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山界(越城岭)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它是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上山三十里,下山十五里,山路最陡的雷公崖“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一九三四年十月初,中国工农红军突破蒋介石匪军的第五次“围剿”,北上抗日,十二月间,他们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翻越了老山界。陆定一同志根据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写成的《老山界》是一篇情真意切、笔触感人的革命回忆录,它按照时间顺序生动地记录了红军长征部队翻越老山界的实况,热情地歌颂了红军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
我在进行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二课《师恩难忘》这一课的教学时,学生在“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这个问题上发生了争执,有的说是10个自然段,有的说是9个自然段,问题的焦点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小诗该不该独立为一个自然段。认为独立成一个自然段的理由是:这首小诗另起了一行,前面空了两格,在形式上明显是独立的一段。认为不能独立成自然段的理由是:前面一段的最后一句是“描红纸上是一首小诗”,紧紧跟着的是那首小诗,不能把它们分开。我当时很明确地肯定了后面一种意见,并着重提醒学生注意前一段最后一句是用的…  相似文献   

3.
【教例简述】 1.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练习一: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2.再阅读课文,请同学们谈淡老山界是一座什么样的山。 (同学们自由发言) 3.抓住同学们谈及的“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一句,从此处切入,让同学们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写了哪些“难”。 (同学们阅读、讨论: ①登山难:a.高、陡、险——特别是雷公岩b.敌人追击、形势紧迫——夜里必须翻过这座山c.部队负载笨重——走走停停②生活难:a.粮食缺,肚子饿b.山中露宿,寒气刺人c.山高路陡,十分疲劳总之是:前进难,歇脚难,吃饭难,睡觉难,攀山难,伤病员行动难,处境难……) 4.红军战士是怎样对待如此巨大而众多的困难的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必要的过渡.同样,要想上好一堂课,虽然很难做到节节课妙趣横生,但过渡也是不可缺少的.然而,有的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必要的过渡.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老师指导学生学完生字,就说“下面大家来分析课文”,学了前面的自然段,则说“我们来分析下一个自然段”,段落赏析完毕,便说“我们一起来归纳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5.
上山与下山     
《阅读与鉴赏》2008,(7):47-47
在同一条石板小道上,上山的人和下山的人擦肩而过。上山的人虽汗流浃背,但却兴致勃勃,并主动地和下山的人打招呼:“山上好玩吗?”下山的人疲惫不堪,连连摇头:“一座破庙,几尊菩萨,没意思。”上山的人不以为然:“噢,是嘛,上去看看再说。”说完擦一把汗继续向上攀登。  相似文献   

6.
山上与山下     
在同一条石板小道上,上山的人和下山的人擦肩而过。上山的人虽然汗流浃背,但兴致勃勃,并主动地和下山的人打招呼:“山上好玩吗?”下山的人疲惫不堪,连连摇头:“一座破庙,几尊菩萨,没意思。”上山的人不以为然:“噢,是吗,上去看看再说。”说完擦一把汗继续向上攀登。过了一段时间这拨上山的人下来了,又碰上另一拨兴致勃勃向山上爬的人:“山上好玩吗?”“一座破庙,几尊菩  相似文献   

7.
十月的黄金周,有的小朋友 要和爸爸、妈妈一道去登山游 玩。大人们会告诉我们:“上山容 易下山难。”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上山时,我们可以弯下腰节省力 气,还可以利用路旁的物体,手 脚并用地攀登。下山时,人的身 体往后仰,手也帮不上忙,还要 时刻注意脚下防滑,走起来自然知就费力很多·(林绒)为什么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林绒~~  相似文献   

8.
补语的前面往往用结构助词“得”,“得”是补语的标志。例如:①我们一口气跑下去,跑得真快。(《老山界》)②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在烈日和暴雨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得”都是补语的标志。有的“得”附在别的词素后面,它和前面的词素一起构成一个动词,如“值得赞美”、“取得好的成绩”、“懂得这个道理”、“免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 记得我在上学期间,老师谆谆教导:写文章时有关数字要用汉字。所读课本、书刊、报纸也一律是这样,特别诗词里全用汉字。多年来已养成习惯,教书时教育学生也如是说。但去年秋季教材发下来,一看颇不是滋味:很多数字换成了阿拉伯数字,如《老山界》这篇传统课文里:“我们决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瑶山”“下山15  相似文献   

10.
好个谢灵运     
翁礼华 《高中生》2012,(7):57-57
南北朝时期有个善于爬山的文学家,叫谢灵运。他登山时常穿一双木制的钉鞋.上山时取掉前掌的齿钉,下山时取掉后掌的齿钉,于是,上山下山分外省力稳当。这就是著名的“谢公屐”。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曾有这样的诗句:“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相似文献   

11.
野猪     
正一、野猪下山山上经常云遮雾绕,林密坡陡,荆棘遍布。如果那只野猪不是因为好奇或者贪吃农作物,而被人类驱赶,慌不择路跑上人类上山下山的道路,在山上碰到,你是奈何不了它的。当我发现它的时候,它已经被疯狂的人类拦截住了各个遁回山林的入口,它只能沿着人类上山下山的大路跑下山来。不管是野猪还是山牛,下到平地,就很难有活路了。如果下到平地还有活路,会被人类引以为耻。  相似文献   

