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北京师范大学学报》85年第2期发表了关坤英的《〈庄暴见孟子〉的论辩术》一文。该文对《庄暴见孟子》的论辩术评价很高,说“它以严密的说理,巧妙的论辩,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说理论辩的范例。这篇文章说理的明晰性、透彻性,说理的逻辑性、通俗性、趣味性,不仅为历代学者所称道,而且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不失其光彩。”  相似文献   

2.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部散文集,集中体现了孟子的学术思想和高超的论辩艺术,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主要表现在主体风格和表达形式两方面,其散文中的民本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多方面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论战中形成的论辩艺术——谈孟子辩术的形成及其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二方面对孟子的论辩艺术进行论述。一方面 ,从孟子当时所处的社会变革的大环境 ,分析了孟子论辩艺术的具体形成 ,说明了孟子“予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的客观现实 ;另一方面 ,从《孟子》七篇中采撷若干史料分析孟子论辩方法的具体运用 ,说明孟子论辩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相似文献   

4.
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征,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孟子要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其论辩就必须要有严谨的逻辑性,而《孟子》中就运用了大量的逻辑学中的推理方法,如对三段论、二难推理、类比推理方法的运用以及它们的综合使用,这样就使《孟子》具有强烈的逻辑思辨色彩。逻辑推理方法的运用不仅让孟子在说理中战胜了对方,而且对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当代人思维过程的严密性和论辩技巧的科学性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孟子是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一生以继承孔子之业、宣扬儒家道统自任。他周游列国,对各国国君宣传其"仁政"、"王道"思想,同各种非儒的思想进行论辩。今天的很多成语就源自于孟子的这些论辩活动,其中表达了孟子的关于君王为政、个人修身等见解,体现了孟子铁肩担道义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孟子》一书的论辩艺术前人多有论述 ,本文认为 ,孟子的“好辩”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张 ,实现“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远大的抱负。孟子的论辩技巧十分高超 ,如引人入彀、层层进逼 ,以诡辩对诡辩的手法颇引人入胜。同时在论辩时善于使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7.
孟子是以“好辩”著称的,他善于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辩论,或借题发挥,或因势利导。其文气势磅礴,逻辑严谨,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有极大的说服力,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是对话体论辩文,体现了孟子论辩之术的众多高超之处。一、抑扬兼施,诱导启发。文章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针对梁惠王因施小恩小惠与百姓而矜功自得的心理,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使梁惠王认识到自己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生计问题,否定了其盲目自大心理,这是抑”。同时,针对其渴望使民加多,希望得民众拥护的心理,孟子又给以肯定和勉励,使得谈话能得以进行下去,然后…  相似文献   

8.
《孟子》中的一些篇章逻辑不严,存在诡辩现象,将孟子的诡辩置于论辩中进行微观分析和宏观归纳就会发现,孟子为了阐释自己的理论,以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和穿凿附会、无类比附这两种手段与对手进行论辩。孟子的诡辩符合个人性格,同时,《孟子》处于语录体和论说体的过渡期,诡辩也是体制使然。  相似文献   

9.
喜欢孟子的人都津津乐道于孟子的论辩艺术。在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诸侯王推崇的是富国强兵之术,讲“仁政”的儒家学说试图大行天下,无异于缘木求鱼。但孟子的学说在当时之所以还能成为一门显要的学问,与其说是因为儒家学说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先秦诸辩中,孟子的论辩最具艺术特色。孟子的论辩,不像孔子般长驱直入,也不像庄子善于托物寓理,而是在战略上,能够充分考虑到论辩另一方的地位、权势,进而抓住其相应的心理反应,善于审时度势;战术上以攻为主,但攻击时环环设下圈套,显出温而不火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