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2月23日,学校“能仁教师”读书会成立,“能仁大讲坛”邀请许新海博士作开坛的第一次讲座.请他讲讲自己的读书心路。许新海是从实小成长起来的典型的“能仁教师”,他讲得很实在,也很动情。他说:起先,读书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后来,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现在,读书是一种需要。书,改变着他对教育的理解,提升着他对人生的认识……老师们为他身上所散发的睿智和坚韧而动容。  相似文献   

2.
《左传》关于“仁”的论述有自身的含义和特点,其中“仁”出现不多的情况反映出春秋早期“仁”尚未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左传》作为史籍文本,具有明显的“政治德性”特点,但这并非意味着它否认“爱”是“仁”的本义.《左传》把“仁”与“礼”、“三达德”和“五常”联系在一起,丰富了“仁”的内容,为后期儒家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课程目标代表了设计者对于“通过学习学生将获得什么”这一基本问题的回答.因此,从“双基”到“四基”、从“两能”到“四能”,被看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修订稿》)关于课程目标的重大进展,甚至不少人将其视做这次修订的标志之一.那么,“四基”、“四能”在哪些方面拓展了课程目标的内涵?这种拓展的重要意义何在呢?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取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结合的方法,证之以前人注疏和文字构形规律,揭示了“仁”字与“仁”词在孔子之前就已出现,孔子“仁”的思想来源于前人,其“述而不作”符合实际情况,于中国思想史研究不无小补。  相似文献   

5.
《论语》之“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句,自汉以来,学者注疏分歧较大,虽后世正统注疏较多采用全句不断之分法,然此说未免与文章之本意有不合之嫌。文章着重结合清人史绳祖之说,就“与”字在《论语》中之用法,以及孔子本人对待“利”、“命”、“仁”三者的不同态度问题,对该句重新解释,从而指出:此句应为“利”、“命”后俱有断,其意亦了然,乃孔子罕言“利”,旨在不赞同,而对“命”、“仁”则是赞许之意。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讲究四世同堂、五世同堂,从中追求天伦之乐。中国人的逻辑顺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齐家,然后治国,再平天下。它讲共体。所以儒家的那个“仁”字是“两个人”,就是干任何事的时候都先想到别人。如果儿子做任何事情都能想到父母,这就是仁。父母做任何事情能想到儿女,也是仁。倘若不但想到父母,还想到非血缘关系的人,那就是更大的仁了。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小学创建于1906年,前身是“能仁学堂”,校训是“能仁致远”。近年来,学校以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课题《以“能仁”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的深度建构研究》为抓手,坚持继承与创新同行,努力培塑师生的“能仁人格”,把让每位师生拥有“不断生长的道德和带得走的能力”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不懈追求。学校把文化追求落实到课堂研究、课程建设、队伍管理等实际行动之中,让师生共同享受文化建设的芬芳,使百年名校焕发出蓬勃生机。  相似文献   

8.
孔子作为我国的教育始祖,其哲学经典中所反映的“仁”的思想阐明了要与人为善、与邻为善,强调了“仁”与人的品德和善性的关系。佛教在其教义中关于阐述“善”的思想内涵和“善”与六道轮回的关系,与孔子“仁”的思想不谋而合。孔子的“仁”与佛教的“善”的道德观所强调的共同点为道德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依据,强调出了“种善因,得善果”的基本要义,同时也为人们能主动遵守道德规范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能耐”与“能赖”是人们常用的两个词。“能耐”常含褒义,“能赖”则常含贬义,两个词各在人生的成功与失败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和孟子对“仁”都做了深入的论述,比较他们对“仁”的不同主张和见解,对深入理解和发扬“仁”的精神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特级教师李仁甫的《渔父》课例,蕴含着独特的生成性教学智慧.与传统预设性教学相比,它更能凸显教学过程的“无为之治”与“有为之智”.“治”在教学的“即席创作”,在与学生的碰撞中,即时生成的新思想、新方向;“治”在“赋权学生”,主动舍弃课堂的主导权;也“智”在生成资源的抓取与深度挖掘上.这样的生成,有语文之美,有生命之美,是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2.
周掌胜 《语文知识》2000,(10):62-63
《赤壁之战》:“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高中课本注解“恶其能”:“嫉妒他的才能。恶,厌恶。”课本注者大概认为“厌恶他的才能”这种说法讲不通,故引申为“嫉妒”。殊不知“恶”字自古及今,均无嫉妒义。因而笔者认为这个注解欠妥。那么,“恶其能”的“恶”应作何解释呢?鄙意以为应解释为  相似文献   

