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核磁共振众所周知,之所以如此,一是发现核磁共振的两位美国科学家荣获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两位科学家荣获2003年诺贝尔医学奖,因此,在科学技术历史上,这个名字闪闪发光.二是很多病人都到医院做过核磁共振检查,核磁共振家喻户晓.本文就核磁共振及医学成像  相似文献   

2.
磁共振成像技术依据原子核能级跃迁释放能量在物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的电磁波,获得构成物体的原子核种类和位置,从而绘制出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近年来,随着快速变化的梯度磁场的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不仅在医学,而且在其他科研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摄影艺术与医学成像技术的融合往往能创造"化平淡为神奇"的效果.比如,具有独特成像特点的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X光技术等就给摄影艺术家们提供了多维的摄影视角和多元的创作空间.随着科技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此类摄影作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这不仅会进一步推动摄影艺术的发展,更会让人们在科技与人文比翼齐飞的世界中真正享受到真善美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4.
为了克服现有核磁共振成像实验仪不能很好地满足直观实验教学需要之不足,同时为小样品小范围测试进行科学研究提供方便,并为教学单位提供价格相对低廉的产品.利用核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采用NMI20型台式核磁共振成像仪,研究如何开展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教学实验问题.开发了涉及共振频率、脉冲序列、相位编码、加权成像、射频功放等内容的26个实验.作为教学实验设备,该成像仪备具有直观的界面以及成像过程的开放性,能使学生深入掌握核磁共振的原理、结构及其硬件系统,教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生物学教学》2004,29(4):62-63
[诺贝尔奖] 两美英科学家分享2003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综合《参考消息》和《环球时报》2003年10月8日消息,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于当地时间10月6日决定,把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Paul c.Lauterbur)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Peter Marsfield),以表彰他们在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 早在1946年,美国哈佛大学的菲利克斯·布劳克和斯坦福大学的爱德华·普塞尔就发现了物质的核磁共振现象,并于1952年因此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但随后许多年间,这种物理现象主要被用来研究物质的化学结构,而劳特伯尔和曼斯菲尔德这两位科学家20世纪70年代则把它用于医疗成像,并使得神经科学、生理学和医学影像技术发生了巨大变革。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用于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  相似文献   

6.
核磁共振成像术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胡镜寰在核磁共振频谱学和计算机断层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一门新技术叫核磁共振成像术,又叫核磁共振层析术,缩写为NMR.核磁共振成像术可用作对人体某些疾病的检查和诊断,虽然它仅有10多年的历史,但在临床上已获得很大...  相似文献   

7.
张昊 《神州学人》2004,(7):40-41
2002年1月,我接受一个由瑞士国家研究基金(SNF)国家研究竞争中心(NCCR)资助的博士后职位,从比利时鲁汶来到瑞士苏黎世,从事神经可塑性的脑功能成像研究工作,所在机构是苏黎世大学医院神经放射研究所和Balgrist大学医院瑞士瘫痪研究中心,有幸在这个欧洲最有名望的大学城从事我所喜欢的功能核磁共振工作。功能核磁共振是一个新兴交叉学科,技术应用大约在1995~1996年间趋向成熟,开始在心理、医学、神经学、语言学、视觉科学等方面得到很多应用,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最初大多具有核磁共振物理学或化学背景,因为需要很多的数学和计算机方面的…  相似文献   

8.
何山石 《小读者》2010,(7):45-45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使我们平常所说的"看"病成为现实。借助这种成像技术,通过对身体相关部位的扫描,能清晰、逼真地显示出生病部位的解剖结构,给医生诊断患者病情提供最直接、客观的依据。这种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9.
医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优越性明显,临床应用领域不断得以扩展,市场对于磁共振方面的技术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该文在大量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就如何建设一个培养学生真正切实有效地掌握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磁共振实验室做了一定探索,提出了一点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使我们平常所说的"看"病成为现实,借助这种成像技术,通过对身体相关部位的扫描,能清晰、逼真地显示出生病部位的解剖结构,给医生诊断患者病情提供最直接、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气血分析仪"是继X射线、γ照相、核磁共振之后,世界首创的大型核医学诊断设备,与各种成像技术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2.
目的:针对医学成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我校为例探索适合工科院校医学成像技术教育教学的模式和策略改革。方法:对我校过去医学成像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通过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借助网络教学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教育模式,综合利用CBL和PBL教学方式。结果: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提升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结论:通过教学改革,提高了医学成像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3.
董安定  李伟 《考试周刊》2011,(81):207-208
1.图像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医学图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现代医学及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领域。这类医学图像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X光断层扫描技术(CT)、核磁共振图像技术(MRI)、计算机单探头光子断层扫描技术(SPECT),以及计算机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PET)。以这些医学图像技术为基础的医用图像处理将实现医学界"将人体变为透明"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 1 0月 6日宣布 ,2 0 0 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 ,以表彰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他们的成就是医学诊断和研究领域的重大成果。保罗·劳特布尔劳特布尔 1 92 9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小城悉尼 ,1 95 1年获凯斯理工学院理学士 ,1 962年获费城匹兹堡大学化学博士。1 963年至 1 984年间 ,劳特布尔作为化学和放射学系教授执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1 985年至今 ,他担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生物医学核磁共振实验室主任。曼斯菲尔德 1 93 3年出生于彼…  相似文献   

15.
提高核磁共振成像速度的研究方兴未艾。基于k-t的成像技术比如k-t SENSE和k-t PCA,利用成像序列在时间维度上的冗余性,能够将采样加速比提高到8倍以上。由于它们利用成像序列的时间冗余性,对成像对象的运动特别敏感,不能移除运动导致的伪影,从而造成重构图像在空间域的模糊。为了使基于k-t的成像技术能够运用于具有较大运动场合的成像对象,研究了一种改进的图像配准方法,通过多步配准来完成仿射变换。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比传统的仿射变换配准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为出发点,对“医学成像技术”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注重学生对课程基本概念和成像原理的理解与掌握,突出课程教学内容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剖析成像技术的发展趋势,强化对成像技术转化应用的认识。课程教学改革既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强调了对创新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欺骗心理生理测试技术,即"测谎"技术的发展沿革,从生理多导仪技术、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等方面做了简介;探讨"测谎"技术在刑事侦查、民事诉讼、保险调查等方面的应用;同时指出其存在的局限性以及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与其他医学成像技术比,医用磁共振成像具有众多的优点,因此,在临床上和科学研究中倍受青睐。随着近年来磁共振成像设备的装机容量逐年提高,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如何面向市场培养合格的磁共振成像技术专业人才,是医学影像工程专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对目前磁共振成像技术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该文就建立磁共振成像技术实验室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在科研和教学中充分发挥实验室的效能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奖励》2007,(12):73-73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4日宣布,该校研制的高强度的核磁共振成像仪已经完成了安全测试,即将投入临床使用。这将是世界上扫描能力最强的医用核磁共振成像设备。根据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规定,此类设备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严格的人体安全测试。研究人员在《核磁共振杂志》  相似文献   

20.
从医学成像的角度,以实践为基础,总结并给出了一些直接或间接的医学光成像实际方法,讨论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及其关联性,指出了医学中光成像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