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特级教师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崇高荣誉。安徽省萧县龙城镇北关小学46岁的任淑英和萧县实验小学44岁的任素贞姐妹二人同获安徽省小学特级教师殊荣,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任淑英、任素贞出生于皖北萧县农村的教师之家。1978年和1981年她俩先后步入教坛,同教小学语文。多年来,她俩在淮北市和萧县师范学校任教的姐姐、哥哥的熏陶、影响下,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的爱,凭着自己多年深钻细研的韧劲,逐渐在教学上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作文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任素贞老师针对学生作文  相似文献   

2.
刘莹 《山东教育》2009,(9):15-16
任素芬老师是我园研究组组长之一,兼职教研组长8年。从教研活动的参与者,到现在任教研组长成为教研组的引领者,走过了一条艰辛、曲折的道路。领导给予充分支持,使她在失败中反省自己,在成功时不断树立新目标,是她做教研组长的感悟。  相似文献   

3.
实现英语教学“三境一体化”任素萍新时期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明确目标是:回归语言教学本体,即回到语言教学运动自身的轨道上来,完成传统的语言教学为中心向言语教学为中心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实现“三境一体化”势在必行。所谓“三境一体化”是指在整个教学的双...  相似文献   

4.
"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不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对"先生"这个称呼是有不同对象的. <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说:"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了父兄.又,<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一"先生"是指长辈且有学问的人.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德滑坡现象忧思录任素玲,高伟杰几年前,哈尔滨市曾发生这样一件事:某医院外科大夫××在值夜班时,几个过路人送来了一个遭车祸的患者,脸部、上身血肉模糊,惨不忍睹。该大夫看了一眼,对送护者说:“这里处理不了,就我一个人,设备也坏了,你们还是抬到别的医...  相似文献   

6.
寿镜吾是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先生曾回忆道:"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鲁迅先生非常尊敬这位"极方正、质朴、博学"的老先生.他们师生之间一直有书信往来,甚至在老先生谢世后,鲁迅先生还与他的家人保持联系.  相似文献   

7.
浅谈民法的公平责任原则任素玲在民法学理论中,关于民事责任的归属原则大致分成三个: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对于一般侵权民事损害,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对于特殊侵权民事损害,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对于致害人和受害人双方均无过错的侵权损害则适...  相似文献   

8.
那年那月     
西南联大中文系的教授有清华的,也有北大的,应该还有南开的.但是哪一位教授是南开的,我记不起来了,清华的教授和北大的教授有什么不同,我实在看不出来.联大的中文系主任是轮流坐庄.朱自清先生当过一段系主任.担任系主任时间较长的,是罗常培先生.学生背后都叫他"罗长官".罗先生赴美讲学,闻一多先生代理过一个时期.  相似文献   

9.
相传,某一山下有所学校,学校内有位先生,这位先生喜欢背诵圆周率,他要求他的学生也要背,要他们背到小数点后22位.三点一四一五九二六五三五八九七九三二三八四六二四……学生背不出来,经常受到先生责罚.这位先生与山顶寺庙里的一个和尚关系甚好,几乎天天上山与和尚喝酒对饮.一天,先生又上山找和尚对饮去了,学校有位聪明的学生灵机一动,把先生上山喝酒事编了几句话,叫大家背熟.这天先生喝酒回来,又命学生背,不料学生都能背诵如流:山巅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把酒吃,酒杀尔,杀不死,乐尔死!先生听后哭笑不得,学生倒用此法记住了圆周率背诵圆周…  相似文献   

10.
某报曾载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又有启发性的故事:以前江南某处山上有一寺庙,山下有一所学校.先生常上山与和尚对饮聊天,也常布置学生背诵圆周率,规定背到小数点后第22位数(3.1415926535897932384626).学生很难背,甚感苦恼.某天,一个聪明伶俐的学生把先生上山与和尚喝酒的事编成几句话,叫同学们记熟.这天先生喝酒回校,又叫学生背诵圆周率.不料个个背诵如流:"山巅  相似文献   