13.
Hello,everyone!知道英语王国中有一位神通广大的情态动词can吗?它“能”说“会”道,可是位了不起的“能人”呦!下面我们就去看看这位“能”说“会”道的can的自述吧!【我的个性】我是can。是一个情态动词,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或情态,我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在句子中不能单独作谓语,只能和紧挨着我的动词原形一起构成复合谓语。我的基本意思是“能;会”。【我的才艺展示】*表示能力(如体力和脑力方面),意为“能;会”等。例如:Can you speak English?你会讲英语吗?Can you play the piano?你会弹钢琴吗?*表示请求或允许,多用在口语中,意为“可…  相似文献   

14.
旷玉妍 《考试周刊》2011,(73):29-30
《论语》是一本集合了孔子及其门下弟子言行的智慧语录,它所体现的儒家先贤思想流传至今影响后世。其中“仁”的思想贯穿于孔子思想体系的全过程.成为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仁”不仅体现了孔子对道德及人文精神的关注.而且展示了孔子仁爱、博大的精神风范。  相似文献   

15.
《智取生辰纲》中写黄泥冈上众人饮“白酒”解渴。“白酒”怎么能解渴呢?查考中国酿酒史才知道.宋代之白酒非今日之白酒。  相似文献   

16.
辜鸿铭《论语》英译本具有西化的语言特质、表达习惯和篇章结构特点,更容易地让西方人了解和认识《论语》所传达的思想,特别是很具中国儒家特色的关键词的翻译,如“仁”“礼”“天”等等,通过这些词语的翻译技巧中能够见出中国儒家文化的特别之处。  相似文献   

17.
在《论语》学说中,德性成为关切的中心、人们生活的主要目的。在孔子那里,人生的一切生命实践、为人之道,皆为“学”也。《论语》中“学”的范畴充分诠释了一个人一生所成就的全部就是德性的实践,以“学”的范畴辐射到“仁”、“道”、“礼”等主要范畴。因此,《论语》中的伦理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依照“学”来构建的。“学”贯通“礼”、“仁”、“道”,是诠释孔子伦理思想的最根本范畴,具有独立的意义价值。“学”的过程即是成仁(人)的过程,而成人的层次是不断提升的。“学”可谓是生命本身的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18.
一、孔子的师生交往理念1.以“仁”为核心的人本交往思想。“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也是他的人本交往思想的核心。他经常谈论“仁”。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仁”者,“爱人”也。从人从二,主体际或多极主体之义,交往之义。“仁”的指义,针对不同的对象主体,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孔子曾给予过各种不同的规定:“仁者爱人”“孝悌”“克己复礼”“忠恕”之道、“由己及人”之取向。我们认为。“仁”在孔子的解释中有两层最基本的意义:一是“仁者人也”;一是“仁者爱人”。所  相似文献   

19.
王礼平 《学语文》2011,(3):53-53
“作”和“做”是两个很常用的字.但由于它们音同,有时意思也相同,或者字义相差甚微,我们常常将它们混淆.分辨不清到底是用“作”还是“做”?现在我们就此二字作简略分辨,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作”,会意兼形声字,从人从乍,  相似文献   

20.
在课堂中并不缺乏知道自己有多“能”的教师,缺乏的是知道自己有多少“不能”的教师。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否知道自己的“不能”,要比仅仅知道自己有多“能”,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