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长期以来,学界对《读书敏求记》的成书时间或因循旧误而不觉,或语焉含混而不明。本文立足文献,审慎辨证,考定《读书敏求记》结集成书是在遵王晚年最后3年中,而尺凫跋语所言竹垞康熙二十年(1681年)诡得手录本之事,实为子虚乌有,厚诬贤者,不足凭信。本文还据《读书敏求记》所载,推断出《也是园书目》的具体编撰时间。  相似文献   

2.
书与我     
我是一个不用功的人。“不用功”自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不过,我不愿因为它不光荣.就向不知底蕴的人假装用功与渊博。但是,如果说,我真的不喜欢读书.却又与事实不符。我很喜欢读书。“读书”和“用功”可能是两回事。用功的人不一定“喜欢”读书.喜欢读书的人也许不一定是用功。  相似文献   

3.
1979年4月,《读书》石破天惊地打着“读书无禁区”的旗号创刊了。《读书》编辑沈昌文和陈翰伯、陈原、史枚等人,谨奉“以书为中心的思想评论刊物”的办刊宗旨,力将《读书》做成“知识分子的高级休闲刊物”加之《读书》作者如丁聪、王蒙、费孝道、金克木、董鼎山、刘晓枫、辛丰年等国宝级学者参与,《读书》在当时延续了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梦想。  相似文献   

4.
坚守文化使命,源自对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关于范用 2013年9月14日是范用先生去世一周年。范先生在世时最爱的是书。人称他为"书痴",他很高兴。他曾说:"我是为了读书才选择了出版这一行的。"他又说:"我最大的乐趣就是把人家的稿子编成一本很漂亮的书。"关于范先生编辑出版《傅雷家书》《随想录》以及《读书》和《新华文摘》的故事,早已为大家耳熟能详。这里再讲讲其他两本书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书与我     
我是一个不用功的人。“不用功”自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不过,我不愿因为它不光荣.就向不知底蕴的人假装用功与渊博。但是,如果说.我真的不喜欢读书.却又与事实不符。我很喜欢读书。“读书”和“用功”可能是两回事。用功的人不一定“喜欢”读书.喜欢读书的人也许不一定是用功。这分别大概就在于前者全凭感情.而后者却要靠理智。凭感情读书的人.全靠自己的好恶去选择.因此,他所读的书,范围就比较狭小。尽管也许在这狭小的范围之内.他有精与深的可能.但他只能“渊”而不能“博”。  相似文献   

6.
宣华华 《声屏世界》2010,(11):68-68
几年前,央视《读书时间》因收视率原因在苦撑八年后黯然谢幕。现如今,曾红透大江南北的《百家讲坛》收视率也连连下滑,有分析人士指出《百家讲坛》已进入“死亡倒计时”。是谁谋杀了《读书时间》,搞垮了《百家讲坛》?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朱子语类》中有《总论为学之方》一卷和《读书法》两卷,我希望读者肯花点时间去读一读,对于怎样进入中国旧学问的世界一定有很大的帮助。朱子不但现身说法,而且也总结了荀子以来的读书经验,最能为我们指点门迳。我们不要以为这是中国的旧方法,和今天西方的新方法相比早已落伍了。我曾经比较过朱子读书法和今天西方所谓"诠释学"的异同,发现彼此相通之处甚多。"诠释学"所分析的各种层次,大致都可以在朱子的《语类》和《文集》中找得到。  相似文献   

8.
《出版史料》2007,(1):65-65
“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读的,一类是涉览的。因为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诸经诸子、《四史》《通鉴》等书,宜人精读之部,每日指定某时记得读他,读时一字不放过,读完一部才读别部。想抄录的随读随抄。  相似文献   

9.
史量才是旧中国杰出的新闻事业家。他坚持以“国格、报格、人格”的精神从事新闻事业。本文试图从经营策略方面来论述史量才的媒介思想,希望对我们今天的传媒人和传媒业具有一定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两董养性考     
綦维 《图书馆杂志》2004,23(1):79-79
《四库全书总目·易类存目一》著录《周易订疑》一书,云:“旧本题董养性撰,不著年代。考元末有董养性,字迈公,乐陵人。至正中尝官昭化令,摄剑州事。人明不仕,终于家。所著有《高闲云集》。或即其人欤?”《四库全书总目·别集类存目一》《高闲云集》(两淮盐政采进本)条下云:“元董养性撰,养性有《周易订疑》,已著录。养性人明不仕,作《高闲云赋》  相似文献   

