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古话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笔者认为,甜口"良药"更能治病,顺耳"忠言"更易入脑.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若还停留在"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水平,其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产生零效应甚至负效应.那么,如何使批评之"良药"不苦涩甚至甜口,让教育之"忠言"不逆耳甚至悦耳,从而产生正效应和潜效应呢?  相似文献   

2.
巧配“良药”不言苦——浅谈批评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话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笔者认为,甜口“良药”更能治病,顺耳“忠言”更易入脑。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若还停留在“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水平,其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产生零效应甚至负效应。那么,如何使批评之“良药”不苦涩甚至甜口,让教育之“忠言”不逆耳甚至悦耳,从而产生正效应和潜效应呢?一、顺“天时”,应“地利”教师在批评学生时,除了要注意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外,还应注意选择适宜的时机和场合,做到顺“天时”,应“地利”,以使批评收到正效应。笔者认为,在下列情境下暂不适宜批评学生:在…  相似文献   

3.
批评是一种常用的教育手段,但学生在接受批评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抵触心理、反抗情绪。因此,教师要讲究批评的艺术,做到“良药甜口,忠言顺耳”,使批评收到最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批评是一种常用的教育手段,但学生在接受批 评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抵触心理、反抗情绪。因此,教 师要讲究批评的艺术,做到“良药甜口,忠言顺耳”, 使批评收到最佳的效果。 一、冷静理智。有的学生在上课时偶尔会“恶作 剧”,以此吸引别人,表现自己。如果教师能冷静理 智地处置,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5.
《孔子家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意思是说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这句话旨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其实,良药未必要苦口,忠言未必要逆耳。从中药的药汤里放点"糖",使我想到: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如果给忠言加上"装饰",批评就会"甜"一点的。  相似文献   

6.
人都有自尊心,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在课堂上批评学生,要学生心服口服地接受很不容易。教师若用语不当,不仅会引起同学们反感,而且会影响正常教学秩序。那么,如何让良药甜口,忠言顺耳,使学生能够在大庭广众面前接受老师的批评?下面举几个较为成功的例子。  相似文献   

7.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一直以来被许许多多的人(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奉为至理名言。然而在现阶段,这种做法已经落伍了。作为教师何不多做“甜口良药”,多说“顺耳忠言”,用我们的真挚情感去感化、教育我们的学生呢?  相似文献   

8.
批评,作为思想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一副苦口的良药,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如何使忠言良药变得顺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每位老师必须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代,最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帮助他们改正缺点、错误是教师的职责。但因为批评是负强化的,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因而大多学生都不乐于接受。这就要求教师讲究批评的艺术,使学生在如沐春风、如饮甘露中使问题得到解决。那么,教师怎样对学生进行批评才能使良药甜口、忠言顺耳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十六计中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10.
制药者在良药外加糖衣制成了甜口良药,使病人不再忌怕服药。在教学中,如果你既想对学生的错误提出批评,又不想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或强烈对抗,那么就请你给批评裹上一层糖衣,让批评的良药能顺利地进口入肚,医治疾病。  相似文献   

11.
阳正旺  卿松青 《零陵学院学报》2004,2(4):108-108,165
批评,作为思想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一副苦口的良药,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如何使忠言良药变得顺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每位老师必须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诚然,这一俗语包含了深刻的教育意义,说明教育离不开批评。然而,批评不一定要“苦口”,要“逆耳”,应当讲究批评的艺术。否则,即使是“良药”、“忠言”也由于“苦口、“逆耳”而产生抗药性,药效会大打折扣,很难实现预期的疗效目的。 下面根据我们的工作实践,谈谈不“苦口”的方  相似文献   

