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梅村体"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村体”可以说是一个术语,至含未有一个为大家所认可的界定,重要原因之一是各家提出自己看法时都缺少充足的根据。对吴伟业本人而言“梅村体”,它是指他的七古长篇叙事诗;对其他人而言“梅村体”,它是指类似吴伟业风格的七古长篇叙事诗。这种理解应该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2.
吴伟业的一生作品颇丰,在当时独步文坛.但其仅有的三年的"仕清"行为却是他一生最大的痛.本文拟从吴伟业隐居梅村别业近十年所做的部分作品中找寻他痛之所在,根源在于有负崇祯帝的一番栽培.  相似文献   

3.
诗史特征是梅村体的首要特征。比较全面地结合吴伟业文学观点,指出他所认识的“诗史”包含“诗与史通”、“史外传心之史”两层含义,在创作实践中分别表现为“事俱征实”和强烈的主观抒情性。  相似文献   

4.
《鹿樵纪闻》是研究明末清初历史常常要用到的一部重要的野史。这部野史的作者,长期以来,普遍都认为是吴伟业。因为其序言末尾署名为“娄东梅村野史”,娄东是太仓州的别称,梅村是吴伟业的号,那么,太仓州之梅村者,不会是别人,当然是吴伟业了。再有,书名也透露出这一点。据《镇洋县志》记载,吴伟业在太仓有一别墅,名曰  相似文献   

5.
吴伟业诗所表现的灵魂深处深刻的矛盾、痛苦,根源于他所秉持的“忠孝节义”信念体系本身包含着悖论,从中可以探析传统士大夫的心灵悲剧。吴诗底蕴不易把握,在于“梅村体”的特点:取材史迹、熟于运典、讽议隐约。研究吴伟业诗应注意“于所不言求其言”,发微探心,《吴梅村歌诗编年笺注》足资参考。  相似文献   

6.
陈霞 《语文知识》2006,(11):40-41
《追悼》是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为悼念亡妻而作,《哭聪娘》是清代中期诗人袁枚悼念其妾新亡而作。这两首诗虽然都是悼亡诗,却因诗人文学主张不同而各具特色:吴伟业创建“梅村体”,他的诗情藏于景.景因情活,无一句直抒胸臆,却处处流露真情:  相似文献   

7.
"江左三大家"出处不同,吴梅村由遗选而失路成贰臣,"失身"愧恧,是其难以排遣之真正哀苦心病。其诗称"梅村体",通常特指其长篇歌行。怎样解读吴氏寄之于诗的"用心",当是辨认"梅村体"之要捩。其诗"篇无虚咏","指事传辞,兴亡具备",即"诗史"品格。入清后,"梅村体"哀婉之情益浓重,而悲慨气韵渐见衰飒。情多于事,锋锐钝化,议论胆缩,"史"识必亦淡散。言"梅村体"必于深情之外言及丽藻。情不浓深,"诗史"易成史论,失却诗之特性;若褪去藻采之丽,则必徒成少陵诗史之仿效,不成其为"梅村体",从而也难从元、白"长庆体"中分离,自成面目。丽词藻采是梅村歌行的形态标识。藻丽之色,原基于吴氏早年即擅长艳体,系晚明世家子弟的才子气表现。"梅村体"的"凄丽苍凉",实不止仅存见其歌行,同样体现于如《赠寇白门》等近体诗作中。"梅村体"应是吴伟业诗作整体构架而成。  相似文献   

8.
梅村体     
<正>"梅村体"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吴伟业(号梅村)极富个性的七言歌行体诗歌的名称。"梅村体"来源于六朝时形成的七言歌行体,初唐时它的题材范围有所扩大,表现形式有所发展,形成了新的特点。清初时吴伟业在学习白居易长篇歌行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此体,且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结构跌宕,多用典,讲声律,辞藻缤纷,色彩鲜艳。吴伟业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一生沉吟不断,今存诗作一千余首。吴伟业早年春风得意,故多风华绮  相似文献   