11.
对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的主旨,历来众说不一.一说当时先生与其妻的关系不融洽,并举出文中诸如"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等例来证明妻对自己的不闻不顾,二人琴瑟难调,视同陌路,先生内心沉闷,借夜游荷塘排遣难宁的心绪.一说先生在现实生活中有诸多不如意,意欲寻找一幽僻之地对月遣怀,并有当时的佐证材料.一说先生曲高和寡,知音难觅,面对荷塘,抒发一曲幽微难明的无奈感喟.还有一说,先生在上海和北京亲眼目睹了蒋介石制造的白色恐怖,洞悉蒋介石在全国的暴行,他自然不会视若无睹、泰然处之,所以内心"颇不宁静".  相似文献   

12.
安德森原来是委内瑞拉海军陆战队的一名队员,退役后,他来到加拉加斯的著名电讯跨国公司总部当了一名保安.安德森心想,在电讯跨国公司当保安,一定有机会见到总裁西蒙先生. 西蒙先生是安德森最崇敬的偶像,早在海军陆战队时,他就听说过西蒙先生是一位乐善好施的企业家.  相似文献   

13.
关于文言文中"所以"作为连词的起始年代,历来就有许多争论,这主要是由于对"所以"作连词所持的判断标准的不同造成的.现在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王力先生提出的,另一种是朱城先生提出的.文章通过对这两种观点的考察,论证了朱城先生观点的合理性.又根据朱城先生的观点考察了<十三经>中的十本书,得出了先秦时期就有"所以"作为连词的用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巧戏财主     
1.从前有个财主,给他的儿子请了一位先生。2.在教书时,先生发现财主的儿子是一个十足的傻瓜。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称为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在这部回忆鲁迅先生点点滴滴的生活的优秀作品中也有一些悬而未解之谜.有一处细节一直很有争议:鲁迅先生为什么在病中仍珍爱那张特殊的木刻画?本文结合多方面材料,做了一些原因探究.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一切人都是我的先生,我的学友,我的学生“,由于先生力赞对师生界限的打破,就有了“教学合一“的思想.虽然我国古代孔子就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论断,但毕竟没有先生说得彻底,先生的谦逊之风、民主思想及对人民大众的尊重之情也跃然可见.先生虽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发表了这些言论学说,但对现今的教育教学依旧还有很深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与鲁迅先生有过交往的文学青年中,有一位曾经留学法国并且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后又投奔延安,最终成为一名无产阶级作家的青年,她就是著名女作家陈学昭.陈学昭的成长,与鲁迅先生在各个方面对她的影响分不开.  相似文献   

18.
藤野先生是不是本文的主要人物呢?它涉及如何来确定文本主要人物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重新审视《藤野先生》一文,我们要跳出纯粹的这篇课文,把它放到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这部大的散文集中考虑,最终的结果是让《藤野先生》一文具有了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棒小伙     
一位先生和一位太太同坐在一辆公共汽车上谈着话。先生:“太太,你有孩子吗?”太太:“有的,先生,我有一个男孩。”先生:“他是一个好孩子吗?”太太:“一个非常好的男孩。”先生:“太太,你的儿子抽烟吗?”太太:“不,先生,他不抽烟。”先生:“他去酒吧吗?”太太:“不,先生,没有我他从来不出去。”先生:“他回家晚吗?”太太:“不,先生,每天他吃了晚饭就睡。”先生:“太太,你的儿子真是个非常好的年轻人,他多大了?”太太:“先生,他六个月。”VeryNiceYoungManAgentlemanandaladyweretalkinginanomnibus:Gentleman:“Haveyougotanychildren,Madam?”Madam:“Yes,Sir.Ihaveoneboy.”Gentleman:“Isheagoodboy?”Madam:“Averygoodboy.”Gentleman:“Doesyoursonsmoke,Madam?”Madam:“No,Sir,hedoesnt.”Gentleman:“Doeshegotothebar?”Madam:“No,Sir,hedoesnotgooutwithoutm...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经常是几个月才理一次发.有一次,先生走进一家理发店,理发的师傅看见他长发垂耳,衣着寒酸,心中看他不起,便马马虎虎地一理了事.理完之后,先生不动声色,随手抓了一把铜圆,数也不数,直接塞给那师傅,然后飘然而去.那师傅接过铜圆一数,发现竟然比牌价多出几倍,一时又惊又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