13.
学生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教育教学中教师怎么去批评和教育却大有学问。许多人认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喋喋不休”的批评声中,一遍又一遍地向学生解释我这是为你好,可学生就是不领情,依然如故。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开展学生乐于接受的、入情入理的批评呢?殊不知,再好的良药不进口入肚怎会利于病,忠言不入耳怎能利于行?巧用批评,变“良药苦口”为“良药爽口”更能为学生所接受,更能展示教师的德才和风度,以真正达到批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张连弟 《职业技术》2004,(10):54-54
高尔基说:"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外衣,深刻的思想总是应该穿上闪亮的外衣,贫乏的语言和贫乏的思想往往是一对孪生兄弟."古人云:杀人有三端,舌端、笔端、石端.所以无论谈心和批评,尖刻的语言要少一些,良药需甜口,忠言应顺耳,才能使人如遇春风,如逢良师.  相似文献   

15.
批评是班级管理中常用的一种教育手段。但是长期以来,教师对学生的批评大多是苦味的,被批评的学生往往产生抵触情绪和强烈的不满,从而使批评的效果大打折扣。而聪明的制药商在难以下咽的药丸外面,包上一层糖衣制成甜口良药,使病人不再惧怕服药。如果班主任给苦味的批评裹上一层“糖衣”,效果会怎么样呢?  相似文献   

16.
国人有“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之说。可是“苦口”的良药毕竟让人难以下咽,往往达不到“利于病”的目的。故医药工作者研制出糖衣药片,使“苦口”变为“甜口”,让病者满意咽下,自然就会达到“利于病”的目的。由此我想到:你说的尽管是“忠言”,由于“逆耳”往往就达不到“利于行”的目的。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倘若能从医学工作者那里受到启迪,也来个变“逆耳”为“顺耳”,岂不对学生的教育就容易达到“利于行”的目的。“忠言”为什么“逆耳”?依我管见,多数是因  相似文献   

17.
<正>在教育实践中,经常见到一些老师板着面孔训斥学生,学生站在那儿羞愧交加,无地自容,而教师却自以为这是对学生的爱护,把自己尖刻的语言当成苦口的良药、逆耳的忠言,认为这样才能真正触动学生,使学生进步。可学生不仅听不进去,有的甚至产生对立情绪,致使批评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批评的艺术性问题,古人虽有"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之说,但我们却认为,既然是良药,却不苦口,而又利于病,既然是  相似文献   

18.
<正>批评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方式。常言道:"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但只要我们掌握了批评的艺术,也会变为"良药甜口,忠言顺耳",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一、以表扬来反衬教师可以通过表扬大多数学生的优点,来反衬出少数学生学习、思想、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缺点和不足,以营造一种积极进取的心理气氛,促进少部分学生转入"正轨",赶超先进。二、找准时机,教育感化学生做错了事要批评,但有时在事发的时间、场合下并不适宜。人都是要面子的。当众批评会伤害情感,尤其是自尊心强、虚荣  相似文献   

19.
黄翠华 《教师》2012,(27):20-21
在“赏识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来谈批评教育似乎有些“非主流”。曾经有一位教育家感叹:当今的学生是脆弱的一代。学生脆弱,家长也脆弱。我们都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可是对于“可口”“甜口”“爽口”之良药,学生、家长似乎更加喜欢,所以,老师们总是想方设法把这一味苦口良药变得“可口”“甜口”“爽口”些,来顺应这一教育的大趋势。于是在赏识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的老师普遍采用鼓励、褒奖的怀柔策略,批评这一正当且基本的教育手段被这个时代束之高阁了。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受五千年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惯性地曲解了“师道尊严”的含义,无限放大了教师的权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平等和个性观念的不断张扬,师道尊严的传统地位不断受到挑战,表现在教育的过程中师生关系紧张有时甚至剑拔弩张,这些都曾深深困扰着老师和学生。  相似文献   

20.
批评是教师针对学生的某些思想和行为进行否定的评价,用来触动和教育学生,使他们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和改正缺点错误。它是一剂良药,有利于病。但是如果太苦口,即使它的药效再好,服药的人也会有所抵触。"良药"如果有了糖衣,就不"苦口","忠言"也不会"逆耳"了。因此,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如果掌握恰当的批评艺术,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批评,使其知错,认错,改错,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