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周佳 《中学物理》2016,(1):26-27
学生进入课堂学习前,已经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形成了大量的知识经验即前概念.在这些概念中有的与科学知识相一致,可以是新知识的起点,但更多的与科学理论相违背,而这些概念往往根深蒂固,阻碍着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因此,怎样有效的转变错误概念是物理教学中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科学探究是学生构建新概念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前概念向新概念转变的过程,科学概念的建立,离不开学生前概念的支撑。但是,在探究活动之前,学生大脑中与探究对象相关的前概念是分散而零碎的,处于休眠状态,不可能主动与探究对象建立联系。如果我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创设一些活动,通过观察实验,启迪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处于休眠状态的前概念,让学生从已知中发现未知,从未知中寻求已知,就能促成学生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  相似文献   

3.
当今,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已在小学自然知识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例如影视、书报、与同伴交流、亲身实践等)积累了很多感性知识,逐渐形成了认识世界的粗浅经验和稚嫩思维;高中生也有此类情况,而且往往比初中生更为稳定牢固.这些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被理论界称为“前概念”或“相异思维框架”,其中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前概念”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人们日常口语中广泛借用物理概念、术语,。还有媒体滥用谐音、成语,也助长了“前概念”的形成.不正确的“前概念”对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产生了负面影响,应引起教师的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建构与前概念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赵强  刘炳升 《物理教师》2001,22(7):3-4,9
中学物理教学中,前概念在学生头脑中表现得广泛而顽固,对学生形成与掌握科学的物理概念影响极大.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中学物理学习中的前概念问题,以及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转变前概念、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物理教学中前概念的运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理前概念是学生在学习科学物理概念之前对物理现象和规律的认识和理解,物理前概念广泛存在而且根深蒂固,对学生形成与掌握科学的物理概念影响极大。由论述物理前概念的特征及其对物理学习的影响出发,提出在物理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前概念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科学物理概念。  相似文献   

6.
孩子们进入科学课堂前总是带着相关的科学前概念,它必然成为科学概念教学的现实起点,科学概念教学的目标就是有效转化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它有两种基本的转化形式:一是学生的前概念与科学概念基本一致,需“丰富”;二是与科学概念相矛盾,需“修订”。在学生概念转化过程中,我们要正视如下困难。  相似文献   

7.
“一个人概念发展的一般水平层次是由他说的话,特别是他用语言建立起解释现象的模型时用的语言所揭示的。”可见,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语言的表达(描述和解释)对其科学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在接受正规的学科课程教育之前,头脑中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已经形成了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和观念。这些看法和观念,通常被称为“前概念”,即前科学概念的简称。前概念是所有学科教学都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学科教学的基础条件。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前概念,它们影响着学生知识的掌握、观点的接受、思想的形成、态度的转变和品德的建构。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前概念问题。  相似文献   

9.
袁优红 《阳光搜索》2014,(1):96-100
小学生是带着原有的认识走进科学课堂的,这些对科学自发的、稳定的理解和经验,称之为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学生的前概念大多是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并逐步形成的,正因为这个原因,学生自己形成的前概念相当牢固、稳定,而新概念的建构,必然会与前概念形成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学生的错误前概念是非常顽固的,有时候表面上看起来学生已经接受了新概念,但换一种情景时,错误概念仍然会产生作用,只有足够的刺激或证据呈现时,学生才会真正转变错误的前概念、我们发现,在教学中学生遇到与前概念不一致的新概念时,往往表现为难以理解、难以接受、重新解释新概念甚至不接受。这表明学生错误的前概念,是进一步学习的障碍,如果不克服这些障碍,对建构新的知识会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科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理解科学知识、学会科学探究、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从而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其中,科学知识的掌握是科学课程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科学知识包括科学概念和模型(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如果说前概念是起点的话,科学概念就是目标。  相似文献   

