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邓维维 《情报探索》2014,(11):127-131
根据图书分类工作实践,从历史沿革、列类原则、标记符号、类目设置等方面对《四库分类法》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进行了比较研究,总结了两部分类法之间的相同与差异。对《四库分类法》提出跳出《四库全书》,在现有古籍的基础上设置类目,添加详细易懂的类目注释,提出电子版、网络版分类法等建议;对《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类分古籍的类目设置提出类目加细,影响较大的专著设置专类,并针对中华文化文史哲不分家的特点多设置交替类目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图书分类法》是当今国内图书馆使用最广泛的分类法体系,简称《中图法》。《中图法》第五版虽然已规范类目,完善参照系统、注释系统,调整类目体系,增修复分表,明显加强类目的扩容性和分类的准确性;但对网络图书的分类明显没有针对性的分门别类的分类号,故此笔者针对这一分类缺陷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参照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的《冒号分类法》使用分面组配分类法建设性地对中国图书中的涉及网络的图书进行了专门的分类。  相似文献   

3.
李一梅  王赛 《现代情报》2014,34(1):32-36,42
《中图法》是我国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部大型综合性分类法。该文比较分析了《中图法》第一至第五版之“G63 中等教育”类目的演变,研究了用于进一步复分的“专类复分表”变化。文章中对“总论复分表”中与教育有关的“-4 教育与普及”的演变进行了比较分析。经过不断修订的《中图法》之中等教育类目设置日趋成熟,随着社会的发展,能够及时增加反映新科技和新主题的类目。  相似文献   

4.
贺梅萍 《现代情报》2013,33(3):147-149
对《中国图书馆分类》(第五版)的修订情况进行了概括,通过与中图法(第四版)的对比,结合英语类文献分类实践,对现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H31"英语类目设置的不足,提出了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5.
穆晓婷  黄红梅 《情报探索》2011,(10):121-123
通过对《中图法》与《日本十进分类法》的类目比较,分析《中图法》在类分日文原版书时存在的问题,提出借鉴《日本十进分类法》类分日文原版图书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吴润珍  傅亚祝 《情报探索》2013,(12):129-131,135
将《中图法》第五版TP类的修订与第四版进行比较,认为第五版通过调整类目体系、规范类名、细分类目、更新术语、改进注释、停用过时类目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对类目的深度控制.通过实例分析了《中图法》第五版TP类的修订内容,指出修订后的TP类在类目设置、类目结构上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7.
关于控制《中图法》类目体系深度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红雁 《现代情报》2006,26(3):14-15,18
类目划分层次过于深入,无益于读者的检索,不利于分类法类目体系的稳定发展.也培文献分类标引增加了不必要的难度。本文分析了《中图法》类目划分的现状,探讨了其弊端,并对控制《中图法》类目体系深度的方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刘莎 《情报杂志》1998,17(2):87-88
复分表是图书分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类型有通用复分表和专类复分表。而专类复分表是供分类表中某大类或某大类中的部分类目作进一步区分用的复分表,它是根据各类文献分类的需要而编制的。专类复分表对简化类表,增强主表中有关类目的细化程度,提高类表容纳更多概念的能力等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编制高质量的专类复分表对于提高图书分类法的质量与性能是非常重要的。《中图法》三版修订时也把增设、扩充、改进复分表作为修订工作的重点之一,并着重加强对专类复分  相似文献   

9.
刘子政 《情报杂志》1996,15(3):57-57,67
正确掌握图书分类知识,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是非常重要的,而掌握类目复分方法又是正确使用图书分类法的一个基本方面,也是图书分类学教学内容的重点之一。本文就《中图法》(第三版)类目复分方法中加“0”与不加“0”的问题,结合多年业务实践谈点粗浅体会。1 正确理解《中图法》中的“0” 《中图法》中加“0”与不加“0”的问题,是类目复分方法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之一,它关系到对层累制、小数制的正确理解,关系到很多类目的准确复分,因此受到了分类  相似文献   

