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幽默”、“性灵”和“闲适”是林语堂创办《论语》、 《人间世》和《宇宙风》时标举的三面大旗,也是其散文小品理论的三大艺术支撑点。本文试着从林语堂的作品出发,联系其创作实践,粗略地阐述他的自由主义文学观;认为造成林氏自由主义文学观的共为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中西文化的合围、社会的压迫、乡土情结和地域习俗文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发明了“幽默”一词,建构了他的幽默文学观。在“语丝”时期,将“幽默”看成是“真实的,宽容的,同情的人生观”,此间的散文,多在“真实”、真诚上面用力,讽刺力量较强。“论语”、“人间世”时期的幽默则多从个人性灵上抒写闲适的情调,其幽默观中多带个人主义色彩,是“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自由主义的人生观。他的幽默观和幽默小品创作又特别重视幽默的审美价值,创造了滑稽、机警、俏皮、讽刺的“笑”的美感情趣。  相似文献   

3.
三十年代初期前后林语堂的文学观发生了一次重要转换,由前期强调文学的功利性和战斗性一变而为崇奉“闲适”、“幽默”、“性灵”。其中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克罗齐的表现主义美学的影响,但林语堂对此的理解又是不全面的,他的三十年代文学观念的某些疏欠正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4.
评"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自由主义文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胡秋原、苏汶为代表的“自由人”和“第三种人”是20世纪前期自由主义学思潮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他们的艺思想既异于现代评论派的自由艺思想,又有别于林语堂、周作人自由艺观。他们自由主义艺思想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重心是艺术真实论,提供学的自由品格,主张艺术多样性,关注学的高品位,其观点有合理性。即使有些主张存在偏颇,但这种偏颇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其价值不应简单否定。  相似文献   

5.
从自由看"京派"--论"京派"文学观念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化中的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着“京派”知识分子,于是“京派”文学也呈现出自由主义文艺思潮:从文艺的本体观到创作观再到批评观可以看到“京派”文艺观念和风貌。可以说,自由主义从根本上塑造了“京派”,是“京派”成“京派”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6.
1841年至1842年,马克思写下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等文章,在整合黑格尔理性国家主义、超越康德的旧理性自由主义法学观的基础上,初步创立了新理性自由主义法哲学观。文章着重阐述了马克思新理性自由主义法哲学观的三部分内容:个体意识的理性自由观、辩证的理性自由法律实现观和国家法的理性自由观。  相似文献   

7.
苏雪林与散文名刊《语丝》、《现代评论》的关系,深刻影响了她的自由主义文学观和散文批评观的形成。苏雪林对二三十年代散文作家、散文流派的批评,在理性和史识中不乏美学的敏感和尖锐,更偏重对文体与风格的考察。苏雪林对“文学批评”作为散文体式之一的认知和对文学性“自传”的提倡,则有着五四后中国学术发展和自叙传文学兴盛的背景。  相似文献   

8.
林巧敏 《文教资料》2006,18(22):65-66
“性灵”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一个词语。自30年代起,林语堂对性灵文学的提倡是不遗余力的。但他所提倡的“性灵”是结合了中西方以及五四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一些文学观念而成的。本文试就林语堂的小品文创作领域谈谈他的性灵文学观,这种文学观在小品文创作中的实践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立足中国传统美学,提出文学有“声音”“意义”“形式”“文气”和“传神”五种美感,并借由其英语文学作品传递中国美学和中国文化。林语堂的“五美”在文学中相互独立,在内涵、所指以及文学效果上均不同,但又相互联系、互为基础,共同构建出林语堂的中国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文学滥觞的《诗经》,在传统的儒家阐释中,形成了“诗言志”的诗学观。作为传统文.艺批评的主流话语,“诗言志”的诗学观过分强调《诗经》的社会功能,重政教;淡化《诗经》的文艺特质,忽视其审美的诗学观,这种诗学观在早期也经历了由嬗变到定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京华烟云》、《风声鹤唳》和《朱门》是林语堂最为钟爱的“三部曲”,这三部小说既各自独立,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化取向代表了林语堂心目中的理想人生模式。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根据自己的孔子观和艺观,根据《论语》、〈史记》提供的材料,于1928年10月创作了“独幕悲喜剧”《子见南子》,这是林语堂一生创作的唯一剧本。发表后引起极大的震憾,在学术界、教育界、新闻界以至政界引起一场短兵相接的思想大交锋,成为二十年代末思想战线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相似文献   

13.
幽默是林语堂文学创作的一个标记性特征。在英文巨著《京华烟云》中,林语堂对幽默信手拈来,通过幽默来批判社会现实、刻画人物形象、并向英语输入新的表达方式和认知角度。他在作品中对幽默的充分使用体现了幽默大师的文采和风范,促使我们重视幽默在文学创作中的功能并重新评价林语堂的幽默观和文学观。  相似文献   

14.
《新月》因其"群而不党"、"和而不同"的自由态度而成为中国自由主义文学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载体。本文拟从介绍新月派的"第三种思想",阐明胡适、罗隆基的个人本位的自由主义立场,及《新月》作家不附和政治的"纯文学"的创作观等三方面综合论述其对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话语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兴起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以往的文学史或指责其为“逆流”,或避而不谈,刘川鄂先生却以可贵的学术探索的勇气,通过多年的宏观研究与历史考察,力图从整体上把握这一文学现象。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著作《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一书中。通过摇曳多姿的学术文笔,显示出独出心抒的学术创建,在与其它文学形态的比较中,勾勒出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总体面貌及基本特征,总结其历史命运及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6.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释疑陕西/史世辉最早提出“费厄泼赖”的是林语堂吗?在中国,若提起鲁迅“痛打落水狗”的战斗精神,人们会自然想到林语堂,因为林语堂是鲁迅著名杂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直接鞭笞的对象。高中语文第四册《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注...  相似文献   

17.
沈复所著《浮生六记》是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浮生六记》向英语国家的译介是由林语堂和英国汉学家ShirleyM·Black完成的。本文以《浮生六记》译介本为对象,对林语堂“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思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三十年代幽默文学的兴起,是二十世纪以来中西文化大碰撞所引起的一系列聚变中的一个。作为幽默文学倡导者的林语堂,他的幽默观和他的艺木观一样,都是这次聚变所产生的新质。 林语堂提倡幽默文学的功过得失,历来众说纷纭,褒之者誉之为开一代文风,贬之者则斥之为“麻醉文学”。建国以后,由于历史的原因,论者们几乎都是从社会政治原因和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评价幽默文学的。  相似文献   

19.
英译本《浮生六记》是林语堂的得意之作,也是其翻译理论贯穿始终的著作。本文从英译《浮生六记》和林语堂的翻译观出发,分析林语堂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采用何种翻译策略来更好的体现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  相似文献   

20.
陈自力 《家教指南》2001,(3):130-136
对陆机《百年歌》与敦煌《百岁篇》、《九想观 》诗内容的分析比较,说明佛教传入中国后,利用中国原有的思想材料和文学形式,将其改 造成为诱导俗众皈依佛教的工具,结果导致佛教及其文学作品逐渐走上中国化的道路;继而 指出敦煌《九想观》诗将“百岁篇”、“四相”和“九想观”贯穿连缀起来,本是针对中国 一般俗众特定心理而采取的“方便”之举,旨在引导俗众由乐入苦,进而破除对人生的执着和贪恋,但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世俗情趣和文学意味,使之跨入通俗文学的殿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