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先秦《楚辞》作品乃至后人的仿效之作中存在着一个以“远游”为线索的作品系列.虽然,《楚辞》式的远游不能完全等同于仙游,然而它们以“游”为核心构架篇章的创作类型和表现形式对后世游仙诗提供了一个恢弘博大的艺术范式.因而深入细致地剖析这一作品系列,对理解游仙的渊源和嬗变是十分有益的.以逻辑顺序从远游的缘起、远游的准备、远游的过程和远游的归结四大板块来分析远游的结构模式,试着对《楚辞》远游文化进行总体性的描述.  相似文献   

2.
《远游》与屈原的其他作品相比,题旨相异,而其中“游”之范畴,是全诗的内核。结合屈原《远游》创作时的贬谪背景,从“游”之源起、途径、困境,以至旨归,来说明诗人的“游”论及其审美,阐述《远游》申述去、隐的身“游”并心“游”。  相似文献   

3.
《远游》以“重曰”为界分为原作和拟作两部分,原作为淮南王刘安的绝命辞;拟作实即《广骚》,为扬雄模拟《离骚》、《大人赋》而成的集句式的百衲体;刘歆将其附益在《远游》之下。两者分别对中国诗歌的游仙诗与玄言诗产生很大影响。司马相如《大人赋》借鉴了《远游》原作的首、次韵而自铸伟辞。  相似文献   

4.
《新民晚报》消息,近些年王蒙一直笔耕不辍,继去年出版小说《闷与狂》后,宝刀不老的王蒙出书解读《论语》。王蒙觉得,理解《论语》也得与时俱进,比如那句"父母在不远游"。他说:"现在远游的标准跟孔子那时候不一样了,现在的远游是指的上火星,只要我们没离开地球那都不算远游。"王蒙还对"天下归仁"做出解读,他认为,"天下归仁"是一种文化理想主义,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是一种很可  相似文献   

5.
汉代隐逸文化对屈原、宋玉有所继承,又有出新。比较《离骚》与《远游》可知,屈原的隐逸,只是“求志”的手段,所以反复再三后,最终没有离开楚国;而《远游》最终走向了隐逸.且由对现实社会的否定而否定长勤有限之人生,表现出对与天地同体境界的渴望与追求。可以认为,《远游》乃汉人之作。此外,从《远游》与《惜誓》、《哀时命》的比较中,进一步证实此一观点。  相似文献   

6.
我国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写下了许多瑰丽的词章.这些词章,至今仍然脍炙人口,如《一剪梅》以其通俗而清新的语言,把自己的离情别恨,抒写得形象而深挚.然而,对于这首词却存在不同的解释,尤其是开头三句,有人说“是写她和爱人分别时的情景:在荷花凋谢的水边,她的爱人独自踏上兰舟离去.”(见中国科学院《唐宋词选》)这可能是受伊士珍的影响.伊土珍在他的《琅(?)记》里说:“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这个记载表明:词的写作时间,是易安结婚未久.李清照于元符二年(1098),十八岁那年同赵明诚结婚,那么作词的时间应是在她婚后一二年.这也表明词的写作原因:即所谓负笈远游(一说去读书),殊不忍别.伊土珍这段话,表面看来似乎合于情理,但细加推敲,却是漏洞百出.首先,这首词不是写于赵明诚远游之前,恰恰相反是在别离之后,从词中“云中谁寄锦书来”可见;其次,如是写于行前,也就  相似文献   

7.
从老舍小说《四世同堂》的第一部《惶惑》出发 ,着重从老舍小说语言运用的特征入手 ,归纳了三个方面 :一、突出人物个性 ;二、讽刺、幽默 ;三、地方方言的运用。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老舍小说语言的整体特征  相似文献   

8.
精巧———李清照的用词李清照的词语言很有特色。评论者有说她的词语“能曲尽其意”(王灼《碧鸡漫志》)的;有说她的词“善于用浅俗、清新的语句描绘出鲜明、动人的形象”(胡云翼《宋词选》)的;还有说她的词语言“清新活泼,轻松含蓄”,“婉约俊秀”(见林庚、冯沅君《中国历代诗歌选》)的。我的看法是,李清照的词,其语言形成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用词精巧。以《一剪梅》为例。据元代伊士珍《瑯记》载:“易安结錞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这首词表达的思念丈夫之情是极其明显的…  相似文献   

9.
邢福义先生写文章,重语言事实,更重语言事实的追踪。本文以《事实终判:“来”字概数结构形义辩证》(《语言研究》2011年第1期)为例,来谈谈邢先生是如何追踪语言事实的。对于概数“来”字的研究,2010年6月21日,《光明日报》国学版发表了邢先生的《“十来年”义辨》,由于篇幅的限制,只有2千多字,很多问题邢先生没有展开说。  相似文献   