10.
浅谈《中图法》法律类的双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玥 《现代情报》2003,23(10):124-124,126
《中图法》第三版首先在法律类目的编制中采取了双表列类的做法,在第四版中又进一步完善。其作用主要有:为增强类目科学性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能够从分类的不同角度适应读者查找文献的需求,有利于保持分类体系相当的稳定性,通过将双表单列提高法律类在《中图法》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数字信息组织与《中图法》之间的合作博弈关系,并提出了数字信息组织对《中图法》修订的要求及合作博弈模式下《中图法》修订和改进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白华 《情报杂志》2012,31(2):124-129
中文分类法实现本体化的关键是实现本体建构和本体描述,以《中图法》为例,以OWL语言为工具,探讨了如何建构分类本体并描述分类本体中的复杂关系,针对《中图法》的设类情况,提出了一个本体框架,以此框架为依据详细分析了描述中的各种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13.
尚雷 《情报探索》2014,(4):120-122
分析《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的类目变化情况,对其中U类(交通运输)的修订特点进行分析,将其类目设置与第四版进行对比,并指出图书馆标引人员在查找交通运输类相关资料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技术创新群落形成与演化的行为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文章运用行为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在对技术创新群落形成与演化的行为生态学特征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技术创新群落形成与演化的四阶段CLC模型及其行为生态学机制,并探讨了技术创新群落形成与演化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5.
夏勍 《情报探索》2013,(12):115-118
采用SPSS Statistics软件中的聚类分析法,对南昌大学图书馆流通书库2009-2011年零借阅的图书品种进行分析,以年均入藏量和零借阅率为统计变量,以中图类目(共35类,包含T大类下二级类目)为标注个案,进行系统聚类和OLAP立方体分析,据此提出了读者热衷型、读者关注型和读者漠视型图书的概念,并探讨了降低零借阅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集群式创新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   总被引:46,自引:1,他引:46  
本文首先引入集群单元概念,运用群落学思想探讨了集群式创新形成与演化的一般过程,提出了集群式创新形成与演化的CLC模型。然后分析了集群式创新形成与演化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最后指出,其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与集群式创新演化阶段的匹配性和适应性是企业技术创新群落良性、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王丽萍 《大众科技》2014,(9):221-222
《中图法》(第五版)通过新增类目、增改注释等方法对H31类目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但是在实际编目工作中发现,在"专业英语"的归类和"H310.4英语水平考试"类目的设定、"H319.3教学法、教材、教学参考书"类目注释等方面还存在着问题,并提出增设专业英语类目、删除某些不当注释等方面的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吴为民 《现代情报》2015,35(2):165-168
利用文献和书目数据调查法,对《中图法》专业英语的分类研究和分类实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专业英语的分类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上存在诸多问题。根据组配分类技术,本文提出专业英语宜"入H31,并采用组配编号法",组配级次宜选择专业名称对应的类号等级;对于超过四级类号的专业,宜以四级类号为上限。  相似文献   

19.
吕科伟  潜伟 《科学学研究》2006,24(Z1):41-46
《宋史》中包含着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是研究宋代科学技术史重要的原始资料。本文通过阅读《宋史》全文,寻找和选取含有科学技术内容的句子,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将其归入不同的学科门类,得出各个学科的数据。句频分析结果表明,天文学、数学、水利工程、农业科学、轻工业及手工业、大气科学、生物科学、医药是宋代当时最受关注的八大学科。通过学科关注度和《艺文志》中科学技术书目计量的比较研究,对中国古代四大学科的提法进行了讨论。此外,还简略讨论了这些计量结果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学科分类作为科学研究的框架,在科学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以计量学理论为基础,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自然科学领域二级类目为分析对象,利用引文数据分析学科之间的相关关系,对二级类目进行修正,希望构建适应期刊分类定位需求的合适的分类体系。【方法】基于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借助期刊之间的耦合强度研究学科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建立起一个经过整合之后的改进的学科分类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关键词识别、主题挖掘等文本挖掘方法对新构建的学科分类体系的合理性进行解释。【结论】基于期刊耦合强度的学科分类体系具有符合目前期刊发展和学科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