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四川北部岷江上游的石棺葬是四川省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存。首次发现石棺葬是在民国初年。随着石棺葬不断出土,学者对其关注度也不断增加。关于石棺葬的族属,学者多有讨论,但目前仍无定论,有羌人、戈人、冉骁夷等说法。本文试从地理分布范围、石棺葬出土资料、文化特征以及羌族传说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岷江上游石棺葬人群与汉代冉骁夷、唐代嘉良夷以及先秦以来戈人的关系,以窥探其族属族源。  相似文献   

2.
对岷江上游地区历史的探索和石棺葬文化的研究,无法回避"戈人"问题。结合民族学资料、考古学资料和古代文献记载,对戈人、蚕丛、冉駹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岷江上游地区石棺葬主人与远古的蚕丛、古代的冉駹、当代的日玛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3.
石棺葬文化是横断山脉地区考古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地域性特征也非常显著。早在上个世纪初,中外学术界对岷江上游和横断山脉地带石棺葬文化的田野调查工作便已经初见成绩,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在这一地区又不断有新的发现。本文系对四川藏区(简称康区)丹巴、雅江县等地石棺葬文化遗存进行实地考古调查的记录与初步认识,将为康区石棺葬研究提供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川西高原氐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时代,这无论在文献还是考古资料中都有据可证。氐、羌同源异流,原居西北甘青高原,后分化为两族。西羌分布极其广阔,除黄河上游甘青地区而外,还南及岷山之域。从考古学并结合历史文献考察,岷江上游石棺葬应是氐人的文化遗存,雅砻江、金沙江和大渡河流域的石棺葬,则应是羌人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重对汉晋时期藏彝走廊中的“氐”人的活动及分布范围进行了探讨。认为汉晋时期,氐人在藏彝走廊中的活动仅限于涪江上游及岷江上游地区。从《后汉书》及《华阳国志》记汶山郡有氐及“羌胡”来看,氐人很可能是在东汉时期随着羌人的南下而大批进入岷江上游地区的。所以汉晋时期氐人的活动仅仅达到了汶山郡一带的岷江上游地区。文章还对岷江上游的氐人与夷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毒药猫”信仰是岷江上游地区居民对身体的一种主观文化建构,它背后的社会文化情景是人们对“疾病”和“灵魂”的认识观念.以及更广泛意义上人们对“秩序”与“失序”,“疾病”与“健康”的认同与区分。对岷江上游“毒药猫”信仰案例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人类自身的“身体”。  相似文献   

7.
有学者认为岷江上游的羌人是在西汉之后才有的。岷江上游的羌人聚居地长期流传《木姐珠与斗安珠》和《羌戈大战》这两部长诗,其内容不仅与羌族历史有关,而且可以认为是对岷江上游自古有羌人的证明。《后汉书·西羌传》《新唐书·吐蕃传》等古代文献及现代考古也证明岷江上游自古就有羌人,这些羌人有相当部分是从西北迁来的。古蜀国也起源于黄帝的子孙,属于古羌人的族系。  相似文献   

8.
岷江上游普遍流传着关于“毒药猫”的神话、故事与传说,对这些乡土叙述文本进行调查、收集、整理、分析,有利于深入了解岷江上游地区独特的地方性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习水县千余座的鲴人石棺椁墓葬文化,堪称贵州第一。今贵州黔北的夜郎系民族的远古先人是不狼山(濮郎山)人。其中的一支鲴人,进入四川,跟纵目的蜀人(蚕丛氏)文化融合,友好相处,被称为“髯人”或“雾鲳”。另一支鳕人在习水河流域,建立了鲳国。故鳕人跟髦人都曾经有过类似的石室文化。《百家姓考略》“雾鳕”部族“皆巴蜀之民也”。鲳国在历史上共存在了3324年。鳕人石棺椁墓葬品类齐全,时代序列完整,数量很多,共分崖石棺和石棺椁两类。《酉阳直隶州志》的记载。猪婆龙抢宝的两边为对称的两尾鳕鱼是鲴部民族典型的图腾崇拜,因而是鳕国的国徽。习水的仓头坝应该是鲴国的首府。日本弥生时代的石棺椁和石瓮是夜郎鲳国石棺椁的日本化。  相似文献   

