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申报》广告对近代上海物质消费文化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报》广告传播通过赋予商品一种文化色彩,使上海市民消费的不只是商品本身,更重要的是商品所带来的文化意义。文章突破了历史与经济的传统研究路线,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申报》广告对当时上海市民消费行为和方式的影响,并指出《申报》广告对二三十年代上海物质消费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二三十年代的《申报》广告是上海市民获知商品信息的重要渠道,它通过一系列消费话语建构了健康、休闲、享乐、爱美、送礼等消费文化,为上海市民搭建了一种消费模式和形态。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内导演开始聚焦母女关系,创造了一批在艺术和社会影响力上都有不俗表现的作品。《春潮》作为第二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情片提名的电影,其中母女冲突的呈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几年前获得金马最佳影片的《血观音》,本文试图通过这两部电影的祖、母、孙三代的角色定位,解读影片中三代人的对抗、一致与保护,在不同的冲突出口中透视背后的文化符号美学。  相似文献   

3.
民国电影在1930年代革故鼎新,形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高峰时刻"。其间"左翼电影"与"软性电影"的论争,立体表征了民国电影悖反式的现代性结构:资本主义启蒙与社会主义革命、市民精神与阶级政治的二位一体。1930年代的民国电影尚未形成一种真正主体性的现代性意识。抗日战争后民国电影融会古典美学与启蒙思想,确立了兼具现代性与传统性、民族性与普世性的本土电影传统,并创造出《小城之春》等世界经典。民国电影缔造的现代性美学范式,一直影响着新中国的电影创作,并成为一种挑战新中国革命主流电影文化的潜话语,作为一个本土化的现代性电影传统,是当代中国电影重构核心价值观及文化主体性的不可或缺的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文化中心,看电影成为上海市民的重要娱乐方式.上海租界的特殊文化语境孕育和催生了张爱玲的电影情结并表现在她的丈学创作中.租界文化影响了张爱玲的电影评论、电影剧本创作及其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5.
海派文化的本质是市民文化,体现出娱乐对城市高强度竞争的救赎功能。海派市民文化进入电视时代以后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而恢复海派市民文化正脉则得力于世博时代到来后上海所获得的诸多有关世博的优惠政策以及对上海城市身份的正面确认。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以及《舞林大会》,体现出了海派市民文化复兴的动向。《中国达人秀》是海派娱乐业的纪念性形态,《舞林大会》激活了世人对上海舞厅文化的记忆,周立波的海派清口系列则显示了海派市民文化的刚性力量。2002年上海获得世博会举办权,使得世界性的元素第一次以正面、积极、合乎法理的姿态再度移植到上海。新海派市民文化将在合理、健康、理性、自觉地消解西方文化的基础上融入大量本土文化的元素。世界性的美学均衡性法则已为上海城市及其市民文化带来了生机。  相似文献   

6.
本文重点从都市文化的角度分析其现代思想启蒙意义,作为一种都市意象它是如何影响着都市人的消费、休闲和娱乐方式的;它与都市文学、都市电影一道,成为中国早期都市文化的典型意象之一;从其产生的文化背景来看,它是现代都市市民追求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的体现.作为一种新的音乐形式,上海早期的流行歌曲弥合了“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鸿沟,从而成为一种走向市民生活的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7.
电影《赛德克巴莱》作为台湾2011年台湾金马奖的最佳剧情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30年日据统治下,台湾原住民赛德克族马赫坡头目莫那率众反抗的雾社事件。《赛德克巴莱》作为台湾一部史诗巨作,点燃台湾电影圈久违的激情,更填补了赛德克民族文化历史重塑的空白。从文化角度分析该影片,也成为当时大众传播下文化的盛宴。文化内涵中的本土意识、英雄精神、身份认同通过影片唤醒人们对文化、历史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8.
赵氏孤儿的故事和关羽形象正因涵盖了忠义思想的精神内核,才成为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而电影《赵氏孤儿》和《关云长》对于忠义思想的解构,难免使观众产生一种阅读失落。用传统文化经典改造的商业大片能使观众一饱眼福,但如果在消费历史、消费文化的过程中得不到一点精神方面的感召,则只能让商业大片成为文化快餐而不是文化经典。  相似文献   

9.
《礼拜六》作家群的生态与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礼拜六》作家群是民初市民文学家的代表.他们在民初上海的文化市场中谋生存,以辛勤的笔耕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受到了市场社会的热情关注,并在一定范围内获得了精神与人格的独立.与此同时,他们仍然保持着传统文人的心态和情趣.不可否认,《礼拜六》作家群在文化资源上已经实现了一系列积极的转变,但他们还没有真正融入市民社会,还不具备现代市民的心态.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们是具有了新的身份、角色和谋生方式的传统文人.  相似文献   

