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出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是语文课堂追求的境界。有了浓浓的“语文味”,我们的课堂才会实现诗意的回归,建构语文与生命融合的独特时空,令师生徜徉其中,流连忘返。语文课堂如何彰显“语文味”。“语文味”源自哪里?特级教师王文丽《给予树》一课的教学,也许能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2.
蒋万利 《学语文》2008,(1):50-50
语文课堂上的“语文味”应从哪些方面去体现呢?首先,运用朗读读出“语文味”。读是对文本语言的触摸,在朗读中应该凸显“语文味”。可在我们很多的语文课堂里却听不见书声朗朗,即使有也是走过场。充当一种不得不经历的环节,我们还见到把语文课的朗读剥夺的现象。凡此种种是把语文课的“语文味”给大大抛弃了。  相似文献   

3.
在不断探索中,我们的语文课堂最终回到了原点,那就是“语文”就是以人为本,促进儿童的发展。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要提倡精瘦不失“语文味”。  相似文献   

4.
当新课程的春风拂面而来时,我们看到了语文课堂产生的巨大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语文课堂所呈现的应该永远是那股浓香四溢的语文味。什么才是“语文味”呢?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导师程少堂给“语文味”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为前提,通过情感激发、  相似文献   

5.
当新课程的春风拂面而来时,我们看到了语文课堂产生的巨大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语文课堂所呈现的应该永远是那股浓香四溢的语文味。什么才是“语文味”呢?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导师程少堂给“语文味”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为前提,通过情感激发、  相似文献   

6.
特级教师王爱华提出,小学语文常态课堂应具有“语文味、儿童味、家常味”。“语文味”“儿童味”“家常味”三位一体、三“味”共生,是对前阶段“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课堂的彻底反思,是以所有儿童的名义向语文课堂要效率的响亮呼唤。  相似文献   

7.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其评价的首要标准是它是否具有“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回归语文教育的本色---“语文味”,就成了一个重要命题。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论述:从多“读”上呼唤“语文味”的回归;从多“品”上呼唤“语文味”的回归;从多“写”上呼唤“语文味”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应该怎么上,还孩子们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一直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探讨和努力的话题。一位名师说过:“语文教学要回归本色.即追求平实、平常、真实的语文课堂,以实现课堂的有效性教学”。也就是说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著名教师王菘舟老师曾说过:“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堂教学已逐渐趋向于理性的回归,课堂教学正“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味”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应有的体现。实践表明,要想让语文课堂彰显出浓厚的语文味.教者必须不折不扣地让学生在课堂中“读味”,“言味”“析味”。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语文课堂出现了许多非语文化倾向,即“语文味”的却失。因此我们要净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环境,把不是语文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富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海纳百川,长于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才有可能上出洋溢着浓浓文学味的语文课,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语文课堂的确发生了许多变化。我在参加一些听评课时,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这节课‘语文味’很浓!听得有劲!”“这节课‘语文味’淡了些,好像少了点什么。”看来,“语文味”一词已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也影响了一大批语文教师的成长。你一定会问:什么是真正的“语文味”呢?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呢?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当下我们的语文课堂呈现出的形式多样、课堂热闹的状况,却让语文课变得华而不实,语文课少了许多“语文味”。我认为语文课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并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赏析、运用,才能将语言、知识和情感等转化为语文能力,积淀为语文素养。因此,应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3.
随着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育教学取得了巨大成就。可是.与此同时我们语文课堂承栽的非语文的东西太多了.使得语文课失去了原来的“语文味”。如何使我们语文教学重拾“语文味”成为摆在我们广大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重大研究课题。本文就这一课题展开了有效探究.以供广大同仁参考与指正。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语文课堂出现了许多非语文化倾向,即“语文味”的却失.因此我们要净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环境,把不是语文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富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海纳百川,长于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才有可能上出洋溢着浓浓文学味的语文课,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让语文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语文味”这三个朴实而厚重的字眼,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同。“语文味”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语文味儿”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然而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促进语文味的生成,确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就语文课堂如何生成“语文味”,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16.
徐茹 《文教资料》2011,(30):63-64
语文教学必须充满情感才是有生命力的。但语文教学仅做到“情浓”还不够,还要有浓浓的“语文味”。“语文味”是指由“语文”和“人文”共同调制出来的、语文课堂教学应有的“味”。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文和人文的内涵,让语文教学情浓“味”更浓。  相似文献   

17.
王桂霞 《宁夏教育》2013,(7):107-108
好课的优点大都相似,即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学生的参与意识强烈,情绪高,兴趣浓,就会学得津津有味。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是一个三维空间,既要教出“语文味”,又要充满“艺术味”和“科学味”,即语文教学的“三味”课堂。  相似文献   

18.
南通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王爱华提出,小学语文课堂要达到“三味”,也就是“语文味”“儿童味”“家常味”。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反思:初中语文如何践行“三味”呢?在聆听了较多的专家的课,在与同行探讨一番后,我觉得初中语文也应该践行“三味”,即“语文味”“生活味”“成长味”。  相似文献   

19.
单华英 《现代语文》2011,(10):33-34
语文课堂缺少“语文味”是当下语文课堂存在的普遍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对新课标的理解与执行存在分歧,存在误区:二是原有的高考目标依然严重干扰日常语文课堂,三是语文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不够理想。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语文教师可作四方面的追求:课堂诵读字正腔圆,语言锤炼细腻香甜,情感之泉绵绵涌动,思维之翼徐徐打开。  相似文献   

20.
彭捷 《新疆教育》2012,(16):229-230
如何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成为学生心目中喜欢的课程,是我们语文教师一直探讨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感觉应该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五味俱全”,即“人文味”、“人情味”、“文学味”、“生活味”、“新闻味”,只要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真正的“活”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