10.
一座可能是岷江上游最大的明代单墓石椁.前不久悄然现身在茂县凤仪镇水西村的龙腾梁子。  相似文献   

11.
岷江上游为羌族祖居地,营盘山遗址的发现证明这支羌人至少在距今5000年前就入驻这里。但这一地区自古亦有浓郁的大禹崇拜,说明有两支羌人在不同时期进驻了岷江上游。一支为此地古羌,一支来自中原夏后氏。  相似文献   

12.
《从宜宾到重庆》有几处微瑕,冒昧指出,以求教于作者及方家。 一、主从关系颠倒。如:“金沙江流到宜宾与岷江汇合。” 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是主干。岷江是其支流。笔者认为,“金沙江流到宜宾与岷江汇合”表述不妥。试以该文的几处表述为例,可见主从关系是不能颠倒的。  相似文献   

13.
藏彝走廊地区石棺葬所属人群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棺葬是继新石器时代以后整个藏彝走廊地区最主要的一种考古文化遗存。藏彝走廊石棺葬文化族属的“羌人”说和“氐人”说均难成立。从汉代史籍记载来看,藏彝走廊地区与石棺葬文化相对应的人群应与《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记载的徙、筰都、冉駹、巂、昆明等五个部落相关。  相似文献   

14.
岷江上游普遍流传着关于“毒药猫”的神话、故事与传说,对这些乡土叙述文本进行调查、收集、整理、分析,有利于深入了解岷江上游地区独特的地方性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摇篮,历史名人不胜枚举。但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但丁,不仅是其故乡佛罗伦萨的骄傲,也是全体意大利人的自豪。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都会慕名到位于佛罗伦萨市中心的圣十字教堂,在但丁墓前凭吊这位伟大的诗人。日前,我去佛罗伦萨出差,再次前往圣十字教堂瞻仰但丁墓。在意大利进教堂一般免费,但圣十字教堂不同,如果前往教堂望弥撒不用门票,但若专门去参观则需购买门票。圣十字教堂不仅是一座传统意义上的教堂,由于这里安葬着许多意大利的历史名人,因此还是一座博物馆。…  相似文献   

16.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座落在岷江边的凌云山,倚山凿成,临江危坐,高与山齐。古人有诗形容大佛的宏伟气势:“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在此合流。大佛有如横空出世,面对滔滔流水,稳如泰山,静若处子。观赏大佛有两种方式:一是水路,乘一小舟,沿岷江漂流而下,一路山光水色,天光云影相随;二是陆路,从凌云山背江一面拾级而上,鸟语花香,群蝶飞舞。山径花深林密,花叶拂面,清香醉人。如果没有大佛的存在,凌云山只是一座平常的山岭,三江汇流不过多些惊险而已。大佛令一切化腐朽为神奇。据史书记载,在唐初有高僧海通法师,有感三江水患不断,…  相似文献   

17.
文字的“观物取象”及其结构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的产生,是一个“观物取象”的结构化过程。这一过程,可以从汉藏语系中其他图画文字的形态看出清晰的轮廓。例如在远古时期,我国西北河湟地带居住的羌人向南迁徙至岷江上游,又向西迁至金沙江上游东南地带,在那里形成了纳西民族。纳西民族书写他们的经  相似文献   

18.
古代羌人迁入岷江上游地区最具决定意义的事件发生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和战国时期。期间,他们大致在甘青川交界地区越过黄河,并逆黄河上游地区重要支流黑河、白河而上,沿尕力台、壤口一线进入岷江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19.
在“平原—国家”的叙事范式中,山地族群长期以来被看作“国家边缘”的族群,故有“文明不上山”一说。通过对岷江上游高山峡谷区域羌族的社会变迁进行历史考察,可以看出,羌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生存策略。羌族的社会变迁说明了山地族群的现实需求是一种动态发展的状态。在全球化、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对山地族群之一的羌族来说,现代文明早已上山。  相似文献   

20.
汉字的产生,是一个“观物取象”的结构化过程。这一过程,可以从汉藏语系中其他图画文字的形态看出清晰的轮廓。例如在远古时期,我国西北河湟地带居住的羌人向南迁徙至岷江上游,又向西迁至金沙江上游东南地带,在那里形成了纳西民族。纳西民族书写他们的经书所用的文字——东巴文字,也是一种表意文字。董作宾在《么些(纳西)象形文字字典序》中认为,纳西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