11.
兰本达教授把科学学习比喻为“过河”,科学教学就是教师设置好“踏脚石”,引领孩子们从河的此岸到达彼岸。这里所说的“此岸”即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初始想法),  相似文献   

12.
常志威 《成才之路》2014,(36):54-55
数学概念是学生数学素养以及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探讨概念教学首先有必要思考学生概念获得的途径,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头脑中概念的形成普遍来源于两个方面:(1)源于实际经验。学生在对概念的认知过程中,存在大量的生活习得以及家庭教育的影响。这些在课堂教学之前就已经在孩子头脑中形成的认知,即所谓“前概念”。如在入学前不少孩子就已经能认识钟表,认识几点几分,有了一定的时间概念;能认识长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基本形状,有了一定的平面图形概念。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概念是不需要严格界定的,孩子认识到的大多是一些实例而不是经过抽象、概括形成的科学概念,因此学生头脑中的一些前概念是不精确甚至是错误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概念进行描述和定义。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7,(21):29-30
学生在接受科学知识教学之前,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和思考已经形成了对各种科学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掌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暴露学生错误的前概念,设置学生问题教学;利用学生前概念与新概念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前概念在学生的科学学习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当科学概念和前概念比较一致时,学生的探究活动往往活跃、积极,容易达成目标;反之,当学生的前概念和科学概念相冲突的时候,前概念则会严重干扰科学概念的构建。因此;研究学生前概念中的错误概念,对帮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构建科学概念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科学概念与前科学概念,两者只有一字之差,本质上却有显著的区别。我们先对一个人形成概念(科学概念与前科学概念的合称)的途径进行剖析,通过剖析加以识别。  相似文献   

16.
龚汉平 《科学课》2008,(10):1-1
科学概念与前科学概念,两者只有一字之差,本质上却有显著的区别。我们先对一个人形成概念(科学概念与前科学概念的合称)的途径进行剖析,通过剖析加以识别。  相似文献   

17.
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他们对这些概念大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这种已有的认识和了解即为科学学习中的前概念。前概念在学生的科学学习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当科学概念和前概念比较一致时,学生的探究活动往往气氛活跃,发言积极,容易达成目标;反之,当学生的前概念和科学概念相冲突的时候,前概念则会严重干扰科学概念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数学的价值不仅是让学生“学会”,即掌握知识,而是要让学生“会学”,即掌握思想方法,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探究能力,采用“探究教学法”,进行数学定理和数学概念的探究教学。  相似文献   

19.
陆林忠 《中国教师》2012,(17):62-65
<正>一、初中科学迷思概念和科学概念的区别初中学生在接受正统科学教育之前,就已经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观察和体验,形成了许多概念。在这些概念中,一些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朴素概念,但更多的是有悖于科学的错误概念。我们把学生头脑中存在的错误概念或与科学概念不完全一致的认识叫做迷思概念。迷思概念不能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而仅仅反映事物的一些表面现象,违背了科学道理,对学生正确地掌握科学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造成一定的障碍。[1]学生头脑中的迷思概念是形成正确科学概念的基础。这就提醒我们,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学  相似文献   

20.
王庆 《教师》2012,(27):40-40
高中地理教学中,科学概念的建立是地理教学的基石,但是科学概念的建立过程却并不像部分教师所想象的那样简单,它是基于学生的先前生活经验与学习经历的。多元信息时代,电视、网络、广播、报刊和书籍中的信息纷至沓来,使我们有了对事物的先期经验与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在认知心理学领域,有研究者将人们凭借对科学概念的一些自己的感性认识而获取的对概念的理解与认识称为“前概念”。一、对“前概念”的理性认识1.“前概念”的广泛性与特异性学生在正式学习高中地理前,接触过大量的地理事物和自然现象,他们在头脑中形成的“前概念”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但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知与体验也不尽相同,而且正确的只有一个,错误的形态却可以形形色色。2.“前概念”的自发性与肤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