12.
文章的段落     
文章必須分段,一篇文章总是由許多段落组成的。段有两种:一是自然段,一是邏輯段。在文章里,凡是另起一行,低一格或两格书写,显示分段形式的,都叫自然段,通常也称之为节。邏輯段也叫意义段,这是从全文来看,在意思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一般地说,自然段多是用来显示文章层次的,邏輯段多是用来标明意思区划的。有些課文干脆就用空行、加小标題或代标題(一、二、三……)来显示邏輯段段落的起訖。在一篇文章里,有时候一个自然段就是一个邏輯段,而更多的时候,要几个自然段才组成一个邏輯段。  相似文献   

13.
凤凰     
去凤凰,大约是两年前了. 从凤凰去山上的村子,先坐汽车,然后村里的龙老师骑摩托车来接我们,最后再步行一段.龙老师说,他们平时上山下山都是靠步行,要走5个小时,去外面上学的学生,一个月回家一次,通常一个月的生活费是一百块钱.记不清是叫拉忍村还是蜡人村.村子里很安静,穿过房屋之间的小路,一会儿上一会儿下,偶尔碰到一条狗停下来看着人,狗不叫,鸡也不叫.房子是木结构,夯土墙,时间久了有点歪歪扭扭,屋里有潮湿发霉的木头气息.房顶铺茅草,长了些蒿子.  相似文献   

14.
教学“平均数问题”复习课时,一教师出示了两道补充题,要求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解答。题目是: 1.某人上山每小时行2里,下山时从原路返回,每小时行3里。求这个人上、下山的平均速度。 2.新海农场有两块稻田,第一块234亩,用三台手扶拖拉机12小  相似文献   

15.
大年三十的晚上,卖杂货的老爷爷走在山路上。雪已经下了一天,路上可滑啦。
  “老爷爷,我背你下山吧?”一个怯生生的粗嗓子说。
  老爷爷抬头一看,原来是一只小灰熊。咦,老灰熊一家不是早就去山顶的洞里睡大觉了吗?他一边想,一边捋捋胡子,笑起来:“小灰,你是独自一个人溜出来的吧?”  相似文献   

16.
快乐的心     
现在技术发展了,旅游业也进步了,进步之一就是各处名山胜地都架起了缆车。一般的旅行活动,都采取了上山乘缆车,然后步行下山的方式,一可以省力。二可以省钱,三可以省时。登山活动,不知不觉变成下山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有三种人产生了不同的感受。甲说:“上山坐缆车,啥也没看到,下山下了千级台阶,腿肚子都抽筋了,找罪受!’乙说:“上得太快了,只好慢慢下了,也算软着陆嘛!”丙说:“一边下山,一边看风景,这辈子的下坡路我全走了,今后就一定顺了!”同一件事,同样的行为,却有不同的感受。甲是悲观主义,乙是客观主义,丙是乐观主义。看来,天底下快乐的人,不是上帝赐予了他快乐的事,而是给了他一颗快乐的心。  相似文献   

17.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里,介绍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极为成功的公开课,课后有人问他:“你上这节课准备了多少时间?”他回答:“一辈子,又是十五分钟。”细细想来,此言实实在在是一个执教靡砺者的肺腑之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里虽然说的是写诗,其实教师的备课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8.
山羊爷爷老了,还坚持要上山种树。小山羊劝不住,只好送给爷爷一根手杖,让他拄着上山。这天早晨,山羊爷爷又上山了。他发现手杖敲一下地,就长出一个嫩芽,等到了山上,手杖上已长满绿叶啦!山羊爷爷惊喜地说:“你也想变成小树吗?”手杖跳了一跳,很高兴的样子。山羊爷爷把手杖栽在山顶,一会儿,手杖上又长出好多新叶子,绿油油,亮晶晶,成了一棵真正的树。傍晚,山羊爷爷下山回家,小山羊问爷爷:“您的手杖呢?”山羊爷爷指了指山顶,说:“我把它留在山顶啦!”山顶上,那棵手杖树已经长成大树了。山羊爷爷的手枚@孟庆喜  相似文献   

19.
上山与下山     
:彝橇条燕燕黑艇绝鑫袅豁咒谧怒)考仿”“一座破庙,几尊菩萨,“嘎是吗?上丢看看再座破腻一九尊菩萨,没意思。”上山的不以为然:仔噢、是吗?上去看看再说e’’说完擦一把汗继续喻上鲁登。过了一段时间,这拨上山的下来了,v砒扛立挤朴痴的一_杯种各禅的人下类_日复一日,’tu“上仁不断有人牛去·_也木断有年复一年,上山的和下山的,就这琳报赎除.功不答别人恨么i草_(陈飘摘自《农民文摘》上山与下山@汪金友  相似文献   

20.
庐山瀑布     
人们说“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暑假里,我和爸爸妈妈去游览三叠泉。一位下山的大姐姐说:“李白写‘飞流直下三千尺’,我看三十尺都不到,三叠泉还没外婆家那里的瀑布大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