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战国]孟子[译文]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简介]孟子,名轲。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相似文献   

2.
<正>一、性格坚毅的大丈夫孟子曾经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二十多年。他游历列国的具体时间,已说不十分准确,只能依据《孟子》一书的记载,了解其大体上的时间和情况。孟子辗转千万里,不辞颠沛之苦,就是为了游说诸侯,宣扬自己的仁政思想,在《孟子》一书中很好的保留了他的言行。想要让诸侯接受自己的治国思想,就不可避免地要和王侯贵族进行交往。孟子在当时的战国是处于"士农工商"的"士"这一层,凭他个人的实力是不  相似文献   

3.
《尚书》作为上古政教之书,是礼乐教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教化思想。孟子私淑孔子,其《书》学思想自有渊源。《孟子》三章《公孙丑》《离娄》《告子》征引《尚书》文句较多,通过与今传本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窥见孟子在战国之际的社会环境中援引《书》篇内容为己说论证,由此可推知战国《书》学的面貌。  相似文献   

4.
<正>导语战国诸子,好辩、善辩是时尚,而孟子尤以知言善辩著称。孟子在中国文学史、美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气"这一概念,并把"养气"和"知言"结合起来,形成了孟文刚柔相济而又析义极精的论辩艺术,充分表现了《孟子》散文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除《孟子》外,古代精彩的论辩文不胜枚举。综观这类文章,  相似文献   

5.
孟子是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一生以继承孔子之业、宣扬儒家道统自任。他周游列国,对各国国君宣传其"仁政"、"王道"思想,同各种非儒的思想进行论辩。今天的很多成语就源自于孟子的这些论辩活动,其中表达了孟子的关于君王为政、个人修身等见解,体现了孟子铁肩担道义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孟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为战国中期儒家的大师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所著,对后世中国人的思想与人格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孟子》一书集中体现了儒家大师孟轲的治国理念、教育理念及人格理念,孟子的人格理念中的精华部分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养成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值得当代大学生继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7.
一、孟子研究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较多,从讨论的问题来看,主要集中在对孟轲其人的总体评议、对孟子仁政学说的论述及对孟子各种思想的分析等方面.关于孟轲其人的总体评议.这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孟轲作为孔子学说的正统传人和儒家道德学派的主要代表,在战国中期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其思想体系中的合理内核与空想性质这一对矛盾始终显示出  相似文献   

8.
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289年)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现存《孟子》一书一说是孟子的学生公孙丑、万章等人记载孟子言论而成,是研究孟子思想的重要资料。孟子生活在战国中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时各国的统治阶级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在各国陆续地确立了封建制度。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孟子反对这些促进封建制度确立的改革,他认为应该实行“仁政”以求得统一。实行“仁政”首先应从恢复井田制开始。在政治上他主张保持以“亲亲”为核  相似文献   

9.
孟子的仁政思想与表达艺术关耳孟子是战国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司马迁《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受业子思之门人。”子思系孔子嫡孙。孟子一生推崇孔子,继承宣扬孔子仁政思想,某些思想且有发展。他孜孜以求,致力发展儒学,被后人称为儒家的“正统”...  相似文献   

10.
孟子两次游齐,前后累计达20-30年之久,在齐国的游历占孟子周游时间的一半以上。人们往往将吸引孟子长期滞留齐国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齐国的强盛,深入分析便会发现,孟子在齐国的长期滞留,是相似的文化心理、强盛的国力和敬贤礼士的文化政策以及稷下学宫的文化氛围共同作用的结果。厘清孟子长期游齐这一个案,不仅有助于对孟子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同时对于分析齐国在战国中后期形成"文化重心"的背景,也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1.
儒家是先秦诸子中较早出现的思想流派,并且活跃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以拥护"礼乐"制度为重要内容的儒家文化,在漫长的春秋到战国的几百年间,自身也在不断地变化。其中不同时期的儒者对于"礼"也有着不同的理解,便是孔子、孟子、荀子,作为不同时期先秦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对"礼"的认识,也有着相同与不同,通过比较三人"礼"的思想的异同,有助于我们理清先秦儒家思想流变的脉络,有助于我们通过"礼乐"这一视角来了解先秦儒家思想变化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2.
刘晓平 《语文天地》2011,(15):37-38
荀况,亦称荀卿,后世尊称荀子,战国后期赵国人。生卒年月不详,他是战国末期与孟子齐名的儒家大师,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有《荀子》一书传世。作为先秦时期最杰  相似文献   