11.
左林  鲁红 《新闻前哨》2011,(12):36-38
包罗万象精彩纷呈翻开《影集》,《收藏》《脸谱》,在《城事》里《行走》《读书》《寻味》;和《他她》《对话》,用《汉腔》《讲述》《生活家》的《市井》《故事》、《家事》和《网事》,《顶热帖》《晒生活》为的就是《图开心》;《连载》《幸福时光》,《男说女说》你的爱情是《向左向右》,让一对对《欢喜冤家》《全城热恋》,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素以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矜,但我们的国民年平均读书的数量仅有欧美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最近的调查显示,中国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3.43分钟,不到上网时长的1/3。"世界读书日"的存在是一种提醒,读书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被边缘化,以至于很多家庭全部的"藏书"就是孩子的旧课本和旧杂志。一个社会读书风气、文化气氛的塑成,需要政府和包括知识分子、出版社、媒体等在内的全社会共同努力。在一些国家,阅读被当做"总统工程"。比如,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由元首出面倡导阅读;英国政府拨款数  相似文献   

13.
李爱晖 《新闻知识》2006,(12):47-48
1996年,中央电视台开创了我国第一个电视读书节目《读书时间》。作为一个弘扬精英文化,营造屏幕精神净土的栏目,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随后10多个地方台纷纷效仿,在短时间内掀起了读书节目的高潮。但是由于节目制作水平的良莠不齐,一度红火的电视读书节目日渐萎缩。2004年9月,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读书时间》最终因收视率太低而被停播。虽然新的节目如《读家报道》、《非常接触》、《读书周刊》、《读书有用》等从2004年开始也先后出现在各家电视台的荧幕上,但电视读书节目的整体情况不容乐观,依然走不出整体低迷的状态,缺乏叫好叫座、有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论书与读书     
少年读书,中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的意义已毋庸置疑。以往,在新疆农牧民眼里,读书是件高雅的事,也是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读书难、看报难"成为他们与外界沟通、接受先进文化的屏障。  相似文献   

16.
8月15日,记者约好在三联书店二楼咖啡厅采访沈昌文先生,没想到巧遇丁聪夫妇。丁聪先生是在老伴的陪伴下到编辑部拿稿的。很难想象,一位年届九旬、重病缠身的老画家,现在还在给一本杂志画版式。32开配一副图的封面,简洁的版式,还有每期必有的一两副漫画,读书的标准像25年不变,就是因为有了这“从一而终”的丁聪。为读书作画是丁聪生活里一桩顶顶重要的事。他盯稿子盯得很紧,稿若没按时来,就急得亲自到编辑部去取。这位抗战时就开始漫画创作、并曾在香港创办《良友》杂志的老画家说,他真的“欢喜这份工作”。不变的丁聪经历了《读书》的好几茬…  相似文献   

17.
近从《党史信息报》、《上海新书报》和《读书时报》等的报导和摘录中获悉,上海、陕西发现了斯诺前妻尼姆·韦尔斯(NymWales)的《续西行漫记》和哈里·福尔曼的《北行漫记》等稀见旧籍。由此使我想起,自己也还藏有尼姆·韦尔斯的另一著作,即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藏书家钱曾的《读书敏求记》是一部重要的解题目录,其中的每一部图书都撰写有提要。其提要著录图书版本,标明图书的次第完缺,叙述图书的源流演化,并有对图书或作者的评论。《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充分利用、吸收了《读书敏求记》的成果,也对《读书敏求记》也有不少批评。  相似文献   

19.
于清贫中读闲书崔英时下人读书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把读书作为谋生手段,与补鞋、磨剪子的手艺并无二致;第二种是把读书当作一种职业,像一位公务员一样尽职尽责完成自己份内的事;第三种是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把书看作自己的朋友。前者实在是可悲无奈,后者才是...  相似文献   

20.
没想到美国学生也很累。去美国之前,我有个偏见,觉得在美国读书很轻松.美国大学生作业很少.考试容易,净是玩了。去了哈佛之后.才知道这是大错特错。我的班上国际学生和美国学生各占一半,因为课程重、作业多,大家基本上都是学到凌晨三四点钟才回去休息,上午八点钟又要准时上课.一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