9.
施祖毓新著<吴梅村钩沉>以严肃细致的考辨,矫正了文学史研究中对吴伟业及其诗文的"误读",揭示了在明清鼎革所造成的历史困境中,一批和吴伟业有类似处境的文人的其实心态,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10.
李学颖先生校辑整理的《吴梅村全集》和叶君远先生的《吴梅村佚诗辑考》、《吴伟业佚文辑考》,尽了很大的努力搜辑吴氏佚作,但仍有遗珠之憾。现将从别集、总集、方志等各类文献中搜采得来的若干集外作品刊布,凡序2篇、书信2通、诗4首,并对部分诗文中涉及的人物、史实加以相应的说明和考证。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病逝后,“墓前立一圆石,题曰诗人吴梅村之墓。”对于吴梅村“圆石”立墓之举,前辈学者颇多议论评说,但对吴梅村墓前所立之“圆石”究竟为何物,或未加详查,或略有误解。文章主要对诗人吴梅村死后以“圆石”立墓这一事迹进行初步地辨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12.
<正>公刘是周先公中第一个有史可考的历史人物,《诗·大雅·公刘》就是反映他的活动的一篇史诗。此诗大抵写成于西周,但其内容似非西周人所编造,而是以口头的方式从远古的时候流传下来的。  相似文献   

13.
作为80年代末唯一的浪漫主义诗人,海子完全无视这个非诗的时代,以自己天赋的才华和圣徒似的虔诚与疯狂投入自己的史诗梦想,走上一条全新的史诗道路.他的<太阳·七部书>可以说是一部充满神性光彩的乌托邦似的史诗巨制,这部未竞的大诗成为20世纪80年代史诗的集大成者,也是终结之作.  相似文献   

14.
今人所论“梅村体”已不在少数,但多仅偏重某一方面。通过较为全面地论述吴伟业七言歌行对唐人歌行的继承、创新与发展,以突出“梅村体”的特色及其杰出贡献,并进而说明吴伟业在清代诗坛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5.
读词三记     
詠史词是从詠史诗发展而来的.我国最早的詠史诗是东汉班固的《詠史诗》.其后,三国时曹植的《三良诗》,南朝,宋,谢宣远(瞻)的《张子房诗》都是班固《詠史诗》的继续,都是一首诗专詠一人一事的.三国时杜挚的《赠毋丘俭》诗则叠用八个古人之名,打破班固以来一首诗詠一人一事的写法.晋代的左思写《詠史》八首,更进一步借詠史以抒己怀.对此,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云:“太冲《詠史》,不必专詠一人,  相似文献   

16.
吴伟业是明清之际重要的一代文人,其独特的人生履历和诗词成就一直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尤其是他的诗,详细地、有特点地描述了那个朝代变换、风云突变的时期,具有补足正史的作用,故有“诗史”之称,但是吴伟业的词却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本文以《全清词·顺康卷》为蓝本,简析吴伟业的词,从前后分期和题材划分的角度来探讨吴伟业在词上去的的成就,希望引起学术上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吴伟业论     
“妙年词赋黄门亚,复社云间孰继声?一自鼎湖龙去后,兴亡凄绝庾兰成”。同治年间诗人朱彭年这首诗,认为吴伟业诗继承了明末陈子龙的“唐音”,全部诗作的核心是慨叹兴亡,本人政治品格等于由南入北的庾信,虽仕新朝,不忘故主。乾隆年间诗人洪亮吉则比之为息夫人,为江总,意思差不多,既指责他有亏大节,又同情他不忘故主,同时肯定他才华艳发。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 ,明崇祯四年(1631) 一甲二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迁东宫侍读,南京国子监司业,转左庶子。南明宏光时,拜少詹事,因与马士英、阮大钺不合,辞官归里。南明亡,乡居十余年,绝意仕进。顺治九年(1625) ,两江总督马国柱疏荐,诏令至京。侍郎孙承泽、大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很多文史著作都有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记录,无数诗人以诗歌的形式记叙了灾害的发生时间、过程及后果.清代大诗人吴伟业有14首以自然灾害为题材的诗歌.其灾害诗可分为两大类:水灾和雪灾.吴伟业灾害诗根植于现实,情感真挚,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9.
吴梅村是清初"江左三大家"之一,他的梅村体影响了清代许多诗人,有清代诗坛第一家之称,他的诗歌成就无疑是令人瞩目的,但是同时他的"贰臣"身份又令他饱受争议。吴梅村诗中的女性形象是一群特殊的存在,受到作者和时代两方面的影响,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诗中女性形象和诗人本人情感的交织让我们从中可以窥探诗人的内心活动。  相似文献   

20.
在清初著名的诗人中,吴梅村是比较特殊的一个。令他一生倍感沉痛的家国剧变,令他难以释怀的一段苦恋,无法抹去的曾经屈节的经历都在他的心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在他的诗里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他首创的“梅村体”是他的天才创造,最为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的这些复杂难言的情感。本文以《听女道士卞王京弹琴歌》为例分析他在明亡后的两种感情创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