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比较长 ,它几乎是按生活的原样 ,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 ,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因此 ,我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边读边归纳出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些事。同学们归纳总结出以下几件事 :(1)无名无姓的女工 ;(2 )日常的粗俗 ;(3)烦琐的规矩 ;(4)讲“长毛”的故事 ;(5 )谋害隐鼠 ;(6 )主动给“我”买来《山海经》…  相似文献   

10.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意义何在?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把这个民间传说的故事写得娓娓动听,有声有色。显然鲁迅是带着很大的兴味来回忆这个故事的。他认为这个故事是百草园生活中不可少的部分,是他的乐园的一个方面。童年的鲁迅感到这个优美民间故事的魅力,长大以后,更理解它的实质:人们要时时警  相似文献   

11.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我”与长妈妈一起生活的一段经历.以自己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表达“我”对长妈妈无限的怀念与同情之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导学创意】《阿长与山海经》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纪实性文章,全文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现了长妈妈淳朴善良的性格特点。鲁迅的作品普遍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往往较晦涩,常常于写人记事的平淡的笔墨间蕴蓄着深邃的思想,而且在回顾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对儿时保姆的回忆,这位保姆不识文断字,又有些愚昧迷信,甚至连真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作者回忆了自己与保姆相处的一些平凡琐事,这些事件表现长妈妈对幼年鲁迅深深的爱,从而也表达作者对长妈妈深深的怀念.  相似文献   

14.
李超 《现代语文》2007,(2):116-116
《朝花夕拾》是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充溢着个体生命的童年时代与人类文化发展的童年(原始)时代所特有的天真之气。这里展现的是一个“人间至爱者”对于人类生存的基本命题“爱”与“死”童年体验的追忆与思考。在“爱”与“死”的“反顾”里,既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显露着鲁迅心灵最柔和的一面,又内蕴着深沉而深刻的悲怆,两者互为表里,构成了《朝花夕拾》的特殊韵味。正是由于对人类生存的基本命题的思考,在长妈妈病逝多年之后,早已逝去孩童天真的鲁迅发出了他那特有的生命的祈祷与呼唤:“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朝花夕拾》是包括《阿长与〈山海经〉》在内的十篇回忆片断,这一组散文以深情、平易、清新、舒展的笔调,记述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抒发了对亲朋和师友的诚挚怀念。在鲁迅的作品中,《朝花夕拾》是最“个人化”的——散文这种文体如周作人所说,本就是“个人的文学之尖端”。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于1926年对自己的过去,特别是童年生活进行了痛快的回忆。这些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和其他一些文章结集为《朝花夕拾》。在这本带有浓厚自传色彩的散文集里,鲁迅用恬淡的笔调展现了一幅幅迷人的童年时代的生活图景,缅怀眷念那些与自己生活相伴的人和事。  相似文献   

16.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小说家,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式的描写。童年不仅仅是鲁迅文学描写、表现的对象,也是鲁迅作品的结构和立意的支撑,同时也体现了鲁迅对儿童童年生活的态度和关注,并由此提出了一些儿童教育的思想。因此鲁迅在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同时也可以被认为是儿童教育家。正如柳亚子先生所推崇的那样:"近世对于儿童教育最伟大的人物,我第一个推崇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1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是鲁迅对自己已逝童年生活的回忆,百草园中那些拟人化了的动植物,历历可见,声声可闻,充满着童真稚趣,为我们写童年生活回忆类文章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8.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集子里所写十篇“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文章中的第二篇。这是一篇专门回忆和纪念作者童年时的家中保姆——阿长的文章。在初一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狗·猫·鼠》《二十四孝图》《五猖会》(都收在《朝花夕拾》中 )等篇目里也多次提到了她。可见阿长给鲁迅的童年生活留下了多少难以磨灭的回忆 !《阿长与〈山海经〉》中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童年鲁迅与阿长相处的情景 :对“我”拔草翻石头的告发 ;夏夜挤“我”睡席的“大”相 ;元旦早起为“我”塞福橘 ;平日里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告…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本中的长妈妈是鲁迅儿童时代的保姆,她帮鲁迅找到了“最初得到的最为心爱的宝书”——《山海经》,《山海经》给了少年鲁迅强烈的“震悚”并产生无比的“敬意“,因而也使鲁迅对长妈妈终生怀有感激和怀念之情。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阿长与〈山海经〉》形成了单一的阅读视角和解读——诠释者较多地注目于从政治角度和民粹立场来阐释,把阿长阐释为劳动人民美好品质的化身,而忽略了鲁迅内心的冲突与紧张造成的压力,  相似文献   

2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当中.这部集子收录的都是他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