10.
再论曹植的游仙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曹植游仙诗创作的文学渊源、指导思想和艺术寄托三个问题。首先从作品取材及构思模式等方面,论证其渊源于《楚辞》及其楚巫文化,主要不源自《庄子》一书及秦汉以来的道教文化,它受《远游篇》和屈原作品的影响极为明显。其次论证其创作的指导思想是汉魏之际的名理学,而不是道教求仙思想,其动机也是咏怀而不是求仙,曹植游仙诗的思想倾向与其轻爵禄而重声誉,与他追求永生的声名和超常的精神能量是完全一致的。再次论述了其艺术寄托表现的多样性,包括暗示性、意向性、反衬性、比拟性等多种寄托方式,具体分析其代表作《远游篇》和《升天行·扶桑之所出》,并引述其表文内容来印证诗中的双关、比拟确实存在。  相似文献   

11.
《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的发表,对于文艺界、学术界都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许多同志学习了毛主席的这封信,从各方面对形象思维问题作了探讨。本文想从语言、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关系,来谈一点学习的体会。一、要说明语言和形象思维的关系,首先要说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是什么?马克思说:“语言……是社会产物”。①列宁说:“语言是人类最重  相似文献   

12.
植小怀大,有志于整理《司马相如集》。不过,《大人赋》与《楚辞·远游》的关系,却颇为棘手:话说纷呈,聚讼已久,或有说而不敢苟同.或定疑而尚未释疑。现不揣南陋,谨质疑如下,以求教正于诸前辈及其他同志。一、写作年代后征《远游》云:“羡韩众之得一”,洪兴祖《补注》引《列仙传》云:“齐人韩终,为王采药,王不肯服,终自取之,达得仙也”(《楚辞补注·远游》人韩众(又作终)之事,始见于《史记》之《秦始皇本纪》,始皇王十二年载.“园使韩终、俱全、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又,三十五年载,“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  相似文献   

13.
在1999年《胡乔木谈语言字》一书出版之际,我们曾写过一篇评介章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称他为“字改革和汉语规范化的推进”。现在,从世纪之初来回顾上个世纪中国字改革的历程,我们应该说:胡乔木是20世纪中国字改革的杰出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敦诚诗之编年、张宜泉《春柳堂诗集》、敦敏《懋斋诗钞》三个方面稽考了曹雪芹晚期生活中一次远游的原因、时间、结果等。  相似文献   

15.
《阿Q正传》是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先生的第一篇著名的小说。该小说自发表后已被陆续翻译在了英、法、日、俄等二十几种语言文字,成为全世界进步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本文试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阿Q正传》为例,从选词、句型句式结构及修辞等方面来探讨杨氏夫妇《阿Q正传》英译本在语言方面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6.
<正> 什么是“语文”?历来还是有争论的。一般认为,“语”好理解,就是语言。而争论的焦点好象在“文”怎样解释。是文字?是文学?还是文章?张志公同志为此写了一篇文章:《说“语文”》(载上海《语文学习》一九七九年第一期)。文章说到这个课程的名称是全国解放前夕叶圣陶同志在华北一次教材会议上提出来的。后来,叶老的《教育书简》(中)在《教育研究》一九七九年第四期上发表了。其中第十九条说到这件事。叶老说:“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 不可偏废,故合而言之。”这就明确地肯定了“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相似文献   

17.
《楚辞》中存在着一个以远游为主题的作品系列。这些篇章在本表层的差异背后,潜藏着共同的结构模式。按逻辑顺序,此模式可以分解为远游的缘起、远游的准备、远游的过程,远游的归结四大板块,它对后代游仙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楚辞》中的《远游》、《大招》是否为屈原所作,前人局限于从文学、历史、哲学、民俗学等方面寻找理由,不仅片面,且有弹性,至今仍为悬案。本文更换一种方法,从汉语词汇发展史的角度考察,兼及抄袭和行文时的思维混乱,证明这两篇非屈原所作。  相似文献   

19.
拜读郑文先生的《驳<“九歌”作于汉代诸证>》①一文,受益良多。唯郑艾先生言《楚辟·九歌》所写的“东皇太一”就是“大乙”(汤),似街有商榷余地。郑文先生说:“就现存有关成汤的材料说,他在商朝,不但是受天命的人王,而且是执掌宗教权力的巫师.在他死后,被好鬼的殷入升华为神,是很自然的.”郑文先生接着引用《庄子·大宗师》、《楚辞.远游》、《左传·昭公元年》等资料,说明传说、高辛氐之二子等,就是入而成星的例子,来证明“后人进一步把神化了的扬升华为列星,这也是很自然的”.  相似文献   

20.
《植物的种子》教学实录发表后,许多老师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作为执教者,由衷地感谢,感谢老师们的帮助、指教。 最近认真研读了发表在本刊94年第四期上的“《植物的种子》教学语言商榷”一文,一方面感谢王老师指教,同时又对文中关于自然课教学语言的“严密性”、“完整性”、“全面性”问题,有些想法提出来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