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杜威是现代西方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他一生的巨大贡献就是积极探索“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并通过他的论著、演说创立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也是他的这一教育理论体系,推动了西方国家的所谓“新教育运动”,对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广泛  相似文献   

2.
古人教导我们,要想事业成功,必须持之以恒;教育事业当然也是如此。纵观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教育,凡是取得显著成就者,首先是确定了正确的方针,然后就是认真地坚持下去,也就是离不开一个“恒”字。“教学与劳动相结合”——这是共产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这一点是人所共知的,也是社会主义的许多国家所共同奉行的教育方针。然而,如何使之卓有成效,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国家里的劳动教育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教育之间存在着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教育的创新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创新水平的高低,教育的创新不单单是要体制的创新,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的创新”,“人力资源的创新”就是培养创新型教师,培养教师的创新素质,这是培养专业化、智能化教师的客观要求,创新素质也是教育智慧的基本体现。  相似文献   

4.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的这句名言至今已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知识的传授离不开教育,而教育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才。正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故而正确的人才观始终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甚至社会各阶层经常议论和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2001年,我国进行了第8次课程教材改革。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科课程标准的实验和修订,并正式颁布。这是建国以来第一个由国家正式颁布的课程标准(以前的各个“教学大纲”都是“草案”或“讨论稿”,均未正式颁布)。在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引领下.我们将“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但是过去那个没有自我、强调牺牲的时代让人们对民族精神产生了一些消极的认识。就学校教育而言,正如英国学者约翰·怀特指出的,如果国家缺乏对个人自由的信仰,那么,为国家的教育就是真正的为“国家”的教育,这会导向极权主义。这种思想就是强调“必须教育孩子们把他们的生命奉献给一个并不存在的超个人的实体。实际上这是欺骗人的。为的是让人们相信存在着一个‘国家’,国家的利益就是他们的利益,因此为了国家的利益要牺牲他们自己”。  相似文献   

7.
教育的产品是服务。享受这个服务的是学生,购买这个服务的则是家长和国家(义务教育),所以,家长是“上帝”(国家也是“上帝”),而学生不是“上帝”!学校提供教育服务,服务的直接对象是学生,服务的间接对象是家长、国家。家长和国家为教育服务“买单”,我们视家长为“上帝”、视国家为“上帝”是应该的。至于学生,虽然是服务的对象,但这是一个特殊的对象。我认为视学生为“上帝”不合适。家长被当做“上帝”了吗?现在,家长请教师吃饭,家长给教师送礼,家长给教师办事,这不仅是普遍的,而且也被人们认为是应该的。顾客是“上帝”,有顾客请营业员…  相似文献   

8.
温家宝总理提出“教育家办学”,《中国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国家提倡教育家办学”。教育家是一个总的称谓,分为不同的领域和类型。就职业院校来说,其本质是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做到这一点,提倡“职教专家”办学,是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大好条件下,“世界大学城”应运而生,这是一个专业教育云平台,平台上的很多功能都是为教育量身定做,方便教师成长专业化、教学手段现代、教育资源多元化和学生学习信息化,在这所“世界大学城”中,无论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是这所“大学城”的居民,教育资源更加公平,教育机遇更加平等,教育起跑线更加统一,云平台的“阳光”均匀普照在教育均衡发展的艰难道路上.  相似文献   

10.
“教育科学”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个术语,然而,很少有人探究这一术语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其实,在西文中,教育科学有单数与复数之分,两者的内含相差甚大,这种情况尤其体现在法语国家的教育文献之中。本文拟以法国为例(旁及英语国家),贼“教育科学”这一术语进行粗浅的辨析。在法语国家,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使用复数形式的“教育科学(SciencesdeL’education),”然而,这一术语又是从单数形式的“教育科学”(SciencedeL’education)”发展而来的,后者又与至今仍有人使用的“教育学(Pedagogie)”关系密切。法国的师范院…  相似文献   

11.
国家“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指出“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 ,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这是江泽民总书记在继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之后的又一重要论述。百行德为首 ,道德建设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 ,“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提出 ,为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我们深知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教育成败 ,系于教师。在全国人民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的今天 ,教育事业作为一个民族的根…  相似文献   

12.
六月的日本正值梅雨季节,霏霏细雨使已经郁郁葱葱的群山变得更加碧绿。应日本财团法人、国际教育情报中心的邀请,我有幸随中国教育代表团来到这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度。 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就大力倡导国民素质教育;它又是一个考试竞争十分激烈的国家,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各个阶段都面临着考试与选拔,考试制度的改革始终是“二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刍议山东省教育学院柳若芍目前,世界教育改革的目标出现了由“学会生存”向“学会关心”转化的趋势。加强“环境教育”是这一趋势中的一个因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必将在下个世纪的学校教育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目前,不少国家已把“环境教育”引进...  相似文献   

14.
素质教育是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急切地期盼这方面的理论指导。《国民素质与教育》一书的出版 ,为我们提供了新视野、新观点。这是一部对“提高国民素质”这一重大课题进行积极有益探讨的学术著作 ,是国家“九五”社科基金项目——“关于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问题研究”的理论结晶。民族素质高低优劣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基础和动力 ,决定着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而教育则是提高与改造国民素质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途径 ,这一点已成为全党和全社会的共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提高国民素质…  相似文献   

15.
陈蓓蓓 《江苏教育》2023,(30):56-57
<正>对于一个人而言,理想信念教育永远在路上,从没有结束的那一天。理想信念教育一定包括灌注赤诚的爱国之心,一定包括培养昂扬的民族自信。一、什么才是真正的“赤子之心”?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这在世界上来说是少有的。以这样的民族,这样的文化,这样的国家作为自己精神故乡,怎能不自信、不自豪?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华民族拒绝批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无论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江泽民同志继“十五大”报告中强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之后,在“十六大”报告中又强调教育领域要“坚持教育创新”。这个时代精神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是全社会创新的先导和基础,提出教育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因为创新需要有创新人才为主体,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这是其一;其二是,创新要有思想观念创新的前导,教育起着思想观念创新的启动、发动、传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激励民族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基础在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更应担负起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这一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8.
一、传统教育思想的由来和历史划分 传统教育是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提出来的。在二十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宣称自己的教育主张为“进步教育”,而把在欧美一些国家盛行的,以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思想称为“传统教育”,这就是“传统教育”一词的由来。从历史分析,  相似文献   

19.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就证明未来社会是以创新为标志的社会,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只有充分展现在教育当中,才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中学教学中,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就证明未来社会是以创新为标志的社会,而未来教育也越来越成为创新教育。笔者从让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出发指出:中学教育目标应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大胆怀疑,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对学习的态度由“漠不关心”变为“积极探索”,达到教育的价值在形式陶冶和应用价值之间的平衡。使未来世纪的中国公民具备良好的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