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部”和“台”是现代汉语中两个常用的量词,这两个词在用法上有重合之处,但又有所不同。本文主要从认知的角度来分析“部”和“台”的语义特征,让我们对这两个量词的使用更加准确,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郑希瑶 《考试周刊》2013,(96):155-158
量词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外国留学生在量词使用上较易出现偏误,尤其容易在两个相近量词的选用和辨析上出现问题。本文选取了两个比较容易发生混淆的量词——"只"与"头",设计测试问卷及教学实例,旨在了解外国留学生对这两个量词区别使用的偏误情况,以及两种不同教学法——传统教学法与认知教学法所产生的不同纠偏作用,以求获取些许进一步完善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启示和灵感。  相似文献   

3.
"台"本义为"通常高于附近区域的平面""高而平的建筑物",进而引申为像台的东西,器物的底座。到了清朝时期虚化为量词,用于称量戏剧。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量词"台"的称量范围呈现出扩大的趋势,称量对象也从称量戏剧、晚会等在台上的表演到能称量仪器家电等有底座的东西放置在桌子上或者类似桌子的器物上,再到汽车等放在像"台"一样的平面上的事物。  相似文献   

4.
客赣方言的量词"只"可广泛地通用各种事物,它和客赣方言周边的湘语、闽语和吴语一样都是汉语史上唐五代时期"只"作为通用量词的保留和传承。"只"之所以能成为通用量词,是由其表示本义时的认知焦点注重物体的"单独性"决定的,这与汉语史上的另外两个通用量词"枚"和"个"的泛化基础相同。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量词"件"的起源和演变,现代汉语中量词"件"的使用两个方面对量词"件"的语法化进行分析。从结构、范围、意义变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量词"件"在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量词作为汉语中的一类特殊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本文在已有的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与对外汉语量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以相似量词“部”和“台”为例,对其适配度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7.
量词在汉语中的使用历史悠久,范围广泛。汉语中常用发的量词大约有500个,其数量之大、类型之多、使用频率之高是英语量词无法比拟的。汉语词汇中存在量词这一数量庞大且起重要表意作用的词类,而英语虽然存在少量的起量词作用的词,但没有明确的量词概念,这一语言的不完全对应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给英汉互译带来较大的困难,成为翻译中"不可译"现象中典型的一类情况。因此,将英汉量词进行对比,对于译文更好地符合"忠实"、"通顺"的基本标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表人量词"位"和"个"的替换用法存在三种情况:两者可以互换、只能用"个"不能用"位",只能用"位"不能用"个".前两种情况已有深入研究,本文则主要谈论第三种情况,通过对大量语料的分析整理,归纳出表人量词"位"在词法层面上具有的结构形式,以及某些特殊语义内涵.  相似文献   

