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我认为,让学生拥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离不开字、词、句、篇的训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语居  相似文献   

2.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也就是说,语言训练不能脱离文本。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一贯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堂中采用读、说、换句式等训练方式,这些方法无非就是让师者引导学生把字、词、段放回文本这个整体语境中,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文章主旨,真正走进文本,达到在品词析句中更好地感受、感悟和积累。  相似文献   

3.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也就是说,语言训练不能脱离文本。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一贯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堂中采用读、说、换句式等训练方式,这些方法无非就是让师者引导学生把字、词、段放回文本这个整体语境中,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文章主旨,真正走进文本,达到在品词析句中更好地感受、感悟和积累。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我认为,要让学生拥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离不开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并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而有效的词语教学对整篇课文的教学来说,能起到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那么,如何...  相似文献   

5.
<正>阅读教学注重让学生品味语言,这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学中如果能做足语言品味,真正做到有效地咬文嚼字,那么语文课堂必定具有浓浓的语文味,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效结合也必定水到渠成。一、抓住感悟点,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对于一篇课文,总有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字)、"线"(词)、"面"(句)——即关键字词、文题、文眼、警句、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等。它们或统领全文,或概括内容,或提示中心,或揭示内涵,或表明作者写作意图,或表达作者情感,是破解全文的关键。抓住这些点、线、面,同时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感悟和整体把握。在阅读教学中,有的学生能抓住感悟点(重点字、词、句),对语言文字作切肌触肤的感受,眼前浮现的是鲜活的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注重让学生品味语言,这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学中如果能做足语言品味,真正做到有效地咬文嚼字,那么语文课堂必定具有浓浓的语文味,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效结合也必定水到渠成。一、抓住感悟点,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对于一篇课文,总有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字)、"线"(词)、"面"(句)——即关键字词、文题、文眼、警句、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等。它们或统领全文,或概括内容,或提示中心,或揭示内涵,或表明作者写作意图,或表达作者情感,是破解全文的关键。抓住这些点、线、面,同时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感悟和整体把握。在阅读教学中,有的学生能抓住感悟点(重点字、词、句),对语言文字作切肌触肤的感受,眼前浮现的是鲜活的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开发学生智力,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语言为中介,在进行听、说、读、写训练中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教学中,我反复探索,总结出开发智力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语境”中开发智力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必须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即语文教学要在“语境”中开发学生智力。它要求我们结合语文的语义情景解释词、句、段、篇,把语文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课文的语义情景是影响学生理解字、词、句的重要因素。所谓语义情景,就是教…  相似文献   

8.
《初冬》是一篇描写初冬时节田野雾景的散文,文章短小,语言简洁、朴实。意境清新、优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如何让学生感受课文优美的意境。感悟语言的内涵呢?在以往的初读课文、检查生字词的教学环节中,我只是单凋地出示一个个生字词。检查学生是否读准字音。  相似文献   

9.
学习语文,自然离不开字、词、句、段、篇的学习,这是语文教学之本。窦老师执教古诗《游园不值》便紧紧抓住了这个根本,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视字、词、句的学习。她教学生理解字、词、句的意思,不是简单地就词解词,就句论句,而是让学生反复“推敲”。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小学语文的德育、阅读、作文教学受到了广泛关注,而作为语文基础的字词教学,尚没有走出正音、记形、释义这一单一的、平面的僵化模式。小学语文字词句的教学应该因字而异、因词而异、因文而异,以词义的感悟为核心,融字词于句子、段落、课文、情境、体验为一体,使平面的字、词、句"活"起来,使学生能够在立体的课堂中综合感知词语的魅力。为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兴趣、释解词义,在阅读中将字、词、句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轻松快乐地识字、学词、用句,感受汉字的真正魅力。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本,引领学生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品读语言文字。从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揣摩、感悟、运用中得到人文的关怀,受到语言的熏陶,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2.
武志芳 《甘肃教育》2001,(11):22-22
一、挖掘创新因素培养创新能力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首先必须凭借课文,紧扣语言,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语文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广泛分布在词、句、段、篇之中;词、句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对词、句的理解和运用上的创新。学生通过朗读实践来理解、感悟、体验、积累,对课文有所感悟和发现,这就是自身学习的一种创新。如教学《月光曲》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欣赏一曲贝多芬的乐曲,让学生沉浸在曲乐中悉心地感受。接着让学生通读课文,教师进行引导,开启创新意识的大门。课文中有这样一段: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  相似文献   

13.
小学阶段,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将一些写作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感悟,就如何做好小学作文教学,笔者谈一些粗浅的体会。一、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首先要训练学生能将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这就关系到字、词、句的训练。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也就是  相似文献   

14.
培养以及提高小学生对语言和文字的感悟和运用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旨在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而阅读教学则围绕品词析句来展开,目的在于通过品词析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旨在分析品词析句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有效策略,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我国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文学作品内容的占相当大的比重,文学作品的表现媒介是语言,其内容是表现感受,这些,便构成了语文教材的语言工具性,知识性,思想性,情感性。而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对语文教材中的前三者都给予重视,而忽视了情感教育,就是我们语文教学参考书,对一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段落层次,写作特点,字、词、句、篇的分析总是详尽周到的,而对文章的情感分析却着力不足。  相似文献   

16.
在新课程标准下,提问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始终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环节中。为了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必须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交往与对话,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与掌握语文文学作品中的深刻思想内涵,提高学生对字、词、句的感受与领悟能力,从而掌握语言的运用技巧,提高学生的探究性阅读以及创造性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7.
聚焦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我们欣喜地看到,“满堂讲”、“满堂问”.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现象少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现象多了;机械、单调的字、词、句、段的训练少了.丰富多彩的人文关怀多了;整齐划一的语文标准答案少了,珍视学生读书的独特感悟多了。然而.当我们追寻语文教学的本质意义和核心价值时,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态”也出现了种种失调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绚丽多姿的语言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语文课就应该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本,引领学生抓住文中精彩之处、语言经典之处去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能从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揣摩、感悟、运用中受到语言的熏陶。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上就应让学生细细品读文中那该有的韵味,将文中韵味融入课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宁,去享受语言的魅力。一、在情感激发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结合语文综合性、工具性的特点,首先指导学生掌握字、词、句、语法、修辞、逻辑、标点.进而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对全文作理性的思考.从而使学生既领悟教材中的思想底蕴.又能感受文章阅读时的自然美、品质美、艺术美。  相似文献   

20.
柴颖花 《天津教育》2020,(3):165-166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成绩,这让学生在阅读中丧失了美的体验,违背了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初衷。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强化审美教育,确立以阅读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目标,优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文本美,品词赏句,感悟语言美,朗诵文章,感受文字韵律美,读写迁移,创造拓展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