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捕蛇者说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对于其中的“以”字,有如下几种注释: (1)以啮人:以,拿,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 (2)以啮人:以(这种蛇)咬人。(《古代散文选》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年) (3)以啮人:(如果)已经咬了人。(吉林师大《古代汉语》教材,1972年)  相似文献   

2.
“以”字作连词,人们都知道它可以译为“而”、“因为”、“而且”等。但是它还有一种译法,人们未予重视。这就是当“以”表示两分句之间的假设关系时,可译为“假设”或“如果”。例如: (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2)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论积贮疏》)  相似文献   

3.
备课摘记     
初中语文第五册《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以啮人,无御之者”一句中的“以”字,教材和教参均无注释。教学中有的把它解作“用”,“用啮人”,显然不通;有的把它解作承接连词“而”或解作介词“以至于”,也欠妥当。那么,“以”字在这里究竟作何解释呢?我们认为,根据  相似文献   

4.
衬托对比针砭时弊———《捕蛇者说》的艺术特色江苏/王丽蕾《捕蛇者说》是唐代柳宗元被贬官永州时写的。“衬托对比,针砭时弊”是本文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即第1自然段)又分三层意思:1.“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强调蛇毒性猛烈可...  相似文献   

5.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是中唐著名的文学家、改革家.他在流贬永州时所写的《捕蛇者说》中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异蛇”之毒,无与伦比,堪称蛇毒之最.但永州之人为了用以“当其租入”,不顾生死,“争相奔走”而捕之.作者针对这个血淋淋的悲惨现实,愤然指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相似文献   

6.
《捕蛇者说》是柳宗元纪实性的传记散文名篇 ,《种树郭橐驼传》则是“幻设为文”、“以寓言为本”的传记散文名篇。两篇文章虽一实一虚 ,但都寄寓了作者的政治思想 :为政和居官是否有“生人之意”、政治主张 :改革弊政。但再读《捕蛇者说》和《郭橐驼传》 ,却发现两篇文章还有诸多相同处 :一、两篇文章的人物有相同处1.都有一手绝好的技术。蒋氏有一手捕蛇的好技术 ,是长期和“触草本 ,尽死 ;以啮人 ,无御之者”的毒蛇打交道的过程中练成的。并凭着这好技术“独存”、“比乡邻之死则已后” ,也凭者这好技术活得“熙熙而乐” ,使“永之人争奔…  相似文献   

7.
<正> 一、《朝野佥载》(中华书局1979) 1、成王千里使岭南,以缚口大蛇置门限下。州县参谒者,被蛇绕数匝。王良久解之,以为戏笑。又取龟鳖,令人脱衣,纵其啮人体。其人酸痛号叫,王与妾共看,以为玩乐,然后放人。人被试者皆失魂至死,不平复矣。(33页) 按:“解之”、“放人”明言被试而未死,故未句当将逗号移至“魂”下,“至死”以下六字作一句读。  相似文献   

8.
本文涉及的《金瓶梅》词语,大略可分为三类:(一)辞书当收而未收录者;(二)已有诠解而不够允当者;(三)仅释意义而缺少例证者。现不揣浅陋,对这些词语试加诠释,并就其来源、使用范围、在方言中的运用等问题进行探讨,以就正于方家和读者。信子《金瓶梅》第4回:“两个相搂相抱,如蛇吐信子一般,呜咂有声。”信了,称蛇、鸭等动物的舌。又径作“信”。清·高氏《正音撮要》卷3“虫蛇”:“蛇吐信,吐舌。”《西游记》第67回;“八戒道:‘原来是这般一个长蛇!若要吃人  相似文献   

9.
鸩说     
鸩与蛇相遇,鸩前而啄之。蛇谓曰:“世人皆毒子矣。毒者,恶名也。子所以有恶名者,以食我也。子不食我则无毒,不毒则恶名亡矣。”鸩笑曰:“汝岂不毒于世人哉?指我为毒,是欺也。夫汝毒于世人者,有心啮人也。吾怨汝之啮人,所以食汝示刑也。世人审  相似文献   

