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校长文化是校长在经营学校过程中,办学理念与管理实践结合而形成的充分体现校长个性的制度文化和组织文化。校长文化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时代创新性,体现了主流文化,是校长职业实践的产物。学校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特色文化、区域文化、发展文化。校长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命脉和灵魂,学校文化是校长文化的具体体现。校长文化需要长期积淀,积淀校长文化的过程,也是形成学校文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永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以舜文化、理学文化、碑刻文化、玉蟾岩远古文化、柳子文化、瑶族文化等为代表的多类型文化组建了永州历史文化体系,释放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多元文化的融合,其他优秀文化的影响推动了永州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红色文化占据核心地位,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的发扬和大学生良好理想信念的树立。  相似文献   

3.
十堰位于我国秦楚文化旅游带(武西高铁旅游带)、中原巴蜀文化旅游带(郑渝高铁旅游带)和汉水文化旅游带的交汇中心,文化资源异常丰富,特色鲜明。其中具有较广泛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是武当太极文化、武当道教文化,具有一定国际交流优势的文化是调水源头文化、东风汽车文化,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是诗经文化、桃源文化、沧浪文化、远古文化、女娲文化、七夕文化等,具有区域影响力文化是郧阳抚治文化、庸国文化、辽瓦店子遗址文化等。武当太极文化因其国内外影响力最大、开发潜力最大、涵盖性最大,因此可提炼为十堰城市文化核心品牌"太极天下"。  相似文献   

4.
在高度组织化的文化语境之下,学校文化容易形成静态平衡的“超稳定结构”。静态平衡阻滞着学校文化的发展,磨蚀着学校文化的棱角,使学校文化的文化感知力逐渐钝化,文化免疫力逐渐降低,文化自信力逐渐衰减。要打破静态平衡,建立良性的学校文化生态平衡,必须终结文化“独裁”,重建文化民主;拆除文化壁垒,实施文化开放;走出文化因循,推进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5.
正1.文化融通是班级文化创建的原则之一文化融通,笔者认为它具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指打破文化内在的界限,不同类型的文化在融通中生成新的文化;其次是指打破文化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整个文化体系下认识、体悟文化。文化融通是班级文化得以优质创建的原则之一,这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融通;班级文化与学校文化、家庭文化、社区文化、社会文化的融通;文化的开放与坚守,即对外来优质文化的开放与对我国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6.
大学后勤文化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勤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组成部分,后勤文化也是教育文化,而且与当今社会提倡的低碳生活和绿色环保是紧密相联系的;后勤文化包含管理文化、社区文化、服务文化、卫生文化、绿色文化、美食文化、安全文化、节约文化、关系文化、服饰文化、生活文化等;从后勤教育性的理念思考和实践提出:应重视后勤文化建设、发挥大学后勤文化的功效、建设文化型的...  相似文献   

7.
赤峰市蒙元文化与草原旅游互动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蒙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和构成部分.元代的蒙古族主政者从草原到中原,接受了中原文化,也带去了游牧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蒙元文化.因此,蒙元文化是草原文化、中原文化、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是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边塞文化的集聚、融合以及传承和积淀.蒙元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从而,形成了兼容并蓄的地域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都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文化。高职院校办学要实现与就业市场的“零距离”对接,就必须使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充分融合对接。本文在比较分析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借鉴组织文化理论,强调学校文化应注重外显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并提出了高职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对接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大学和企业都是社会组织,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组织文化,由表层文化、中层文化、深层文化构成一个整体。组织文化不能与生俱来,要经历一个塑造的过程而形成。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是组织文化层面之下的次亚群文化,两种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空间,在塑造过程中可以有效互动,实行校企合作是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互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地方高校的文化建设与地方本土文化密切相关,在学校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牌里,始终融汇着地方文化的精髓。地方高校的文化自觉,考量的是高校软实力建设水平和文化意识,与学校的文化导向、文化包容、文化创新有密切关系。地方高校文化服务的责任担当,考量的是高校社会服务的绩效和能力,更是检验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文化自觉与文化服务的责任担当,高校文化与地方区域文化需要形神合一。  相似文献   

11.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它虽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二者之间不能划等号。先秦儒家之外诸子的代表人物也对中华孝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文章集中论述了墨子的孝道思想及其对后世孝文化建设的影响,旨在客观评价墨子对先秦孝文化建设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来说,"孝"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观念,首要的文化精神。由于我国先民在跨入文明阶段的过程中没有打破血缘关系,因此,血缘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特质,中华孝文化就是这种血缘文化的表现形式。孝观念形成于殷商与西周时期,从汉代开始,历代封建王朝"以孝治天下"的实践应用对巩固政权、稳定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进入晚清时期以后,随着中国社会发生千年变局,传统孝道也开始了蜕变的过程,孝观念也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分析了孝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联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和社会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提倡弘扬中华孝文化精华,摒弃其糟粕,赋予孝文化以时代内容,从而建设特色高校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4.
文章阐明了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和谐文化,论述了中华传统孝文化的特点和作用,提出要弘扬、阐释、转型孝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朝代,"孝"在当时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价值。汉代大儒董仲舒创立了"天人感应"学说及阴阳、五行理论,并以此为基础,从宇宙论的层面来论证孝的合理性;他还提出了许多推行孝道的方法,将孝道从理论层面落实到实践层面,以为封建的中央集权政治服务。  相似文献   

16.
以敬老爱老为核心的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敬养老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文章对传统的孝道文化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同时联系当今社会实际,论述了对孝道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孝具有文化、伦理、教育、政治等多重内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结构。其基本意义在于孝顺父母尊敬亲长,这构成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要求。对父母"孝"的情感的扩充和延展,形成儒家传统中的祭祀祖先的"家-国"集体无意识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孝文化是儒家仁爱伦理的底线,孝伦理是东方人伦所止的身份规范,孝心理是由家及国的人伦扩展,孝政治是君子齐家治国的基本前提。反思现代文化的西式建构模式,我们应对中国孝文化结构的发生、发展与中国先秦社会家庭组织的类型结构、地位形态加以认真审理,重建现代人类社会的精神支撑,才能对孝文化对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意义有正确的诠释。  相似文献   

18.
中国孝文化教育及其现代意义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孝文化历经几千年,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中国孝文化在当今社会却未得到足够的教育和体现。于此,文章拟从分析中国孝文化教育在当今社会缺失的现象入手,探讨和分析中国孝文化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等方面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孝悌”文化是儒学道德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一部分。黄河三角洲“孝悌”文化形态形成的历史久远,不断得到深化,并通过饮食活动趋向日常化,融入到人们的意识形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挖掘与重塑黄河三角洲民间“孝悌”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相似文献   

20.
Different from Chinese filial piety, Western filial piety hasn't developed into an independent system, only with the meaning of filial piety infiltrating into the religious belief and religious culture. In this sense, Western filial piety bears a strong sense of logical thinking and religious belief, which has much to do with Western classical philosoph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