13.
据钱穆先生考证,孟子两次游齐,前后共达二三十年之久,在齐国的游历占据了孟子周游时间的半数以上。那么当时的齐国究竟有什么突出之处,吸引孟子长期滞留呢?历来人们均把原因简单地归结于齐国的强盛,然而深入分析却会发现,孟子在齐国的长期滞留,是相似的文化心理、齐国的强盛和敬贤礼士的文化政策,以及稷下学宫的文化氛围共同作用的结果。理清孟子长期游齐的这一个案,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孟子的研究,同时有助于分析齐国在战国中后期成为诸国"文化重心"的背景。  相似文献   

14.
陈星 《基础教育论坛》2013,(Z2):140-140
<正>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的思想虽然与孔子、孟子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范畴,但有其独特见解,自成一说。在自然观方面,他  相似文献   

15.
孟子政治思想,内容丰富而自成体系,其充分体现传统儒学的政治取向和理想追求,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对孟子政治思想的内在逻辑、主要内容和其影响进行分析,明确孟子政治思想以"性善论"为逻辑起点,以"仁政王道"为逻辑核心,以"治国平天下"为逻辑归宿。在其内在逻辑基础上分析其"民本"、"德治"和"政治发展"思想,并对孟子政治思想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作出阐述。  相似文献   

16.
《孟子》是我国"四书五经"之一,书中的内容主要包括孟子和其弟子们的各种伦理思想、教育理念、、和政治活动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一起合著。书中内容也是孟子的学术价值的总要体现。在中国学术研究上,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这种价值主要体现在孟子学术大纲的二重性,心学的实践性特点,学术的意义等方面。进一步体现出中国学术的传统理想本质。  相似文献   

17.
荀况,亦称荀卿,后世尊称荀子,战国后期赵国人。生卒年月不详,他是战国末期与孟子齐名的儒家大师,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有《荀子》一书传世。作为先秦时期最杰出的新兴地主阶级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  相似文献   

18.
《孟子》的英语学术研究中,常会提到"Mencius’political philosophy"(理雅各)或"Mencius’political theory"(刘殿爵)。照字面意思来理解,这些概念表达了这样一种观念,即孟子有几种理论或哲学思想,其中有一种可以被划分为"political"。这不是也不可能是孟子自己对其思想的理解,因为显然,"political phnosophy"和"political theory"这些术语不是出自孟子的语汇。当然,有人或许会争论,尽管孟子没有用这些术语,但他的思想展现出这些术语能够表达的全部含义。然而,这仍仅止于论点,它必须获得论证,因为,它是《孟子》、"political theory"等等更大层面建构的组成部分。尽管该论点确是值得深思,却常常并没有人来说明这一认识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而后孟子又一次推进了儒家学说的发展,孟子提出一个新的理论"性善论"。他这一理论观点成为了儒家学派发展的一个思想基础。通过阅读《孟子》这一书,本文将从孟子主张的性善论角度来论述人性本善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20.
孟子的"信"伦理思想是在战国语境下的产物,包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内涵。孟子首次把"诚"与"信"结合,赋予先天的道德意义和政治意图。它主要特点有以性善论为基础,以"义"为导向,通过修养到达"大丈夫"道德人格。在现代社会,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诚信建设迫在眉睫,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孟子的"信"伦理思想有助于突破局限,使诚信成为人们内化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