10.
一、“以啮人,无御之者”其中“以”字,有的当作介词,有的看成承接连词,而一般视为假设连词,廖序东《文言语法分析》(1980年)主张“解作假设连词‘若’”的同时又附带提到:“‘以’通‘已’,解作‘已啮人’也通。”于此,廖先生失之眉睫:贯通上下文来研究,此“以”字只应解作表已然之“已”。  相似文献   

11.
《捕蛇者说》的“说”,是什么意思?《古代散文选》(中册)这样讲:“说说捕蛇人的事”。(人民教育出版社编)湖北省编高中语文这样讲:“‘说’,是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题目的意思是:说说捕蛇人的事。”我有点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捕蛇者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中的“人风”,多注释为“民风”,认为是避李世民之讳。其实,柳文中用“民”用“世”比比皆是。如:“观民风”(《永州铁炉步志》)、“凡民之食于土者”(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要顾及字词的落实,还要考虑文理上的通达。根据笔者了解,当前,农村学校的不少老师,在古文翻译的“文理”是否通上达上,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一是译文只求字面上通得过,没有顾及客观事实。如《捕蛇者说》中的“以啮人,无御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第六册(顾振彪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为各地中学所采用.此册第二十一篇为柳宗元《捕蛇者说》.文章末句云:“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相似文献   

15.
古汉语中,代词“之”有两种公认的用法:(1)指示代词,这,作定语。(2)人称代词,泛指,作宾语。例如: ①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相似文献   

16.
(一)曹公有马鞍在库,为鼠所伤,库吏惧,欲自缚请死。冲谓曰:“待三日。”冲乃以刀穿其单衣,若鼠啮者,人见,谬为愁状。公问之,对曰:“俗言鼠啮衣不吉。今儿衣见啮,是以忧。”公曰:“妄言其,无苦。”俄而库吏以啮鞍白,公笑曰:“儿衣在侧且啮,况鞍悬柱乎!”竟不问。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杜甫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们都热爱祖国,关心政事,考察社会,体恤民生。出于对生命的热爱,所以能以己之苦,度人之苦;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的《捕蛇者说》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写的《石壕吏》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两文从不同角度深刻地揭露了唐朝社会的黑暗。《捕蛇者说》通过永州人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之害的血泪控诉,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征粮征物、官府严限追逼、差役下乡催索的罪行,表现了作者对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穷苦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石壕吏》通过对“有吏夜…  相似文献   

18.
咬鼻子甲与乙斗争,甲啮下乙鼻。官吏欲断之,甲称乙自啮落。吏曰:“夫人鼻高耳,口低岂能啮之乎?”甲日:“他踏床子就啮之。”(选自《笑林》) [注释]①啮(niè)t咬。②夫:语首助词。不译。耳:句末语气助词。 [译文]甲乙两人打架。甲把乙的鼻子咬下来了。(两人到衙门打官司。)官吏准奋断案。甲说乙的鼻子是他自己咬下来的。官吏说:“人的鼻子比嘴高,嘴怎么能咬下自己的鼻子呢?”甲说:“他是站在床上咬的。”  相似文献   

19.
《种树郭橐驼传》是柳宗元的一篇寓言体传记,是其早年在长安任职时的作品,它与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写的《捕蛇者说》可以说是形神兼似,有异曲同工之妙。首先,在格式上两者非常相似。《种树郭橐驼传》是先介绍郭橐驼其人,突出他种树的绝活;主体部分是一问一答,主要是郭橐驼的“答”;最后是问者由此而发出的感慨。《捕蛇者说》是先介绍永州郊外所产的“异蛇”,由此引出捕蛇者蒋氏;主题部分也是一问一答,主要是蒋氏的“答”;最后同样是问者即“我”的感慨。其次,在主题上两者遥相呼应。《种树郭橐驼传》中经由种树的老百姓郭橐驼之口道出了“长人…  相似文献   

20.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人教版1995年4月第2版)第六册《捕蛇者说》一文中对“岁赋其二”注释为“每年征收两条蛇”。笔者认为这种翻译不够准确,宜释为“每年征收两次蛇”。其理由如下:首先,文章开头提到“太医以王命聚之”,“聚”是“征集”的意思。既然是征集,当不会是只收两条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