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写实“小说以它的直面人生的勇气和真诚,普遍表现出对人的生存命运的关心,通过描写人的生存境况、情感欲望和生命搏动,揭示出入挣扎于世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对人类文学的创作动机重新进行考察,可以确定大体上包含四种情形:出于记录生活现实和对其进行幻想性解释的需要;出于对个人的社会理想进行审美性表达以实现其影响的需要;出于表达个人性情感来表达对社会和文化的反抗的需要;出于对整个人类生存的深刻苦恼的言说与表达的以达成由有限向无限的过渡,从而克服现实欲望的局限、在审美中达到永恒的高度的需要。从这种四种情况来看,文学艺术创作成了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备忘录”、心理调节器、意义的阐释和完成者。  相似文献   

3.
邓媛媛 《考试周刊》2009,(13):17-18
张爱玲对女性的书写是独特的,通过对她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女性作为一种“第二性”的存在的真实生存状态。在一个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的存在固然有值得同情与怜悯之处,而张爱玲却用一双犀利的眼看到她们身上所存在的源自女性自身的内在悲剧。张爱玲清醒地看到女人在这个社会中的地位,写出了女人的焦灼与无奈,扭曲与沉沦。  相似文献   

4.
阮籍生活于魏晋易代的正始时期,所面临的生存焦虑主要表现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双重冲突。首先是黑暗惨厉的现实政治使他既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且没有自由言说的空间;其次于个性觉醒时代中的阮籍以自身遭遇尤为深切地体认到生命终极有限性的不自由。因而在现实中找不到自由生存之路的他不得不凭借文学之途实现自由欲望话语的转移,即在《咏怀诗》里反复营构“飞”的意象来获得对自由生存欲望的一种想象性满足。  相似文献   

5.
“家族小说”中的“父亲”是“传统”的象征。现代文学史上的“父亲”是一个错位的“被告”;“十七年”时期的“父亲”分显性和隐性两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家族小说”中,父子之间是一种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6.
父爱"阴谋"     
一夜之间,他从一个放荡不羁的纨绔儿变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开始了生存挣扎……  相似文献   

7.
俄狄浦斯情结是作家张炜对精神家园苦苦寻找的一种寄托方式,在张炜的作品中,大都存在着对“家园”的守护和寻找,主人公作为知识分子在精神上要保持独立,不受侵犯,还要在现实生存中进行挣扎。张炜的作品中大量出现俄狄浦斯情结不是偶然的,而是对人类进行道德关怀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得到快速发展,使得传统道德和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环境力量对人的影响巨大,现实中的人的堕落和淘汰成为社会现象。《嘉莉妹妹》中赫斯渥性格柔弱,在生理驱使下演出了一幕走向死亡的悲剧。赫斯渥适应不了城市丛林法则下的残酷的现实,无法平衡家庭、爱情之间的矛盾关系,使得他在痛苦与意欲、快乐与幸福里挣扎;赫斯渥的生存困境、精神追求和窘境现实共同构筑了他的生存哲学。  相似文献   