9.
"表"和"裏"本义是衣服的外层和内层.上古,这两词词汇化为复合名词"表裏",有表示衣服的面子和裏子之义.宋元时期,"表裏"引申为赏赐或送礼用的衣料.与此同时,"表裏"出现量词用法,主要用于制作衣服裏外层的纺织物.本文在"表裏"量词用例的基础上,分析了"表裏"由名词转化为量词的过程和合理性,并大致断定了"表裏"量词用法的时代上下限,同时对<汉语大词典>的有关释义作了进一步补充.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红楼梦》的两个译本,对汉语集体量词"群"的英译进行描述性对比研究,借以探求两译本在汉语集体量词英译方面的异同,以及从多个角度探讨异同的成因,以丰富汉英量词研究及量词翻译研究。研究发现:两译本对"群"的翻译呈现多样化特征,均使用具体的英语集体量词以明示原文中隐含的意义,使得译文更加形象、生动,体现了翻译语际显化现象;杨译对近半数(48%)的"群"采用省略策略,而霍译本中79%的"群"被译成英语集体量词,且这些量词都可以用于"数词+N1+of+N2"的表量结构,和源文本的"一+群+名词"结构对应。两种不同的翻译结果可能受译者身份及源语和译入语在集体量词上的差别所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量词"只"和"枚"用作指人量词,是网络语言中独有的现象。本文对网络上有关指人量词"只"和"枚"的语料进行检索、分析,探寻它们在语法结构、语用表达上的特点,并探究量词"只"和"枚"发生活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一个主要方式是看相应的英文翻译,而在《汉语教程》中,"遍""次"的英文翻译都为"time",这无疑会让留学生对这两个词的意义、用法产生疑惑。本文从语义演变、语义、句法等方面对这两个动量词进行分析和区分,并提出"遍""次"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3.
汉语名量词“把”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量词"把"由动词"把"发展而来,名量词"把"又分为个体量词、集合量词,集合量词"把"在汉代出现,个体量词"把"在唐代时代出现,文章通过对两种量词"把"在不同朝代的发展演变,讨论了它们各自的发展脉络、呈现出的不同的用法和特点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幅”与“副”这两个字区别起来有一定难度。同学们在记忆的时候,可以从两点来比较:一是两个词都做量词的时候,区别它们的用法;二是掌握它们在做非量词时的用法。“幅”是“巾”字旁,做量词时,用于布帛、呢绒、图画等。比如“一幅布”、“一幅画”等。“副”是“刂”旁,做量词时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成套、成对的东西,比如“一副对联”、“一  相似文献   

15.
量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量词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也有其独特之处。一个量词可以修饰什么样的名词性成分,通过定量分析之后发现其中也是大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对现代汉语量词"只"进行认知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了。基于此,从三个方面对量词"只"进行认知上的分析。首先分析量词"只"的语义性质,也就是说分析它对名词性选择的特点,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其次主要从量词"只"对名词性成分的语义选择上来进行分析,把量词"只"能够修饰的名词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归纳,得出一般结论;最后是对量词"只"的范畴中心进行整合和归纳,并且用图示的方式归纳出对量词"只"的认知。  相似文献   

16.
量词丰富是汉语的特色之一,其中的个体量词是汉语中尤为重要和独特的一种词类,对汉语个体量词进行历时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普通话及北方方言中的个体量词"个"和"条"使用频率高,泛化程度高。本文从历时的角度,采用排比分析语料的方法,厘清个体量词"个"和"条"的发展脉络,分析它们语义泛化的途径及原因,并尝试探索汉语量词发展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7.
海口闽语量词"目"、"节"、"xak5"能用来计量分段物或事物的长度,但三者产生的理据和用法各有不同。"目"是闽语特征量词,产生的理据是在"节"的影响下通过隐喻机制和词汇平行衍生规律的促动而形成,用来计量具有"结节"之物,且长度是"结节"的整数倍;"节"则用来计量长度相对确定的事物;"xak5"是借自侗台语族的量词,由侗台语族相应的、具有"断"语义的动词转类而成,用来计量任意长短的事物。  相似文献   

18.
普通话中的"嘴"为借用量词,而林州方言中的量词"嘴",无论从词义、结构还是从使用地域上来看,显然已规约化成典型的量词。从范畴化的历时过程和范畴化的共时表现来看,林州方言量词"嘴"的规约化层级较低,仅限于修饰固体食物。这大概和"嘴"的原指义和"嘴"义泛化后作为"人和动物的饮食器官"这一核心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9.
量词是汉藏语系中特有的词类,因而也是许多汉语学习者感觉非常难学的一类词。其中,个体量词"个"是学习者最早接触到的量词之一,且其使用频率高、适用范围广,是容易出现偏误的量词。文章主要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关于"个"的语料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偏误原因分析,以期使学习者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量词"个"的用法。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汉语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量词与名词的搭配关系,如:一肚子委屈,一腔热忱,一线希望,一片光明等。其中的"委屈"、"热忱"、"希望"、"光明"与典型的名词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并且"肚子"、"腔"、"线"、"片"等量词也与一般意义上的量词有区别。它们之间的搭配关系是怎样的,这是一个特殊且值得探究的问题。通过不同方面的研究,得出其与一般名词和量词搭配的共同点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