10.
明星影片公司对1930年代初期中国电影的贡献,是在左翼电影兴盛并成为电影主流之时,在及时借助左翼文艺元素、整合旧市民电影制作传统与审美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出具有强大庸俗力量的新市民电影类型。《脂粉市场》既为同一年新市民电影的代表作《姊妹花》提供了艺术和市场的制作实践,又为中国电影类型的丰富提供了文本资源。  相似文献   

11.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1991年由张艺谋执导的影片,这部影片不仅代表了张艺谋影片的美学风格,而且从中可以发见第五代电影共同的美学风格.《紫蝴蝶》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2003年,由娄烨执导,刘烨、章子怡、李冰冰等主演的影片,这部影片不仅代表了娄烨影片的美学风格,而且从中可以发见第六代电影美学风格的重要向度.第五代电影试图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偏向宏大叙事,电影借助视听效果、情境氛围、剧情人物等体现鲜明的民族历史性,象征寓意性强烈.第六代电影充斥着不确定性和怀疑态度,表现在视听上的反讽性、碎片化的叙事、虚无感的人物形象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化和产业化的演进、发展,中国商业类型电影在市场意识和价值观上,发生了新的开拓和解放.早期中国类型电影的发展,反映了中国电影对自身艺术与市场地位的确立过程.随着好莱坞电影的引入,中国电影艺术的很多框子和模式被打破,开始有了更多的改变.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上的弱势地位,亟待改变.发挥类型片海外市场竞争中的作用,是实现国产电影飞跃,赢得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3.
香港电影在一百多年的发展期间,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电影类型。然而时至今日,真正影响了全世界的.还是香港强盗片。它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如此强大的影响力,是和它独特的发展文化背景、低调的强盗形象、不同于世界的武侠环境、鲜明的女性形象及以静制动的个人风格分不开的。杜琪峰的《枪火》在此方面堪称经典。  相似文献   

14.
爱情题材影片是一个长盛不衰的电影类型。霍建起执导的爱情题材影片形式唯美、内涵丰富。与传统"好莱坞"爱情片相比,不再是狭义的"爱情至上"。"爱情"首先表现为一种美,接着释放出一种力,然后转化成一种智慧。凭借这种智慧,世人就可以在现实和想象之间达成一种平衡,从容面对生命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文学是电影的母体,当代中国影坛很多有影响力的影视作品都改编自文学作品。聊斋系列电影自1986年央视首拍以来,颇受世人关注。论文梳理并归纳了《陆判》的改编文化类型、依据及不同政治时代改编内容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在文化强省战略的推进之下,湖南省的文化产业得到蓬勃发展。对于湖南广电而言,通过自制大片实现高端崛起的“大片战略”必然依托文化强省这个大的战略背景来进行,要在电视剧、电影、纪录片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产品生产上整合集团优势资源,创新生产模式,谋求更大平台。  相似文献   

17.
冯小刚的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呼风唤雨,而且在中国电影文化当中也独树一帜.纵观冯小刚的影片,除了当初的幽默、诙谐,更多的包涵着对底层人群的关注、对民族的思考、对人性的思索.从《永失我爱》到《一九四二》,他的影片不断从商业空间中寻找文化价值与社会思考,体现出了很高的影像价值.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消除人们对活态文化的偏见,也促使我们更全面地审视中国传统风俗画的内容。中国传统风俗画中记录的古代大量社会风俗、民族传统和民间知识,成为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补充,传统风俗画也由此获得了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9.
左翼文学有两个传统:上海传统和延安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延安传统最终确立了自己的文化霸权,并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想象基础的无产阶级美学范式。“后文革时代”,中国重返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左翼文学陷于沉寂。不过,中国的市场意识形态在催生了一个世俗化社会之后,也带来了反向的文化实践,新左翼文学的兴起就是这种反向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新左翼文学继承的是上海传统,延安传统被搁置于文化视野之外。左翼文学的再次“兴起”折射出当下中国激烈的阶级矛盾和文化斗争,同时也是前期社会主义的政治想象在后革命中国的历史性复兴,呈现了一个被“大国崛起”时代有意忽视的“另类”现代性叙事。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从电影语言的新旧之辨到对谢晋电影的批判,从对第五代 探索影片的评价到对中国电影创新之路的争辩,中国电影的现代转型历程一直伴随着现代影像 美学与传统戏剧美学,现代文化意识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关系之争。与此同时,中国电影创作逐步 形成重影像轻叙事重电影意识轻文化意识的风气,新世纪初一些理论话语开始对现代性转型偏 颇进行反思。在梳理这一中国电影现代性问题史的基础上,分析中国电影转型历程中矫枉过正 的真正原因,指出文化意识的现代性建构是中国电影尚未完成的任务,现代性仍将是中国电影文 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