9.
雪漠的小说以对西北农民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注而体现出它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农民的日常生活常态、人与环境的关系、离土的挣扎与无奈的回归等的叙事,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层面上展示了农民艰难活着的生存境遇和现实命运,这在当下的文学表现中无疑彰显了一种可贵的现实精神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0.
《邢台学院学报》2018,(1):149-150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作。作者用寓言的方式概括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异化,表达了一种生活现象的认识。作者通过这个人变成甲虫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在现代社会中,人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以至于被"异化"的现实,以及现代人丧失自我,在绝望中挣扎的精神状态。从卡夫卡的生活经历和作者个人内化的角度对《变形记》进行探讨。从而了解卡夫卡对人生意义的执著追问以及对现代人的生存价值、生活困境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1.
教师的"身份"与"身份认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和探讨教师群体的生存状况,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可视为一种有意义的分析路径.现实中我国教师在身份认同上出现了"重叠认同"的现象,这使教师群体在认同方式上出现多元的选择状况,也凸显了我国教师生存的真实状态,即要在利益选择过程中实现自身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2.
从五四起始的现代乡土童年书写,追怀作家童年时代的生命经验与人事见闻,对已逝的童年乐园的忆念多源于现实中成年人生的困境.从鲁迅童年的“百草园”到萧红童年的“后花园”的记忆书写中,寄寓了作家的生命理想,也蕴藏其“失乐园”的沉痛.萧红在表现的深广度上体现了与鲁迅相接的精神底蕴,不仅传递着“励己”及“立人”的渴望,而且对个体生存和整个人类命运之荒凉底色有着深邃的洞察.现代作家的乡土童年书写大多体现了对“失乐园”的清醒意识和力求振拔的内心挣扎.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红楼梦》中“配角”人物贾琏、甄宝玉、薛蝌、封肃的艺术形象进行分析,阐释了《红楼梦》作者的高超之处,是将每一个“配角”人物都置于现实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人与人交往之中来凸显自己的地位和生存样态,从而表达他们独有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4.
具有“慈爱”和“禁止”双重功能的父亲文化形象,使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常常陷入“恋父”与“审父”的情感纠葛中。这种复杂矛盾的心态显然与成长男性对父亲的超越有着不同的意义。女性成长历程中纠缠着的父亲情结以及这一情结给女性造成的成长创伤,反映了现实历史中女性依然笼罩在父权阴影中,因此,女性要实现主体和自我的确立,就必须用理性力量破解和抗衡被父亲权威及其所代表的父权统治所宰制的命运。  相似文献   

15.
张艺谋的影片很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禁锢下的女性,他的影片向观众展现一个个在中国文化氛围的“铁屋子“中女性的挣扎和反抗以及她们的生活境遇.本文一一对这些典型的艺术形象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80年代后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商品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逐渐形成了一种疏离社会政治 ,消解理想主义、关注现实人生的世俗化倾向。强烈的物质欲求与难以满足这一欲求的现实条件之间的矛盾 ,困扰着现实生活中的芸芸众生。疲备的身心 ,烦恼的情绪体验 ,使人们颇感生存的沉重。作家们敏锐地感应着当今国人跳动的脉博 ,把文学的对象世界从文化心理的层次转向了人们现实生存的困境。池莉的《烦恼人生》描写了印家厚这个普通工人一天的生活流程 ,一桩桩、一件件杂乱繁琐而又不得不去应付的事情都在纠缠着他…  相似文献   

17.
"父子"伦理是"家族"叙事主题一维,它或隐或显地存在于王安忆小说文本中.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以来.王安忆在"日常经验"与"当下生存"的背景下以一种"人本主义"却又不失"现实批判意识"的文化立场和伦理相对主义的价值观念,书写了叛离传统的父子伦理这一主题,完成了从消解到构建的父亲形象塑写.  相似文献   

18.
“诅咒”与“遗忘”情节在迦梨陀娑的剧本中出现并不是一种偶然的文学现象。剧作家本人的身份处境,其对古老题材的人文阐释,以及原始古老民族的诗性思维模式都对剧情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因此,“诅咒”与“遗忘”情节中包蕴着现实的、理想的与民族的多种文化元素,具有丰富的精神内蕴,值得对它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从而更好地把握古代印度文学与民族社会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辟的“世界历史”进程,一方面,使社会的“跨越”发展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另一方面,又日益形成“中心-卫星”式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现实社会主义.在成为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之前,注定应首先作为理想的发展方式而存在。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缺乏明确的认识 ,就无法进行自教自律 ,因而培养和提高人的自我认识能力 ,是进行自教自律的起点和基础。网络社会不同于现实社会 ,这是一个自主性不断增强的社会 ,在这一时代 ,青少年学生能以完全自主的方式 ,开拓自己的生存领域、创立自己的生存规范和道德准则。一句话 ,网络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如何正确认识网络中的“自我”便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方面 ,要让“网络人”认识到 ,他们不仅是网络技术的创造者和控制者 ,也是网络技术的接受者 ,更是网络信息的“把关人” ,他们既决定着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