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2年3月2日.时年87岁的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会议上,热情赞扬当天《北京日报》刊发的两篇文章。散会后,华君武请《北京日报》美术部主任孙以增,带给《北京日报》总编辑一封信。信中写:“北京日报刘宗明同志:今天看北京日报五、八两版刊登彭俐同志两篇文章《质疑皇帝剧》和《真想住在屏幕里》,写得深刻、说理。文风活泼可爱,嬉笑怒骂,大快人心。中央电视台(播)的皇帝电视剧我早已不看.但报刊上不断对一些把肉麻当有趣的电视剧吹捧炒作.实在可恶。谢谢北京日报.谢谢彭俐同志。”  相似文献   

2.
北京日报刊文呼吁专栏文章要注意质量去年11月16日北京日报发表《专栏作家的“没话找话”》一文。文章指出:眼下,专栏文章在大大小小的报刊上是越来越多了,专栏作家也是“牛毛”之势。不过,文章数量虽然上去了,质量却参差不齐。有些作者拿起笔来,东拉西扯。最近...  相似文献   

3.
读报的甜头     
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平日工作真够忙的。但是不管怎么忙,我总要抽出时间阅读报纸,养成了天天读报的好习惯。我除认真阅读单位的《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报刊外,还自费订阅了《北京日报郊区版》、《首都经济信息报》、《中国人口报》、《中国农牧渔业报》、《中国农垦》等。我认为读报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通过读报可以了解中央有关精神,及时捕捉到不同时期的报道工作重心。去年9月初,《人民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上发表了“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提出要制止中小学生的流失”的报道。看到这篇报道后,我意识到抓教育,抓人口素质的提高,是这一时期的一个宣传工作的重点,于是我很快采写了《前后苇沟村50余户农民出资为子女聘请  相似文献   

4.
今年第三期《新闻战线》登出一条短讯:《北京日报郊区版聘请“特邀读者”》,我觉得很是新鲜。过去只知道报刊编辑部聘请“特约评论员”、“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也有少数聘请过“特邀编辑”;而聘请“特邀读者”,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件事无疑是很有意义的。报刊是办给读者看的。近几年来,随着极左遗毒的不断清除和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的逐步恢复,在编辑部同志眼里,读者越来越被看重。于是,新闻研究  相似文献   

5.
早在30年前,我第一次被评为劳动模范的时候,《北京日报》就开始报道我的一些情况。前几年,又连续几天用较大的版面,在“一团火精神”的大标题下,帮助我总结了几十年站柜台的经验。我和《北京日报》,算是老交情了。我经常看《北京日报》,像见到了自己的好老师、老朋友。《北京日报》是市委的机关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多,报道国内外大事多,特别是本市工、农、财贸各条战线的情况,占的比重更大。我  相似文献   

6.
在我的案头,堆满了何培勇的各种见报作品。那一幅幅构图新颖,粗犷隽永的画面,那一张张色彩艳丽、构思独特的杂志封面,还有《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中国文化报》等军内外报刊发表的摄影作品近1000余篇(幅)。几年来他多次参加全国、全军各类影展和比赛,数10次获奖.他先后8次受到部队的嘉奖,两次被评为“建设精神文踢”标兵和“优秀共产党员”,多次被新闻单位评为“模范通讯员”,并荣立了两次三等功,稿件被集团军、师评为新闻报道一等奖. 何培勇,由于受家庭和环境的影响,还在上初  相似文献   

7.
我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已有十多年了。开始,我在一个乡担任通讯员,一九七七年十月到县委担任专职通讯干事。自到县委工作以来,我采写的消息、通讯、调查报告等各种新闻体裁的稿件先后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及《北京日报郊区版》等报刊采用八百多篇(包括与记者合写的).有人问我:你写稿子一定有“诀窍”吧?其实,我的“诀窍”就是四个字:勤学多练。我是一九七四年三月到平谷县镇罗营乡当通讯员的,从那以后才开始给报社写稿。十多年来,我  相似文献   

8.
业内资讯     
综合■2005年12月1日,与传媒有关的三项法规:新闻出版总署《期刊出版管理规定》、《报纸出版管理规定》;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影视网络专有IP地址规划》正式实施。■2005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在北京举行。李长春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为实现“十一五”宏伟目标提供强大精神支撑。■日前,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四届一次理事会暨第二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召开。“北京日报报社集团网络安全体系建设”获三等奖,李彦魁同志当选联合会副理事长。报刊■2005年12月4日,瑞士银行…  相似文献   

9.
2006年,中国逻辑学会等8家单位组织发起“全国报刊逻辑语言应用病例有奖征集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响应。共有28个省、市、自治区的1461人参与,收到应征病例14883份。为了便于分析报刊的语言现状,组委会从众多应征者中选出24位挑错能手,集中对2006年7月14日出版的《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4种中央级报纸和《北京日报》、《解放日报》等24种省级报纸进行挑错。挑错活动共收到1657份病例评阅意见,经逻辑语  相似文献   

