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演“活”读“响”,就是将声音、态势、神情等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表演的方式去朗读课文。应该说,演读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诵读形式,是读的最高境界。在语文课上,教师驾驭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配合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能活化出一种引人人胜的氛围,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如此演“活”读“响”的语文课,才能产生意想不到的...  相似文献   

2.
教了10年语文,做了七年语文研究员,东西南北听了数百节语文课,越来越觉得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在了一条艰难的道路上,我们的语文课程是以一篇篇课文为载体的,很多的一线语文教师虽然明白课文只是个例子这一理论,但如何将这一理论物化为科学的教学行为,让学生从学课文最终学语文,越来越成为语文专家和教师们研究的焦点。前段时间我听了一节台湾的语文课,授课内容是四年级许地山的散文《落花生》。这节课我认为很好的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下面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陈金龙 《教育文汇》2011,(10):34-34,53
“让语文课味正情浓”,是我一直追求的教学境界。近日,我在上《画家和牧童》研究课中,经过8次修改教学设计,8次试讲,终于对这一问题有了更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阅读教学,既包括“教”,也包括“学”,二者相辅相成。其实,“衡量一堂语文课是否是好课,关键要看学生活动是否有效,而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与否,取决于课堂上是否涌动着学生的思想,取决于我们的语义课堂是否有足够学生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教师应重视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全面发展。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识字课,也不能上成文学鉴赏课。  相似文献   

6.
字"太差"     
王玉芳 《班主任》2014,(9):29-29
“王勃,字子安,所以也可以叫他王子安……”语文课上,我正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少年王勃》。我的讲解引起了大家的兴趣,陆小洋更是兴奋不已,把手举得高高的,说道:“老师,我知道诸葛亮的字是孔明,许多人都叫他孔明先生!”我竖起大拇指,表扬他说:“你肯定是个爱读书的孩子,了解的知识真不少。”他听后,摇头晃脑地坐下了。  相似文献   

7.
课堂上亘古不变的开场白,反映出教学的程式化,折射出执教者按部就班的“冷漠”和“严谨”。以弘扬中华民族语言文字艺术魅力为己任的语文课尚且如此,实在有损于语文教育之初衷——帮助孩子热爱、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8.
读书内化,是一个重要的语文教育理念。小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主要途径,是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而要实现范文语言的内化,最主要的手段就是读书。语文课上,主动读书,内化语言,应是学生的基本活动;指导学生读书,帮助学生内化,则是教师的主要职责。那么,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吸收内化呢?  相似文献   

9.
常启霞 《山东教育》2009,(11):35-35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是我的语文课。跟往常一样,我面带微笑走入教室,开始上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练习六(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哪些同学能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老师可要大大地奖勋你。”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应该自觉地运用“意识”来开展课堂教学。具体而言,就是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具备课程意识、角色意识、问题意识和效能意识。  相似文献   

11.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上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时,教师不妨多想点办法,让学生寓乐于学,激起学生重新听课的兴趣,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落实了理解背诵的教学目标,还节约不少时问,可以用来拓展和补充别的知识。毫无疑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被大大提高了,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情绪高涨,有成功的体验,变得爱学习了。  相似文献   

12.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出现了一些能够体现新理念、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这些课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较好,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一定提高。但在听课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的语文教师由于对教改精神领会不全面,导致语文课在教学目标的达成、内容的组织及方式方法的选择上出现偏差。  相似文献   

13.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文学分析法”曾一度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主流。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仍把“阅读教学”视同于“阅读”,把语文课上成了内容分析课和情感体验课。强化“人文”,弱化“语文”的现象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4.
李滨滨 《教师》2013,(36):32-32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和“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这要求教师从语文本身下工夫,让学生沉浸在博大精深的祖国语言里,感悟语言文字魅力,提升语文素养。语文课应该如何教,才能上出“语文味”呢?本文从奏响情感体验曲;奏响美感教育曲;奏响语感训练曲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我认为做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语文学科的性质,而不把语文课上成阅读分析课、道德修养课、表演课、欣赏课或其他什么课。语文不是简单的学科,它的内涵是丰富的,它的内容是综合的。语文最终的价值文化取向是从精神文化层面关注、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不是就语文而学习语文。语文不能架空文本,脱离文本;上语文课,必须上出语文味,必须紧贴文本地面行走,在言语的丛林和字里行间穿行。具体到教学实践当中,始终抓住吟诵、阅读、积累三个环节,就把握住了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和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6.
低年级的孩子都喜欢语文,因为语文课上能听到很多有趣的故事,懂得很多道理;喜欢音乐,因为音乐课上能听到许多动人的音符,学会好听的歌曲;喜欢美术,因为美术课上能看到绚丽缤纷的色彩,学会画好看的画。但不是所有孩子都喜欢数学,会觉得数字很枯燥。如何使孩子喜欢数学,是每个数学教师都会思考的问题。数学是很抽象的知识,但它在生活中又是那么的具体生动,要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应该体现出语文味.这是一个不争的观点。然而究竟什么是语文味.怎样在一堂课中间体现语文味?确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曾聆听过魏书生、李镇西、程翔、唐江澎等名师的课.也曾多次参加各种公开教学活动.结合我自己语文教学的实践.我认为.所谓语文味.就是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近语文,深入品味语言文字之美:  相似文献   

18.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至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相似文献   

19.
张红翠 《成才之路》2012,(20):25-25
真正把握文本,理解、品味语言文字,从而形成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就是读。语文课的千变万化都不应离开读.“读”才是活跃于语文课堂的精灵。要于朗读中培养语感,于品读中加深感悟。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志。尤其是新课改以来,语文课时减少,我们该做些什么有益的探索来确保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呢?下面谈一谈自己借用数学课上加减乘除法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的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