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阶级分析理论是认识阶级社会历史的重要分析工具。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不同于前人之处,在于把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用生产的发展来解释阶级起源和阶级关系的变化。认为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是阶级问题,民族斗争的实质是阶级斗争,消灭阶级对立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前提,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保证。必须摆脱传统的阶级斗争和“左”倾意识形态的话语.与时俱进,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做出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德育的任务体现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总体需求,德育任务的确定依据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实际,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对人才品德素质要求的反映,并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正如列宁所说的:“我们的道德完全服从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我们的道德是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利益中引申出来  相似文献   

3.
党性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实践向题。邓小平同志号召:“所有共产党员,都要增强党性”①.因此,先从理论上搞清楚党性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党性是一个政党所固有的本质属性。所谓政党,是指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并为维护,实现其利益,为执掌政权而斗争的政治组织。政党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不是所有阶级社会都有政党,它只是近代社会经济斗争和阶级斗争的产物,并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建立政党.是由资本主义社会中和无产阶级一同出现,并作为其对立面的资产…  相似文献   

4.
在皖南事变过程,中国共产党坚持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正确处理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坚持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一致性,随着时局的起伏和矛盾冲突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灵活运用,沉重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气焰,维护了统一战线和团结抗日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和国家一样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阶级斗争的工具。随着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剥削,产生了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产生了政党。一切阶级为了动员组织自己的力量,同敌对阶级进行斗争,建立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就要有代表本阶级利益、集中本阶级意志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这就是政党。共产党代表着无产阶级和一切劳动人民的利益,要彻底推翻剥削制度,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解放社会生产力,在全世  相似文献   

6.
某高考复习资料中有这么两道题: 1.毛泽东说:“使阶级斗争服从今天抗日的民族斗争,这是统一战线的根本原则。”下列中共政策措施,体现了这一“根本原则”的有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②“三三制”政权的建立③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④有理、有利、有节地反击反共高潮  相似文献   

7.
毛主席在一九六三年就民族关系提出了一个理论问题,即“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去年,有人批判了“民族问题说到底就是阶级斗争问题”这一“错误理论”。最近,有人又提出在理论上要纠正笼统地把民族问题说成阶级问题的“错误提  相似文献   

8.
在阶级社会里,史学理论受阶级斗争实践、政治斗争实践的制约。史学研究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史学认识反映了一定的阶级立场、观点。这些实践中的政治性内容反映到史学批评中,就产生和形成了批评的政治标准。政治标准是从阶级利益、阶级立场出发,从政治斗争的需要、政治作用、影响出发看问题,从社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的转换模式(1919-1949)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主要目的是探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具体形式。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经过了两个转换才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一个转换是适应解决中国主要矛盾的需要,从指导阶级斗争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转换为指导中国民族斗争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第二个转换是适应中国基本国情,将以城市斗争为中心转换为以农村斗争为中心。只有完成了这两个转换,马克思列宁主义才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发挥了指导作用,才成为中国革命的一面旗帜。毛泽东思想就是这两个转换的结晶。  相似文献   

10.
刘少奇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必要性;无产阶级如何争取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关系。该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瓦窑堡会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  相似文献   

11.
习俗是一种法律外的规则体系.作为人们已经习惯了的几乎熔铸在血液中的生活方式的习俗,在本质上具有刚性的一面,刚性的习俗可能会形成一个相互锁定的体系,对于法律产生重大的影响.立法应当尊重习惯,如果不尊重习俗,在法律和习俗博弈的过程中,习俗因其惯性会阻碍法律的执行,直至修改法律.  相似文献   

12.
艰苦奋斗传统的认识误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它曾经为我党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清廉的党风。但现在,有些人认为艰苦奋斗的“艰苦”是生活上的艰苦,并把生活上的艰苦奋斗理解为“过苦日子”;还有些人把艰苦奋斗误认为是对别人的苛刻要求。事实上,艰苦奋斗传统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它是我们探求真理、成就事业的必要条件,是我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也是保持我党先进性和实现党的宗旨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曹禺剧作中塑造了两类极端的女性形象:包括繁漪、陈白露、花金子在内的抗争者与愫方、瑞珏、王昭君代表的牺牲者,反映出作者不同人生阶段的生命体验及艺术取向。  相似文献   

14.
《铸剑》并非一般论者所说的是侠义精神的现代张扬,而是作者在艺术地解读历史时,在理性与感性、价值判断与艺术创造、主体意志与现实实存所形成的悖谬性处境中抒写的“与黑暗捣乱式的”绝望抗争的悲歌。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艰苦奋斗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在新时期,艰苦奋斗的内涵主要体现为创业精神.对于青少年来说,艰苦奋斗是一种朴素的认知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关于中国特色的武装斗争理论主要包括: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战争必须以农村为战略基地。这种武装斗争的中国特色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学说。  相似文献   

17.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介绍和研究鲁迅时常引用的一句鲁迅名言。长期以来,总是从正面作单一的理解,没作辩证理解。“哀其不幸”是正确的,而“怒其不争”却不能简单看待,它有不当之处:就“奴隶”而言,他们长期受到封建主义的精神毒害,身为奴隶而不自知,他们不知人生需要“争”,也不知“争”什么,更谈不上如何“争”,既然这样,何以“怒” ?因此,以一个觉醒者的标准要求“奴隶”,是不符合实际的。对此,我们要辩证对待:既肯定其进步性又指出其不足,这样有利于后学者正确体会这句名言,也有利于后学者深刻领会鲁迅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的艰苦奋斗观内容丰富:艰苦是手段,奋斗是目的;艰苦奋斗是一种原则;艰苦奋斗是科学的、有重点、创造性、开放式的奋斗;艰苦奋斗永无穷期;艰苦奋斗要从领导干部首先做起。  相似文献   

19.
以东林党争这一群体运动为例考察社会心理如何对群体运动产生影响。东林党中的东林人士有着共同目标,相互依存,彼此认同,有较强凝聚力,是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组织化群体。东林党争的形成除了制度方面的原因,也离不开社会心理的助推。一些社会心理方面的因素使得东林人士倾向于归属于群体即结党,并进而产生了党争。同时社会心理也使得党争被激化,它一方面通过社会助长和去个体化两方面的影响使得东林党争愈演愈烈,另一方面也通过使得党争各党对其个体影响越来越大而产生个体的从众表现和各党之间产生偏见和刻板印象使得东林党争中各党相互倾轧,使党争无法停止。  相似文献   

20.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要牢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历史使命,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磨练艰苦奋斗的意志,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