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行,国家与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之间将产生课程权力博弈的现象。这两级行政主体之间课程权力博弈的内容主要体现在课程决策权、课程管理权和教材编写审定权三个方面,而双方课程权力博弈的特征则可以描述为强制性、层次性和不均衡性等。  相似文献   

2.
学院制作为当前我国高校内部管理的主要模式,其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学院内部权力配置不合理成为制约学院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为:学院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产生矛盾、学院专业设置不合理、学院理财权和人事管理权缺乏独立性。为了学院制的稳健发展,应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学院外部治理环境,构建学院多中心协同治理机制,下移高校管理重心,设置专业化职能机构。  相似文献   

3.
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核心。所谓法人治理结构,是指高校作为一个法人实体,其各个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的决策权配置模式。其中,高校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决策权配置模式为高校的外部治理结构,高校内部各个权力主体之间的决策权配置模式为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一所高校的外部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公共权力机构(政府、立法机构、法院等)、中介组织或团体、  相似文献   

4.
公立中小学校长的权力及其合理使用的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校长权力问题,是目前我国教育管理界应加强研究的一个课题。长期以来,公立中小学校校长的权力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中并没有明确规定,但在实际学校管理过程中,校长们又在行使着一定的权力,这种状况对学校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公立中小学校长应具有行政决策权、行政指挥权、人事管理权、校产和财务管理权和关系协调权等职位权力,而这些权力的合理使用需要校内外相关条件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高校行政化的实质是行政权力的非合理配置与实践中的泛化与滥用。高校外部行政化体现为政府行政权与高校自主权的冲突与失衡,高校内部行政化体现为校长行政权与教授学术权的冲突与失衡。高校去行政化的关键是重构高校内外部的权力结构。需要立法明确政府与高校的权力界限,尊重学术权,建立服务行政体系,重视民主参与管理权,监督和制约行政权的运行。  相似文献   

6.
80年代初,在试行校长负责制之时,人们就开始探讨校长的管理权问题。当时见仁见智,未有定论。时至今日,是否达成了共识呢?笔者最近对湖北、湖南、江西、河南等地进行的局部调查表明,情况依然如故。不仅许多中小学校长不能作出正确回答,而且教育行政人员的回答同样五花八门:①对校长权力的种类看法不一,多达数十种。即使把属于同一类的不同提法归一,也还有10多种,如人事权、财务权、教学权、奖惩权、招生权、组阁权、科研权、集资权、校产权、管理权、自主权、决策权、指挥权、控制权、协调权等。②权力名称不统一,同一种权力…  相似文献   

7.
教学权力就是地方院校教学权力主体开展教学活动的权力,包括教学管理权、教学活动权、教学研究权、教学改革权、教学评价权等。目前,地方院校要克服教学权力"行政化"倾向,就需要不断完善教学管理体制、扩大教学自主权、增强教学主体性,构建和谐教学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校学术自主权变迁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20年来我国高校学术自主权的下放总体上呈先快后慢的上升趋势,但高校学术事务的管理权还远远不能达到自主的程度,政府仍然掌握着大部分的学术事务管理权。具体来说,涉及教学的学术事务决策权大部分下放了,而涉及学科发展的自主权基本没有下放。在高校内部,存在行政力量对学术力量综合影响程度减弱的趋势,但关系高校重大发展的资源配置决策权,仍由行政力量主导。对于不涉及重大资源配置的学术事务,学术力量已经在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法权是法定之权,法权配置是大学“善治”的基础和前提.英美大学存在多种法权类型:学术自由权、大学自治权、学术控制权、董事决策权、院校管理权、师生参与权.现代大学的法权配置遵循法权位阶、分权制衡、有限权力和权利自治三原则,通过国家法律、大学章程和学校规章等方式来实现规制.大学治理的理想结构是“互动式”法权结构,各种法权类型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既相互尊重与协同,又相互监督与信任.  相似文献   

10.
法权是法定之权,法权配置是大学"善治"的基础和前提。现代大学存在多种法权类型:大学自治权、学术自由权、学术控制权、董事决策权、院校管理权、师生参与权等。大学治理的法权配置应遵循法权位阶、分权制衡、有限权力与权利自治三原则,通过国家法律、大学章程和学校规章制度等予以确认。大学法权的理想结构是"互动式"法权结构,各种法权类型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既相互尊重、协同,又相互监督、信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