10.
我们党的报刊宣传能否深受读者欢迎,在于他们能否始终遵循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两为”方针。不久前,在北京市高等学校校长、党委书记会议上,大家居然起立为北京日报的“科技之星”专栏的宣传报道热烈鼓掌的事实,再次证明了这一点。《科技之星》专栏是北京日报于1991年7月1日开始在一版上推出,拟于1992年6月30日结束。每天宣传一位贡献突出的科技专家,计划共宣传365位专  相似文献   

11.
翻开3月24日的《北京日报》第3版,感到一股春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主要是这个版上的“祖国各地”栏目一下吸引了我。像“祖国各地”这种专栏形式,在编辑学上称作“集纳栏”,也有人叫“报中报”,常作编辑的则简称它为“小栏”,类似的有《人民日报》要闻版的“新闻简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神州大地”、《北京日报》一版的“中华·京华”等。  相似文献   

12.
国内新闻界     
我国已有80多家报刊上网据统计,我国目前已有80多家报刊进入了世界最大的互联网——因特网,其中包括《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北京日报》、《市场报》等。因特网上大量的信息为报刊提供了一个新的消息来源。在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江南晚报》从因特网上看到亚特兰大奥林匹克公园爆炸的文字和图片,立即将这一消息翻译成中文,抢发在当日的晚报上,成为国内第一家报道此事的报纸。  相似文献   

13.
经专家评选和网上公示,《北京日报》特刊《历程》、《北京青年报》专栏《学习胡锦涛七一重要讲话心得三人谈》和《前线》杂志专栏《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等23个优秀项目作为北京市2011年报刊重点补贴项目获出版引导资金补贴。  相似文献   

14.
查一查卡片,老舍一共为《北京日报》写了四十二篇文章,不算少!卡片就是一小摞。最早的是一九五二年十月七日的,当时《北京日报》刚开张,那篇文章叫《学习民间文艺》。最晚的是一九六五年九月十九日,题目是《小而精》。这就是说,由报纸一诞生到它被林彪“四人帮”控制为止,老舍一直是《北京日报》最热情的撰稿人之一。除《人民日报》外,《北京日报》是解放后老舍供稿最多的一家报纸。大概,既是北京  相似文献   

15.
去年11月21日,北京日报一版“作家写真”栏目刊登了北京日报特约撰稿人、著名作家刘恒采写的人物通讯《老卫种树》。随后,社会反响强烈。不仅如此,这篇文章给报社内部也带来不小的冲击。日前,来自北京日报机动记者部、白班总编室、《新闻与写作》编辑部、办公室等部门的十余位编辑、记者,  相似文献   

16.
《纪事2007》     
“纪事”是北京日报于2007年新开辟的精品栏目。每月出刊两至三期.出版时间是周二。内容上革命史和共和国史占了相当的比重。出版频率不高.因为每篇故事背后是不少于40天的选题论证和采写周期。一年中.有近三分之一的“纪事”篇目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被网站、其他报刊转载的数量无法统计。  相似文献   

17.
今年3月初 ,不断有朋友打电话询问我何时调到了中国社科院 ,这“无厘头”消息弄得我如坠五里雾中。我始终在北京市属一家科研单位工作 ,从没有过调动念头 ,这是哪来的消息啊?原来朋友们在《北京日报》2002年2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改革报》等多家报刊见到署名新华社记者邬焕庆的一篇报道《他们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一位专家眼中的民工》。文中称“老石是中国社科院的一名专家” ,而我的笔名“老石”,圈内尽人皆知 ;文章内容与我的科研项目———三农问题也有关。我找来报纸一看 ,原来是我发表在2000年5月3日的…  相似文献   

18.
《京华周末》是不单独发行的。而且出报时,正刊、周末一外一里,叠在一块儿。然而,我们不止一次发现,有的报摊单独卖《京华周末》。摊主把“周末”从正刊里抽出来,把正刊甩下,高声吆喝:“看《京华周末》啦,新出的《京华周末》!”还不止一次听朋友、读者对我讲,在他们单位,星期六的北京日报一来,许多人都找《京华周末》看。常常是拿来北京日报一瞅,嘿!就剩下正刊了,《京华周末》不知让谁抽走了。这并非是《京华周末》的“独家新闻”。  相似文献   

19.
以亚运报道为契机,《北京日报》在版面上进行了全面改革。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探索,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一种版面风格。读者反映说,《北京日报》更好看了。版面改革的实践,大体可以归为4个方面: 让标题睁眼报纸恰如一张面孔,标题就是面孔上的眼睛。标题有光彩、有神,就会对读者产生“夺目”、“抓人”的作用。如何让标题“夺目”、“抓人”呢?  相似文献   

20.
因为本人喜欢阅读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报刊,也常给这些报刊投稿,所以对《新闻与写作》也格外偏爱,可以说是期期精读、细细品味。我觉得这份刊物除了其版面清晰、定价合理之外,主要是其内容丰富、栏目众多、信息量大、知识面广、精品文章多;指导性、实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